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倪 莹, 何俊丽, 李 沙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流行病学·
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龋病调查
梁 燕, 倪 莹, 何俊丽, 李 沙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目的: 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村寨人群患龋情况。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各800人)人群进行口腔健康调查,分为4个年龄组:5岁组(苗、侗族各160人)、12岁组(苗、侗族各432人)、35~44岁组(苗、侗族各104人)、 65~74岁组(苗、侗族各104人)。分别计算各组的患龋率、龋均及龋充填率,并进行分柝比较。结果: 冠患龋率及龋均:5、12岁组苗族均低于侗族(P<0.05),35~44、65~74岁组苗、侗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根面龋患龋率35~44、65~74岁组苗、侗族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65~74岁组苗、侗族龋充填率均为0%。结论: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人群患龋情况明显高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
龋病; 患龋率; 龋均(mean DMFT); 流行病学
[DOI] 10.15956/j.cnki.chin.j.conserv.dent.2015.08.009
[Chinese Journal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2015,25(8):498]
健康的牙体状况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 WHO已将龋病列为除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外的第三大疾病。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发病趋势、口腔保健意识等,2014年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促进与口腔医学发展西部行临床科研基金的支助和贵州省卫计委的支持下,我们按《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村寨常住人群进行了龋病流行病学调查。
1.1 调查对象
2014—03-09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将黔东南州下属16个县(市、区)按少数民族(苗、侗族)所占比例分两层,每层随机抽取2个县(苗族:丹寨县、台江县; 侗族:黎平县、榕江县),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最后,在抽取的乡镇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纳入1 600人 (苗、侗族各800人),随机分为4个年龄组:5岁组(苗、侗族各160人)、12岁组(苗、侗族各432人)、35~44岁组(苗、侗族各104人)、65~74岁组(苗、侗族各104人)。每个年龄组根据西部地区的发病率的不同,计算出具体调查人数。
纳入标准:①3代均系苗、侗族血统,在本地区居住半年以上;②口内至少有14个牙,其中磨牙4个(中老年组不要求);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35~44、65~74岁组除外):①有全身性疾病;②口腔内有不良修复体;③使用过氟化物等防龋制剂及接受过再矿化治疗;④正在接受或接受过正畸治疗。
1.2 调查标准
根据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2],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要求, 5、12岁组检查冠龋, 35~44、65~74岁组检查冠龋和根面龋。调查使用统一配置的牙科检查椅、照明灯、CPI探针和口镜。参加调查的人员均为从事口腔临床工作2年以上的医生,调查前经过严格培训,并通过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4名记录员均为口腔专业五年级本科在校学生,采用双录入法统一录入数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患龋率比较用卡方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冠龋
5、12岁组患龋率:苗族分别为71.9%、31.3%,低于侗族的82.5%、39.4%(P<0.05);35~44、65~74岁组患龋率苗族虽然高于侗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12岁组龋均苗族均明显低于侗族(P<0.05);35~44、65~74岁组苗、侗族龋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 根面龋
35~44岁组根面龋患龋率苗族为36.5%、侗族为46.2%,两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65~74岁组苗、侗族根面龋患龋率无差别(P>0.05), 两组根面龋的充填率均为0%(表2)。
表1 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各组冠龋情况
*同年龄组苗族与侗族相比P<0.05
表2 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中老年人群根面龋情况
分组民族n患龋人数(%)男女率合计龋均(x±s)男女合计龋充填牙数(%)男女率合计35~44岁苗10414(26.9)24(46.2)36.50.79±1.420.96±1.370.88±1.39000侗10422(42.3)26(50.0)46.20.83±1.231.27±1.821.05±1.5600065~74岁苗10434(65.4)39(75.0)70.23.13±3.802.79±3.032.96±3.42000侗10439(75.0)41(79.0)76.93.38±3.053.83±3.413.61±3.23000
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龋病调查标准、方法、年龄段, 我们对各年龄层人群进行调查,步骤规范,样本代表性好,可全面客观地反映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村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患龋情况。
本结果显示,贵州省黔东南州苗、侗族村寨5岁儿童患龋情况明显高于全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全国及西部的平均水平(67%,64.4%),而龋病的充填率为0,可见乳牙龋损防治在该地区严重缺失。学龄前儿童易患龋病,3~4岁患龋率上升最快,5~8岁时达到高峰,因此0~4岁是儿童龋病防治的重点时期[3]。
WHO 规定以12岁龋均作为衡量患龋率的标准[4],可对龋病的趋势进行比较和检测。苗、侗族村寨12岁青少年恒牙冠龋的患龋率及龋均虽然稍高于2005年的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但按照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标准,苗、侗族村寨12岁组的龋病状况,已达到我国2000年口腔健康目标(12岁恒牙龋均应低于1.1[8])。这可能与我国教育普及,青少年有较好的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含氟牙膏的广泛使用有关。但龋损充填率距2000年贫困地区目标(20%)[9]相差甚远,可能因贵州省地处偏僻、交通阻隔、医疗条件较差所致。
目前,我国拥有1.78亿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3.6%,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口腔健康问题同样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35~ 44、65~74岁组冠、根面龋患龋率及龋均基本与2005年全国及西部调查结果平均水平一致[10]。本结果显示,65~74岁组根面龋的患龋率和龋均与35~ 44岁组相比显著增高,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牙龈退缩,根面暴露,增加菌斑在根面及釉牙本质界的附着,易引起龋损。中老年人口腔卫生普遍较差,对龋损的重视程度不够,易引起老年人失牙。
本调查发现,侗族患龋的趋势明显高于苗族。蒋励等[5]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做的龋病调查结果显示:在贵州省众多民族中苗族龋患率最低,侗族、水族患龋率最高,与本结果基本相符。其原因可能是生活饮食习惯的差异,苗族长期以来有喜酸爱饮茶的饮食习惯[6],而侗族人喜好吃油茶等黏性食物[7],可能是造成患龋率差异的原因。
本结果还显示,5岁组的乳牙患龋率与65~74岁组冠、根龋患龋率均在70%以上,而龋病充填率却很低。提示,在农村这两个年龄段是龋病预防的重点对象,同时反映出在贵州广大的农村,医疗机构和卫生保健需求分布存在严重不均衡。
[1]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S].2005:1-30.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eys-basic methods[M]. 4th.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7:1-48.
[3]李晓彦,秦东利,董玉胜,等.四川省凉山地区0岁~4岁彝族、汉族儿童龋病调查与分析[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23(6):640-641.
[4]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 4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4- 64.
[5]蒋励,付舒礼.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状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 :494-495.
[6]许桂香.浅谈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J]. 凯里学院学报, 2009,27(5):8-11.
[7]杨胜海,蒋芳芳,杨昌秀,等.侗乡油茶及其茶文化初探[J]. 中国茶叶,2009,31(6):33-35.
[8]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2000年我国口腔卫生保健目标规划(实行)[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1,7(3):169-170.
[9]张博学. 2000年我国口腔卫生保健规划目标体系及实施策略[J].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3,2(2):45-46.
[10]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97.
E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aries of the Miao、Dong minority peopl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aries status of Miao and Dong ethic group people in Guizhou Province
LIANG Yan, NI Ying, HE Jun- li, LI Sha
(StomatologicalDepartment,AffiliatedHospitalofGuiyangMedicalCollege,Guiyang550004,Chin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aries status of Miao and Dong ethic group people in Guizhou Provinc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used in the Third National Oral Health Survey,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800 Miao people and 800 Dong people respectively.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4 age groups (5, 12, 35~44 and 65~74 year-old) and their oral health was examined. RESULTS: Filling rate of root caries in 65~74 year- old Dong Groupsof both Miao and Dong people was 0%. In the 5 and 12 year old groups caries incidences and the mean DMFT of Miao are lower than Dong. However, in 35~44 and 65~74 years groups the caries incidence, the mean DMFT and root caries rate of Miao and Dong pepul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CONCLUSION: Caries incidence and mean DMFT of both Miao and Dong 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onal average in 2005.
caries; ; caries prevalence rate; mean decayed; missing and filled tooth(mean DMFT)epidemiology
2015-04-22
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临床科研基金项目(CSA-W2013-01)
梁燕(1964-),女,苗族,贵州人。硕士,主任医师
梁燕,E-mail:liangyan1661@sina.com
R781.1
A
1005-2593(2015)08-04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