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怎么走?

2015-11-20 18:19
健康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院医疗机构

【接上期】

戴先生87岁的老母亲患严重老慢支,照料母亲一度成为兄弟姐妹难以支撑的重任。戴先生道出苦水:“请保姆每月三千多,老人身体不舒服还要送医院,睡急诊间,一年折腾几次,全家都筋疲力尽。”听闻上海天伦医院开出老年护理床位,戴先生将母亲送进来。一年多时间,家属尝到了医养结合甜头:老人稍有不适,医务人员就在身边,费用也省去不少。戴先生还算了一笔账,这里有医保,医药费用自负8%-10%,外加护理费、床位费、餐饮费,老人每月支出2300元左右,比请个保姆还便宜。现在他们全家都轻松了。

老年科主任潘承栋介绍,100张床位中,护理对象的平均年龄高达82岁,其中80至89岁更是占了72%。他们大多患有脑瘫、中风、老年痴呆等慢性疾病,有的重病手术后丧失自理能力,专业护理康复解决了家属的燃眉之急。

服务模式各有千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各地基本成形的医养结合模式有:

医养结合进社区。例如上海市在中心城区推行全科医生巡诊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辐射辖区内的养老院。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或由医疗机构定期派团队上门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或派团队长期进驻养老机构。例如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心敬老院的内设医疗机构,通过当地政府协调,由宝塔区人民医院派驻医生和护士,定期轮换。南京市秦淮区欢乐时光老年公寓与社区医院结合,配备了2名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师和2名护师,老人可以像串门一样到社区医院刷卡看病。苏州颐家乐园日托所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全科医生每天坐堂会诊,除了健康咨询、量血压、测血糖、推拿等基本医疗服务外,还推出动态血压测量,远程监控老人的血压波动情况。据悉,家庭医生工作室目前已为41位入托老人建立了健康信息档案。

养老机构自行投资建设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疗团队运营。例如天津天同医养院在创办之初,同时创办了天同医院,还可以对外提供医疗服务。去年成立的全国首个民资建设的营利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列为“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无锡市政府不仅给予最高10万元补贴鼓励养老院自办医务室,养老机构医务室还可以申请将门诊服务纳入医保。

医疗机构直接经营养老机构或开设养老专护病房。例如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投资1.2亿元,建设君莲养老服务中心;青岛市11家公立医院设立专护病房,由政府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资本与地产商合作,配套健康服务进园区。如蓝卡健康集团推出的“蓝卡健康模式”等。

大数据渗入养老服务

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在养老产业里也不例外。据了解,“恭和苑”在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基础上,与医院合作科研项目,在老年人肌少症、防跌倒、糖尿病等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上提供大量数据和案例,将成果应用于慢性病防治。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养老产业正在走向信息化。“恭和苑”正探索将养老机构内及附近社区老年健康档案上传至“云端”,为机构内的老人、周边社区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

天同医养院院长张诺诺介绍,该院大部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医养结合”,老人除享受到小病不出院、大病不离床的便捷医疗服务外,同时每位住养老人根据住养区域划分配有自己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责任医生为住养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常见病诊断治疗等长期服务,并借助“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对慢性病人和康复期病人主动追踪观察。

“天同医养院正在重点研究大健康数据管理,掌握老人基础数值,把握老人即时情况,过滤老人健康值和不健康值,并将其反映给主治医生,对老人健康状况做到提前预知。”张诺诺说。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以虚拟通信平台为桥梁,提供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基础服务,在此基础上提供家庭病房等延伸服务。如果家庭不能照顾或居家养老进入家庭后仍然不能满足老人需求的,可以入住像天同医养院这样的专业养老机构。因此,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无缝对接”的核心在于掌握老年人的基础信息。

医养推行阻力大

“医养结合”旨在鼓励更多专业医护资源进入养老领域,填补养老与医疗之间的空白。但在许多地区积极探索的背后,各种模式的推广其实都面临各种技术难点。

南京推广的医养合作,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刚开始周围居民反对,怕老人太多,影响他们正常看病,经过多次协调,居民慢慢理解了。”南京市秦淮区时光欢乐老年公寓院长解定兰现在还有担心,对于急重症,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和装备跟不上,仍需要大医院支持。

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难度很大。“目前,南京养老机构已达280家,但内设医务室的很少。”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军说,内设诊室,养老院必须达到卫生部门规定的一系列标准,涉及医护配备数量、资质、诊所面积、设备等。“很多养老院往往卡在招不到具有资质的医生、护士上,原因很简单,一般养老院医务室服务的都是老年人,医护人员的收入要用养老院的收入来弥补,很难超过社会医疗机构。”无锡蓝天护理院负责人万常旗说。

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反映,即使愿意追加投入开办医疗机构,也批不下来。也有不少老年人家属反映,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可能面临无法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或者单次住院报销额度不够的问题。

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负责人王小龙说,北京仅有1/10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能对接医保,且基本上以公立养老机构为主。

天津天同医养院院长张诺诺介绍,该院入住的600位老人,75%以上是失能、半失能者。按照医保的分配额度,平均每个月,只有约20位老人可以获得住院报销,一部分老人需要住院时只能转院。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王小龙说,寸草春晖养老院附近的医院有10多家,自己全部跑遍了,没有一家医院愿意签约。

北京市某三级医疗机构一位副院长说,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养老服务并不容易。如果医院开办养老机构,要聘请更多的护理人员,但人力成本高,收费标准却提不上去。如果把医护团队定期派到社区或养老机构,工作经费从哪里来?

上海天伦医院也遇到了“叫好但硬撑”的尴尬境地。业内人士透露,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上海市民政部门鼓励新增养老床位,每张床位补贴1万元,区县则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增加补贴,虹口区一张养老床位的补贴合计达3万元。然而,医疗机构内的养老护理床位,民政部门补贴“吃不到”,卫生部门补贴也没有。两头靠不到,这也是部分医院不愿尝试医养结合的症结所在。天伦医院一次性改造老年护理床位硬件费用约为100多万、每年医务人员的支出也起码几十万……支出数目不小、经济回报几无,眼下只能靠医院自己承担。如此下去,长远发展面临困难。

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创始人王燕妮坦言,目前在北京探索的社区医生上门服务,进展不是很顺利,原因之一就是无偿的劳动使社区医生缺乏积极性。

来源:《解放日报》、《健康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老年时报》、新华社

【小结】

无论是去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都需要解决经费、专业人才等问题,除却这些可以预见的,尚有法律权责问题、商业保险如何介入、保护数据准确等各类延伸问题。在基层尚不明晰大数据为何物,如何运转的前提下,期望社区能够快速地与科技接轨、拥抱互联网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如何在被社会淘汰与促进社会进步的抉择中,还会有人选择前者吗?

大数据介入医养服务产业最直接的好处在于细分服务人群,精准定位服务产品,让各方商业资本能够更加效率化运作。可有些基层管理者对于大数据的认识还停留在“发问卷”、“填反馈”的可笑阶段,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愈发显著,科技发展的速度愈发明显的今天,唯有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阵痛”,才能切身感受社会向前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院医疗机构
医养当兴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