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邵蔚
做有心人,俯拾皆是新管理
本刊记者_邵蔚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任何一家企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都不可能离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这两家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亦是如此。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40年,是一家以纺织服装为主业的国有控股型上市企业,是世界知名、中国最大的牛仔企业之一,也形成了一条集纺纱、染色、织造、整理、服装加工、自主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但自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阶段,纺织行业也随之承受了沉重压力。“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企业面临着出口订单被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抢占、用工成本大涨、产品利润萎缩、环保标准严苛、主要原料与染化料助剂价格不断攀升等诸多挑战。”公司总经理助理管峰认为,如何解放思想、正视困境、积极创新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去年,我们围绕‘卓越绩效管理’的管理主题,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实施过程化的产品质量监控,不断强化内部管理;通过全力推进先进装备转型升级与落后设备淘汰,助力企业增效;通过主动出击,做大代工业务力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加速信息化项目推导,有效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管峰介绍。
说到黑牡丹在此过程中的技术攻关,不得不提的还有邓建军科研组,这样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科研组,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些经验得到了全面推广,黑牡丹还建立了激励机制、出台多项奖励措施,同步成立7个“研究小组”共同出谋策划。“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我们已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多元化平台与升级管理模式,在国际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管峰总结道。
黑牡丹通过管理创新,实现的是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重成效。
重要举措: 黑牡丹在把握市场牛仔面料流行趋势的同时将管理重点逐步回归到产品本身,以完善人、机、料、法、环五大管理系统及资金、销售、信息三大渠道为突破口优化、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并以“黑牡丹”品牌优势构筑常州地区牛仔纺织产业链集群,整合区域纺织资源。同时,黑牡丹以管理创新项目、明确职责、现状诊断、专项改进、实施自评五阶段,有效整合现行管理模式。
实践效果: 黑牡丹人均利税、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交货值连续多年名列中国牛仔布产业前茅,社会贡献率入全国牛仔布产业十强,产品一等品率均在97%以上。目前,企业中水回用率接近30%。2012~2014年,连续三次获得“污水处理先进单位”称号,并成为“全国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竞赛先进企业”、“低碳战略合作伙伴”。
际华三五零二的“双模化”管理体系是适应个性化需求和规模定制的有益创新。
重要举措: “双模化”管理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模块化、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模板化。研发设计模块化是前提,生产组织和加工工艺模板化是关键,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基础。
实践效果: 公司申报的《服装企业双模化管理创新体系建设》荣获国家第十九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这是其第二次摘得此奖项。公司多年的管理体系建设,激发了员工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热情,促进了两化融合、“企业技术中心”和“工艺工程中心”建设,提升了公司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届全纺管理创新成果奖系列报道(四)
成立于1928年,并于2006年11月改制的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军服研发生产服务基地,并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量身设计研发定制服装,长期承担着中央军委、四总部机关、北京军区直属单位、两团一队、驻外武官和驻港驻澳部队军服生产任务,是建国五十、六十周年大阅兵服生产企业。企业现有员工4000余人,年产值13亿元,利税近6000万元,年产各类服装1500万套(件),产品行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用工荒、招工难、熟练工流失”等用人问题在服装加工企业尤为突出。际华三五零二表示,服装企业培养一名熟练工一般需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一旦流失将造成流水线作业失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现状迫使际华三五零二优化工艺流程,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实施技术管理创新,减少劳动用工、提高劳动效率。
由此,际华三五零二的“双模化”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它对研发生产体系进行变革,是适应个性化需求和规模定制的有益创新,是破解“用工荒”的有效尝试。新的管理体系以生产组织模块化和加工工艺模板化为重点,并深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推动服装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终,这种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了生产组织与研发设计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生产经营管理多重优化,可积极应对当前服装行业多品种、小批量发展趋势,提高了生产反应速度,提升了换产适应能力,打造了敏捷柔性制造的速度优势和质量优势。”际华三五零二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