总有一条路径通往村庄

2015-11-22 06:31
文艺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乡约凤山西山

是风的哨音,引着我向着婺源西北部边缘山区的西山靠近吗?那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山体,裸岩与悬崖组合一起,突兀,巍峨,有的地方像瘌痢头似的,光秃秃的,只有在稍缓的地方才夹杂着稀稀疏疏的茅草、茶丛,还有柽籽树(油茶)。而与之相对的朝山却对比鲜明,生长着满山的毛竹,风里,一浪一浪的,像奔腾的竹海涌向天际。偶尔,深不见底的山涧可以掠到一眼,犹如山与山挤出的缝隙,石灰岩的山涧,似乎与水没有多少关联。远远地,闯入视野的几家人烟,仿佛立即减轻了西山一路上给我的孤独。树和岩石,暗藏的岩洞,应该都是西山的记忆吧。在山下的通元观村,遥远的宋代就有游人争睹灵岩洞的奇绝了,然而,山上的西山村袅袅炊烟,又是从什么年月开始升起的呢?

倚在山坞口的房屋,像拦住了通往西山村路的出口,谁会想到,转过屋背,又是陡峭的山路。只有徒步去丈量,才能知道西山村的高度,才能看清楚村庄周围杉树、松树、毛竹的挺拔。依着山,就着势,西山村黄泥巴夯的土墙屋散落着,横梁披挂,鳞瓦斜叠,低矮,简陋,古旧,逼仄。木棚、篱笆,成了每一栋土墙屋的附属。木棚里有石磨,有谷箩,有尿桶,还有地帚、锄头、铁爪等用具,而篱笆隔起的一小块菜地上呢,种有香葱、大蒜,以及菠菜、小白菜,青青的,一小片新绿。临着砌起的石磅,架空搭起的晒栏,铺展着平整的篾片,有的晒上了芥菜,有的晒上了萝卜缨,有的晒上了雪里蕻,有的晒上了被褥,还有的虚位以待,正在等待户主对季节收成与生活智慧的展览。一家一户门口的土坦上,柴垛码成柴墙,而长得老相的桃树已经含着花苞头,挂在树叉上晒着的腊肉却香得诱人。许是山高风大的缘故,西山村的桃树长得像梅树似的,枝干苍劲得很。边上,还有蜜蜂围着蜂桶嗡嗡地飞进飞出。闲逛的鸡,伏着的狗,虚掩的门,流鼻涕的“小把戏”(小孩),以及蜷缩在木椅上晒太阳的老人,都在等待一个春天的到来。

在西山村的表情里,仿佛风的哨音是序曲,舒缓的,急切的,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甚至,还有的毫无征兆,呼啦啦直接从坡地上冒起。一位老妪还没有转身,她刚晒在晒盘的苁菜(梅干菜)就被风掀翻了,细细碎碎的散落一地,弄得很是懊恼。闲逛的鸡,扇着翅膀跑着过来凑热闹,东啄一口西啄一口,老妪哟呵哟呵地赶,也无济于事,她抖抖晒盘,咕噜了一句,露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有一位背着菜篮路过的老妪看到了,站下说,苁菜蒸呀晒的,乌得好,可恶这作孽的风,白白去了心机(工夫)。于是,两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根本不把我一个陌生人在场当回事,隔着一块土坦聊起了家常,各自说的都是儿孙的事,有自慰,有不满,话语里透出更多的还是无奈。与之平排的晒栏边,土墙屋的大门口粉了石灰,显得白净,一位妇人坐在阳光下,裸着半边酥胸在给婴儿喂奶,一位老妪躬着身在整理晒盘……

西山村,早先是从隔壁山香油尖下的水岚村迁来的,如果再往前追溯,是迁自吴楚分源之地的浙源岭脚。西山村不像婺源其他村庄,有上了年纪的祠堂、民居、古墓、古树,而这些,我在山上都不曾看到。与一位刚刚驮树回家的詹姓村民闲聊,他弄不清楚具体动迁的年代,我也无据可考。意外的是,他对自己家的土墙屋建的年月却十分清楚,说是在六五年的秋天。他淡淡地说,土墙屋也住不长了,西山是地质灾害地,新村正在前面的山包上平整山地建设,说不定你看到的将是西山村最后的模样。老詹的母亲站在门口,她的双手震颤得厉害,浑浊的双眼直愣愣地看着我们聊天,神情却显得焦虑,我看着都担心她一不注意会摔倒。老詹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叹气说,帕金森病,都好几年了……风,又起了,打着旋,随地而吹,这是西山早春的气流在漂浮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风,吹来又吹走了。人,生老病死,来了又走了。这些,都是西山村的过往。而那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甚至崩塌,都是西山的伤痕,住在西山上的村人能不忧虑吗?

绵延的西山里,还藏着里汰、茶家汰、金竹汰、东边棚、石门垇等自然村。在西山,村庄只是弹丸之地,而近的岭,远的山,以及蔚蓝的天空,却都是村庄的背景。西山不远处的山下,通元观村的灵岩洞游人如织。西山翻过山顶,山背就是景德镇的地界。西山村人依然或聚或散地居住在西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清新、宁静的山居日子。在遥远的年月里,或许西山村庄的人和事,可以被风吹走,抑或裹挟,甚至可以像西山上空那朵白云一样虚无。然而,在西山的深处,在村庄之上,虽然地无一脚平,但是,有了缭绕的炊烟,有了种山荷锄的声响,有了嫁娶的喜悦,就有了和谐、鲜活,以及生生不息。往前走,村庄依然是旧有的景象,土墙屋,黄泥地,土石坎,竹篱笆,有人在择菜,有人劈柴,有人捧着海碗在门口吃饭,也有人在门前等待春暖花开……

龙尾村面上的事物,是看得见的,我想了解的是村庄散失或掩埋的部分,就像村前茶地石塝边埋着的石础,一层叠一层,裸露着的纹饰只有一个很小的面。承担建筑的石础都埋在土中,那曾经光宗耀祖的建筑早就芜废了,甚至建筑名称都有散佚的可能。是埋着的石础,还有堆在村委会院子里的石梁石门枋迷惑着我,一次次去村庄的街巷和废墟寻找踪迹。

如果不知道龙尾村的历史过往,有可能我所知道的龙尾只是道听途说的一些轶事。龙尾村因处于段莘水西岸龙形山的尾端而称龙尾,村庄始建于唐代,毗连的段莘庆源詹氏第二代詹士诚始迁龙尾,但由于詹氏后来在龙尾的销声匿迹,江湾萧江的弥四公在元末才迁入。一个宗族在村庄的兴盛,自然离不开祖上留给后世的德行。在村里江氏谱牒上,录于嘉庆年间的《弥四公祠碑》对弥四公的向善崇德都记载得一清二楚。在经年的孕育里,龙尾山、萝山、龙溪、宗祠、上井、孝泉、月池、文昌阁、乡约所、关帝庙等等,共同组成了龙尾村的山水人文格局。依着龙尾村的龙溪,它的源头在五龙山。我在村庄远眺,却很难看见五龙山巍峨的峰顶,进入视觉的只有五龙山身体一段优美的弧线,以及开阔的江岭田园。周边的江岭、汪璐岭、珊厚岭、竹岭、竖岭,我徒步走了一部分,看到的不只有古树的荫蔽,还有修葺过的路亭和废弃的庵堂基。登到高处,我才发现龙尾村村形应合的是一艘船的意象。问题是,新建的楼房有了一簇新,耀眼得很。从建设的速度看,这样的楼房还在生长。水,从山的褶皱里流向山涧,汇成龙尾村十里龙溪。不可思议的是,在遥远年月,龙溪溪畔八处水碓六十多支碓杵日夜不停地舂米,那是一个怎样的规模与景象?水碓的兴衰,又与龙尾山历史上龙尾砚石开采的规模是否有着直接的关联?那吱吱呀呀此起彼伏的声响,给过往的行人又有过怎样的震颤?木柱鳞瓦石质的水碓,一如龙溪的吊鱼丁扑棱棱地在水面上撩起的水波纹,撩起,散开,然后复归于平静。只是,水碓的声响比撩起的波纹经久得多。随着龙溪这条水路往外走,龙尾村人的足迹到了徽州、苏州、杭州、上海,甚至更为遥远的地方。

入冬了,天气晴好的日子,龙尾村的老人有在巷口或者晒谷坦(晒场)上搬日头(晒太阳)的习惯。日头的温度,远远没有老人们之间一句相互问候的暖意。一个个牙床空了,皱纹深刻了,却让脸上的笑意多了曲线。有的时候,老人顺手把吃剩的红薯扔给觅食的鸡,引起一阵追逐,沉寂的巷口就多了一分生气。对于村庄的老人来说,一个人的晚年生活就是另一个人晚年生活的重复。上了年纪的老人,得益于村里的书院与书屋,大多都识文断字,一询一问一答,谈兴好得很,老人们讲起村里的人和事意味深长,语调里还有几分文气。上了年纪的人,眼里看事物也明清了,原来好的多了赞许,现在没落的也不避讳,记不得了的呢,就摇摇头,“哦”一声,算是告一段落。可惜的是,我去龙尾村晚了,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带着一肚子的村庄故事辞世了。据说,龙尾村设计泽润二公圳的江祖泽,开了婺源水利工程的先河,他的儿子江贞还是《歙砚志》的作者。龙溪溪埠的“孝泉”是村里一位孝子倡议挖建的,两口井上为饮水井下为洗浣井,井边还有一人高青石板刻的碑记。龙溪的容颜已改,青石板铺面的孝泉依在。许是水位发生了变化,井水也失去了以前的清澈。而孝泉碑记的内容呢,只有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去追怀了。孝泉的一个“孝”字,让多少村里人清净了心灵?

龙溪的石堨与关帝庙以及小学,几乎处在同一条线上,这里应是龙尾村早年的水口。至少,还可以在石堨与枫香香樟之间,甚至在庙堂与菜地之间找到水口的影子。研究龙尾村史的明亮兄说,龙尾村历史上有龙尾、港口、湾潭三重水口。明亮兄是萧江后裔,我在他家里还看到了珍藏的明代“雍睦堂”支祠匾。我想,明亮兄的话只是放在了村庄的大背景中吧,那应该剔除村居布局的,即便有这样的说法,是否关联于江氏家族,抑或村庄历史的建制呢?龙尾村的乡约所,可以说是古时婺源村庄乡约制度的一个缩影。龙尾村乡约所还有一个堂名——“恂恂堂”。在龙尾村的记忆里,身为明朝福建巡抚的婺源人游震得,为家乡的乡约所题写堂名时,吟诵的是“为人矜严,好修容仪,进退恂恂。”(《汉书·冯参传》)乡约所,是龙尾的先人出于维护村庄的安稳谐和而建的,从它落成的那天开始,一幢房屋由一个建筑符号向村庄秩序建构,经年掌控着村庄的话语权。于是,乡约所便成了这个村庄生活道德的背景,融合了当地生活习俗的底色——乡约的作用除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还须“患难相恤”。村庄最初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内核。我去龙尾村,看到的乡约所只是一幢古旧斑驳的老屋,建筑形制类似于村庄的祠堂,门脑“乡约所”的字面上覆挂着一个“刀耕火种”的木匾,正堂空荡荡的,边上堆着木桌木椅,墙上还有开饭馆留下的痕迹。真的,我看到的乡约所除了八字开的前门面墙,与村里其他公共建筑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时光倒流,这里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厅堂之上正襟而坐的,应是村民最为信服的长者,化解消除了的是,一场场的恩怨情仇,以及一个个的愤怒与痛苦……从约定俗成,到相沿成习,蔚成风气,这只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吗?今天乡约所的冷寂,不只是二百多户的村庄失去了曾经应有的威严与自治气息吧。

“龙尾之境,萝山脉终五龙,高切云霞;秀开垣野,腰缠玉潭一水;背负聚讲群峰,何尖展如幡幔;蛟池悬若环佩,此其英粹盖最隆孕……”龙尾村从六百多年前的弥四公起,仿佛就在山水村庄立下了一份契约,像龙溪溪埠“乡人共勉”的孝泉,像“德业相劝”的乡约所,不仅立于山水村庄间,更是立于村民大众的心灵。好几次,我以在龙尾村约会红枫与油菜花的名义,在人居稠密的巷中徜徉,最后都不由自主地去了孝泉和乡约所。在那里,我可以找到龙尾村六百多年的过往。

“见凤而止,遇凰而住。”

这是怎样的一种境遇?

在一千多年前,婺源有一个名为查元修的人果真遇到了。

当时,查元修是隐居婺源城西的,一位高人的指点让他走向了浙源的凤凰山,他的脚步在叠翠的凤凰山下停了下来。查元修当过太常寺太祝,虽然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只是一个掌管礼乐的官员,他应是无缘也无心于权贵吧。一个追求山水田园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明朗而清澈的。不然,他能够在凤凰山下铸炉坦定居下来吗?一个地方因一个人改变了,那个叫山坑的地方,开始有了凤山的村名。查元修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相中的凤山村竟然会衍生成徽饶古道上一个大村庄。绕着凤凰山的浙水河,流淌着时间的寓言。有人跋山涉水来到凤山安身立命,就有人随着浙水漂泊远去。一个个背影渐行渐远……一抹重墨淡去,文笔、百岁坊都毁了,只有龙天塔、孝义祠、孝善桥、报德桥、西门井,是凤山村山水之外千年镂空的遗存。

村庄的时间,缩在斑驳的屋檐下,躲在祠堂和老屋的暗处。我秋日随查氏的后裔永红兄去凤山村,隐约觉得凤山的千年有一种断裂感。这种感觉,在走村串巷与村里老人的聊天中还是得不到弥补。然而,当我望着凤凰山,以及山下的村舍与农田,不仅感知到了查元修当年忘情于山水的惬意,还感知到了查氏根脉的生长与联结……永红家的祖居“宝德堂”正在修缮,三层楼的老屋,翻修起来工程量大,不仅忙坏了主人,也忙坏了匠人。临街的门面和临河的坊间提醒我,宝德堂的功用除了住家,还是私家酿坊。前有店,后有坊,古法密制,以姓氏为标,就叫查记酒坊,宛如流水般顺畅。屈指算来,从永红先祖查邦秈雍正年间创立,到他已经是第十一代主酿了。永红如今的家安在上饶,他回乡修缮祖居,应是他怀乡的一种方式吧。

通往麦坞的小径,宛如凤山没有割去的脐带,以山岭的姿势在村庄的后山蜿蜒。那个曾在遥远年月说凤山铸炉坦是一盏灯火的,是一位民间高人,而那位说后径岭是吹火筒的,同样是民间高人。风与火,风是可以助火势的,亦是可以灭火势的,他们个中的玄机只是相互秘而不宣罢了。在卜居的凤山,村庄、后径岭依在,两位高人早已随着风火远去,留给后世的也只有是一段传说的情景和意象。后径岭与后径亭是孪生的,它们互依互存,不离不弃。岭脊上的后径亭从乾隆年间用石块砌起,亭在一次次的修复中还是原来的模样,而嵌入亭壁的碑记已经模糊不清了。岭上岭下,相比以前,跫音是否荒疏了呢?到了岭底,便是进入黄喜坑的路口了,石砌的梅光亭成了起始的标记。遥想当年,凤山的先祖为何把进山的石板路和石亭修建得如此讲究?梅光亭里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明确的答案。原来,黄喜坑不仅有查元修夫人的坟茔,还有高湖山真显大师所创的储秀庵。在凤山,查元修的墓至今仍是一个谜。一个隐士,辞世后连墓冢都不留,他的超然令多少后人自叹弗如。然而,程夫人的墓埋在黄喜坑,黄喜坑乃至后径岭与查元修和凤山就有了隐秘的联系。得道僧人能够相中修身礼佛的地方,无疑是一方福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喜坑是否是凤山人一种精神形式的存在呢?身体的归宿与灵魂的归属,谁又厘得清孰轻孰重?

青山包裹,山坞里曾经刀耕火种的现场,沦为荒芜的田地、茶地。坞边依次是野草、大茅、荆棘和混交林。许是我们惊扰了这里的清净,不时有锦鸡野鸡从草蓬里噗噗地飞出。秋泓一剪,叶落秋风。山涧里的水只有浅浅的一皮,清澈,悠缓。有的地方只有流痕,裸露着石壁的肌理。而低处呢,成了水凼,有绿茵茵的青苔在漂。仔细看,在水里的鹅卵石边还可以看到游弋的小鱼小虾。沿着青石板的小径,发现水坑里有类似鸡血石的石头,惊艳得很。永红脱了鞋袜下到坑里,可惜那种“石壁筋”(石英石)上的红只是一种长期水浸的骗局——把石壁筋翻个边,一如山崖遗下的白骨。是什么原因让石壁筋如此红艳呢?这是一路留给我们的谜团。永红在路边摘了一个“牛郎当”的野果,我和跃明都尝了,酸咪咪的,彻底打开了我们味蕾上的少年记忆。

山岔口的柽籽树(油茶树)疏疏的,有一人多高的样子。柽籽树的树丛中,一位老妪提着一个编织袋在拾柽籽。看得出,柽籽已经下树了,她只是在捡漏。在山里,路遇也是一种缘。没想到的是,她就是储秀庵的庙祝余群英。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还在守着储秀庵,这不正是生活中的修行吗?先前,听凤山村的查传宦老人说过,十多年前村里有四位老妪同修福慧,募捐在废墟原址上重建了储秀庵。我虽然没有见过宁慧媛等其他三位老人,但看到余群英老人躬身的背影,我觉得老人生活在乡村的边缘,她们之所以为建庵去募捐,自己倾囊而出,完全是出自她们一颗慈心,以及内心的信仰。老人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她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怎样的拮据或困顿,她们的人生词典里应该不会有“悲哀”“绝望”这样的词汇。与老人们比照,我们之所以累,是否是我们心中负载和追求的物事太多了呢?

储秀庵面向青山,门前挺立着几棵银杏树和桂花树,边上,还有华佗庙、土地庙、杨令公庙。储秀庵的庵门是锁着的,明代诗人余绍祉为储秀庵撰写的《储秀庵碑记》不见碑影。空谷幽静,没有梵音,没有烟香,只有远远近近不绝的鸟鸣。比鸟鸣更为高远的,还有蓝蓝的天空与悠悠的白云。

在后径岭返村的路上,我问永红,说你知不知道祖上为什么把屋的堂名起为“宝德堂”呢?永红笑了笑说,祖上是做生意的,具体也没听长辈说起过,我猜想是取意“立德为宝”吧。

后径空寂,路上除了我们,应该还有过往的神灵。

猜你喜欢
乡约凤山西山
梁瀚嵩与起凤山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王凤山:三分“严”+七分“慈”=十分“爱”
西山公园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西山闲笔
Ho Feng—Shan何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