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习文,十分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其实,并非只有古文才会讲究“起、转、承、合”。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江南的冬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虽非古文,但细细品来,我们能从那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行文中解读到它那一气浑成的起承转合,从而品读到蕴含其中的隽永的意境,探循到作者心灵的轨迹。
(一)“反起”开篇,迂回入题。
古人写文章,喜欢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也就是说,开篇要有姿有色。那么,《江南的冬景》是怎样巧饰文章开头,使得读者眼前一亮的呢?
本文题为《江南的冬景》,可郁达夫先生开篇却远远地撇开江南,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北国,让我们来了次色、香、味俱全的深度北国冬日之旅,虽说我们非常享受这北国冬日吃着涮羊肉、饮白干的有滋有味地蛰居生活。但,因心系江南,不由得我们一头雾水。
就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作者反转一笔,和我们谈起他铭刻特深的可爱的江南的冬景。晒着冬日的暖阳,听着鸟雀欢快的叫声,看着那曝背谈天的老翁和孩童。一股浓浓的暖意涌上心头。这样的自由、欢快、充满温情的江南之冬确是以蛰居为主的北国之冬无法媲敌的。
到此,我们豁然开朗,郁达夫先生这是言在此,意在彼呀!他是想说那北国之冬固然好,可他更爱这江南的冬。这样的“反起”开篇,使得先生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对比中的“顺承”。
“承”不仅在结构上起到缝合傳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起到铺垫、蓄势的功用,使得后文根基牢固。所以,“承”决不可忽视。
俗话也说,打铁要趁热。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对江南冬景确实喜爱得紧。郁达夫先生紧“承”“反起”之后,写了自己对秋高气爽的晚秋的喜爱和那有着特殊情调的北方的夏夜,在这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中,其实是想通过自己对这秋、夏、冬的不同感受的对比,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喜欢江南冬日的另一个理由——“明朗的情调”。
在前文江南之冬和北国之冬的对比中,江南的冬景以其“可爱、怡人”略胜一筹。此处,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对江南冬日的钟爱,他又把闽粤的冬日拿来和江南的冬日进行对比,在那夹衫和皮袍棉袄的穿脱之间,我们明了了郁达夫先生所说的江南之冬的区域界定,也知道了江南冬日的“明朗的情调”在大江南北的冬季中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就这样在与秋、夏的对照下,与闽粤之冬的比较中,我们更深入地明白了郁达夫先生对江南之冬的喜爱,这样的严丝合缝地步步对比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的描述,蓄足了势。
(三)工笔细描和诗文写意的“转”,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思路上的转换。它能引导读者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郁达夫先生为了能把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进一步说透,他在“转”中,展现了午后郊游、寒村微雨、江南雪景以及旱冬闲步四幅江南冬日的图画。此时,他化身为一位画风多变、技艺超绝的大师。刚浓墨重彩地给我们带来了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江南冬景的明丽的“含蓄中的生气”;转眼间又把我们带到了意境朦胧悠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这淡笔素描中我们不由地静心凝思,在那水墨画的边上,甚至可以看见他那宠辱不惊、悠闲、洒脱的身影。
就在我们还在优美的画境中流连忘返之际,江南的雪又扑面而来,本该寒冷刺骨的冰雪,在先生写意的笔端,竟然充满了温情与关爱。洁白的雪花、清丽的红梅、御寒的美酒、半掩的柴门、亲昵的犬吠,这取自于古典诗词中的一物物无一不触动我们的心灵——江南的雪呀,竟能如此暖人心脾。郁达夫先生如此自然、灵巧地引用古诗文,十分写意地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这四幅风格各异的江南冬日美景的描述中,我们在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冬日的喜爱的同时,也可领略到的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
(四)水到渠成的“合”,浑然天成。
“合”就是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之所。
郁达夫先生在酣畅淋漓地叙完江南冬景的美好之后,在文章的最后,把笔墨又放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上,这就将话题又引到“散步”上来。这使得让读者在充分感受了他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后,又来了此回甘之旅。这可谓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使得转合一体,浑然天成。
陶恬,青海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