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任何被录入《石渠宝笈》中的书画都被视奉为艺术史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一经流入市面,其价格必当成为下一件“天价”之作。因此,《石渠宝笈》向来都是造假者的关注焦点,而在《石渠宝笈》中出现的赝品又渐而让该著作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本次特展于故宫东配殿展出的“考订辨伪”单元,聚焦于《石渠宝笈》所录历代书画的伪讹现象,由4组真伪并置的作品及4件伪讹之作构成,使得观众得以辩证地看待《石渠宝笈》及其中著录的作品。该单元亦是此次“石渠宝笈”特展着力较多的部分。《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虽然经典荟萃较多,也有不少伪讹之作。伴随着征集工作,专家也对《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进行了重新的考订和辨别。把《石渠宝笈》著录的摹本、伪本、误定作者和时代的作品,与真品进行比较,可以展示真假之别,祖本与摹本之别,揭示造假手段,透析研究者考订辨伪的方法。
著作中的书画存在伪讹之作,是它的大特点。如今专家们已经对大量现存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弄清了这些作品的归属。文物回到故宫之后,还要经过故宫的多位专家进行修补和装裱,他们也做出很大的贡献。《五牛图》当时收回来的时候跟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缺色、掉色,破得特别厉害,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惨不忍睹。修复后,现在就是人们看到的焕然一新的面貌。
有些人或许会好奇,“伪”和“讹”有区别吗?其实,若要细究辨伪讹,“伪”不等于“讹”,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伪”指的是开始就是以造假为目的而做的书画。例如,我不是沈周,但我要冒充沈周,我就直接落款为沈周。“讹”又是什么?这就好比我模仿了一幅沈周的画,我的落款是张震仿沈周,但后来有人把张震这部分的落款给切割掉,又重新加上个沈周的名字,最后导致著录出现差错。这就是伪和讹的差别。为了更好地区分它们二者之间的差别,下面将列举几组案例通过作品分析法以作阐释。
案例1:《盘谷图》VS《浮玉山居图》
《盘谷图》是《石渠宝笈》著录为文同的作品;《浮玉山居图》是元代钱选的一幅存世真迹,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从两幅作品对比来看,它们的绘画风格十分接近。熟悉美术史的人应该知道,干笔淡墨、层层积染的绘画风格是晚明之后董其昌及四王等人的画风。钱选是元代的著名画家,对比钱选存世时间来看,元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没有这么写意的画法,但是从画风上划分,《盘谷图》的画风与《浮玉山居图》的画风相当接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首先在时间段上,《盘谷图》的作画时间要晚于《浮玉山居图》。其次,从作品上的印章来看,《盘谷图》盖有很多印章,其中的两枚印章可以大体确定时间。通过辨伪方法发现,画中的清初印章属真,而明代的印章则为伪作,故此作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晚明和清初之间。《石渠宝笈》的著录中提到《盘谷图》的书序亦为文同所做,然而书序中所表现的书风与文同存世作品的书风并不类同,还掺杂了米芾、苏轼等人的笔意,而且行文中是避北宋英宗讳,而不避南宋宁宗讳,所以书序应为北宋晚期人所作。最终的结论是,我们由此而推断出《盘谷图》应该是作者有心做的伪作。此人颇费心机地把北宋晚期人书法,拆配到《盘谷图》的前面,拼凑出了这幅字与画结合的作品。
案例2:仇英《饯行图》VS仇英《归汾图》
若要比较同时仇英二画,我们先来分析下二者的线条、笔墨及构图。从画中可以明显看到,《归汾图》画中的山体、器具轮廓以重线勾勒,与《饯行图》中的屋舍线条相比,显得更沉着有力,且结构坚实。《归汾图》中的山石点苔浑圆、沉实,而《饯行图》的点苔则为十分密集的短竖线,略显拘谨。此外,就款识书风鉴析落款的字,虽然是仇英署款的惯用结体写法,但略开散,缺乏力度。徐邦达先生于《古书画伪讹考辨》中质疑《饯行图》的“钩笔太软弱生涩……小款字也不同于其它真迹所见”,故定此作品为伪作。就画作的时代来看,很可能是绘于明末到清初之间。刘九庵先生于《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典》中鉴定为明人伪作,而谢稚柳先生也同样提及此画有疑。
案例3:文徵明《存菊图并诗》VS文徵明《洛原草堂图》
徐邦达先生指出《存菊图并诗》:“此卷论画法,是中年仿王蒙牛毛皴一种,细看用笔有拘泥薄弱处,如平坡勾划及沙脚。一部分树干和房屋界限等,最为明显;诗题亦犯同样毛病。……《存菊图》绢、墨气息甚旧,定出同时高手临仿。”肖燕翼先生在此基础上更直接指出此本为文徵明弟子朱朗所为。与此相反,《洛原草堂图》则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来突出文人生活的雅趣,高山丛林和小桥流水自然衬托出草堂的清幽。作品画面布局层次清晰,笔法工整细致,墨色清秀含润。
案例4:《明初人书画合璧》(传)VS王翬《庐山白云图》
《明初人书画合璧》传为明代画家合作的手卷,画上署名为“赵斡”,但在清乾隆年间,彭元瑞等人已经对此做过极为详致的考证,并列述了诸多论据,其最主要的结论是:这件作品并非赵斡所作,甚至连后面的题跋也是假的,认为这件作品的作者“似王绂”,最终将此画定名为《明初人书画合璧》。徐邦达先生在其《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提出,此图系王翬早年以“旧纸臆造的伪本”,是件“真诗笺拼上假画假题跋,硬凑成一卷南唐诗画合璧,不能说是‘明初人诗画合璧卷”。他认为,此乃王翬早年以“旧纸臆造的伪本”,这就是书画作伪中的“造”。所谓“造”,就是没有点根据,画与题跋都是假的,硬凑出的“南唐书画合璧”,并非是《明初人书画合璧》。王翬《庐山白云图》运笔的方法及画山的感觉,跟《明初人书画合璧》特别像。要判断幅画的真伪并不难,但是要判断是谁的作品并不容易。而徐先生之所以说是王翬所做,是因为徐邦达喜欢临摹清初四王的书画,对王翬的作品十分熟知。
案例5:蒋廷锡代笔作品
书画作伪考证中还有个代笔的问题。找人代笔的画家一般名气较大,但自己没有时间创作那么多的作品,因而找人代笔。代笔一般是指作品不是作者做的,但是作者授意做的,并在画面上落款或者同意代笔人落自己的款。通常代笔人也不是人,而是多人代笔,所以问题的复杂性也在这。我们以蒋廷锡为例。蒋廷锡是官至大学士,位高权重,绘画在当时颇有名气,因此代笔的人自然较多。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蒋廷锡有三种绘画:一种是写实工笔画;一种是偏层次厚重的、带点西洋色彩的绘画;还有种是属于文人画。蒋廷锡的这类作品以写意居多,画得很轻松,所以文人画是比较公认为是蒋廷锡本人的创作。在作品《花卉草虫》册页中有蒋廷锡的落款,在康乾年间,较常见的字体是馆阁体书风,从落款看应是蒋廷锡标准的楷书写法,故此可以说明“蒋廷锡”款应是本人所落。由于此册与蒋廷锡平常的文人逸笔风格有出入。若拿他的其他作品以作对比,其他画作的画法就比较随意,线条也不似《花卉草虫》这般有规则,无论是画兰或是画竹,当中定有书法的趣味,包括线条的扭转及其变化,都显得异常的轻快,也有文人的趣味在其中,画面亦不如这般工整。徐邦达先生亦认为此册非蒋廷锡亲笔,应为代笔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