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第十一讲 中老年人心里与冠心病浅析
主讲; 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冠心病等心血疾病的发病率已超过传染病,成为发病率最高疾病,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老年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生均与自身心理和性格有关,而性格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早为人们所知。中医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则七情过度,就影响内脏功能,气血调功能紊乱而致病。在现代社会更见到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多,不少学者提出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谓之心身疾病,如冠心病就是一种心身疾病。
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冠心病和心理因素的关系,他们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表现为急躁,易惹激冲动,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等;B型性格为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会安排作息。A型性格容易患冠心病,是B型性格的3倍甚至更高。1979年国际心脏病与血液病学会已确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因素之一。
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惊恐、憎恨、过分激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则猝死。我们研究过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因素,其存在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均比正常老年人明显增多,而不良情绪又影响到病情。
我们就情绪对心肌梗死的影响做过调查,40例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者38人,主要为劳累紧张、生气争吵、激动、惊吓、悲伤等,大多属于情绪应激所诱发。有人调查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梗发生前一周普遍有激动、紧张、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应激史。沮丧、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可使梗死后的猝死率增加。高度紧张是发生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情绪刺激引起儿茶酚胺增加,促使冠脉痉挛,心肌耗氧增加,血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凝加速。
在现如今这种信息高效化的时代,学生过早接触到了社会上不同文化的影响,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学生普遍是“90后”,而且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是独生家庭。导致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收到过度的保护,使学生缺少生活、社会经验,因此学生在高校脱离家庭保护后非常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5〕。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文明建设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成自己的信仰。
此外,情绪对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亦有影响。
式中*表示卷积运算符,在实际光学测量中,常用二维高斯函数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h(x,y,di),即
总之,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A型性格、情绪应激是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心理卫生在冠心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应引起重视。中医古籍中早就提出精神愉快、饮食起居调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增强体质的锻炼等四种养生方法,特别提出了“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等心理卫生原则。社会要关心老年人,尊重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家庭和医务人员对病人医药治疗的同时绝不可忽视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解除种种不良情绪。病人更应了解心理卫生对疾病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中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过度紧张,老年人要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修生养性,使身心情常处于和平悠闲状态,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