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汗水,一瓣诗香

2015-11-20 09:44南东求
东坡赤壁诗词 2015年5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农人农耕

南东求

不久前,先生吴洪激主编,传我一份诗稿,并告知作者大概情况。先生一般不荐诗稿。他主编诗刊多年,要求甚严,从不马虎。先生说,作者和我们推出的黄梅农民诗人王重阳一样,一边耕种,一边写诗,比王重阳还年轻,很不容易,应予支持。

因为太忙,没能及时读稿。近日,读了作者的诗稿,还有他对诗词写作的体会。他叫陈春松,曾名苏春松、苏峰,笔名井蛙。1970年生,福建省东山县人,祖籍惠安县。读了他的诗词,我很感动。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的诗词所感动。这里,我想谈点读后印象。

其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知难而进,屈而愈勇。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令人钦佩。他在简介中,谈到了他的文化基础。他做过不少工作,任过村小学代课教师、村干部。还做过公司保安员、仓管员、业务员、校园保安员。最后,还是选择了他的田园。从他的田园里,走进了诗国,且获得了喜人的丰收。说到传统诗词,的确不是谁都可以写的,也的确不是谁都可以随意写好的。众所周知,于今受过本科训练的,且是文科生,甚至硕士、博士,可谓比比皆是,但能通传统诗词的,并成为诗人,却非比比皆是。因为,要写好传统诗词,要懂点诗词格律,而要闯过这一关,的确要锲而不舍,要不屈不挠,有时还真要有点忍辱负重的精神。这辱,是旁人对你的冷视、嘲笑,甚至对你辛辛苦苦写出的作品,蔑视、排斥。这重,则是你对诗词的向往、追求,甚至痴迷、崇拜。因为,他的每一寸进步,每一首诗词的诞生,要比那些拥有平台好、基础好的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更多的苦涩,更多的努力。我以为,陈春松经过他的长期历练,不懈努力,他不仅越过了这一关,而且渐入佳境。他的毅力,他的勤奋,他的虚心好学,更有他的创作成果,便是最好的见证。也正因如此,我因此而油然生敬。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其二,“织梦田园情绿处,痴心诗国任神游。”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生活、农业发展、农民心境的了解,可谓是切心切肺的。这是许多只是到乡村转转、逛逛,或退岗后短期居住乡村,或带职下乡考察,或因事下乡体验的人所不及的。尽管这些诗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写田园,吟诵田园,虽然景色优美,格调清新,文字优雅,但终究与“三农”的“真实”,还是有些“隔”的。当然,也有语言优美、构思新奇、意旨深远的上乘之作。而陈春松的田园诗词,则可谓是“零距离”的。他的体验,他的思考,他的作品,是直接切入“三农”生活的,是直接感受当代田园生活的。

如他的《春耕即怀》之一,写春耕的忙碌,写雨中的劳作,写农人的心情,都是入时入情的。只有身立其中,心在其境,才能写出真实的“此景此情”。“倒春寒”,对农民来说,可不是件好事。身居城里,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可突然转冷了,大不了加帽添衣,照常上班下班;可对农民来说,可就麻烦了,麦苗长得正旺,油菜含苞待放,布谷催耕甚紧,突然来个倒春寒,甚至冰雪降临。这突然的冰冻,会使苗残花折,农人能不心痛么?但农有春雨贵如油之说,惊蛰雷动,春雨降临,这又是农人期待的好雨,正如杜甫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以,诗人吟出“莫惧阴云遮野陌,须欢绿雨洗霾烟”。这雨,正是农家期望之雨,尽管有倒春之寒,仍能“身临闪电心安作,目送惊雷脚稳旋”。因有这春雨的降临,才有农人的“且喜黄牛帮献力,从容茧手把犁掀”,才有农人春耕春播的风调雨顺,才有山乡农家的硕秋希望。虽然诗的语言,还有待推敲和升华,但这是农家生活、农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和真情倾吐。

他的《务农抒感》:“披星戴月小农家,牛伴山荆牧日斜。巧手耕耘黄土热,金秋满眼向阳花。”可以说,这是一首成功之作。能让人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山荆,本是旧时对人谦称妻子的称呼。虽然有点不太入时,但用在这里,却有言外之意。因为,作者暗示了妻子对他的理解,也倾吐了他对妻子的敬重。你看,这位贤妻,是多么不简单!穿着一身农家素装,牵着耕牛,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正是她的那双巧手,她的辛勤耕作,使那方黄土炽热,长出了金秋的希望。那是一家人的生活希望啊。一个“热”字,用得精妙,写出了他对妻子劳作的敬佩。妻子支持她,同他并肩劳作,正因如此,妻子才有“金秋满眼向阳花”的喜悦。全诗读来,令人回味。不能不对这对夫妻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创造美好的家庭幸福,萌起羡慕之情。而《闲吟》一诗,是这对夫妻另一个生活侧面的写照。正是因为这对夫妻,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才有这个“闲吟”场面的出现。显然,这不是所有农家都有的。即便是“戴笠披蓑垦地田,寒来暑往总无闲”。但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有人生的追求,有不同他人的志向,她感到惬意,也感到自豪。她觉得她了解他,同他一起生活,值得。也许正是妻子对他的真切理解,对他的敬重,才会让她丈夫“痴情笃守青灯下,煮句烹词苦亦甜”。否则,他是不可能这样痴情于诗的。所以,这首小诗,也是值得玩味的。他觉得农耕虽有苦,但这苦中,因为有“诗”的魅力,“诗”的向往,“诗”的升华,人生更有乐趣和希望。因为有“诗”的耕耘,纵有垄亩耕作之苦,也会让平淡的農耕生活而富有意义,使平谈的人生而抱有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诗中,让我们获得一个新的感受:朴质的田园生活,有苦有甜。这苦,当然是农耕的酸辣苦涩;这甜,便有新的时代意义。这甜,应有多种。其中,有苦后获得的农家丰收,有丰收后的农家期望。而对这位农家诗人来说,则还有一种诗事的丰收。这个丰收,可不平凡。如:“一号红文百姓夸,耕田免税乐开花”(《鹧鸪天·务农吟》),“普惠种田人,免税兼医保。”(《卜算子·赞新农医保》)显然,这是有特殊的时代意义的。有“诗”的喜悦,有“诗”的希望。因为这“诗”,不仅是当代田园生活的结晶,也是诗人辛勤耕耘的成果,还是当代文化事业的耕耘。作者,不是普通的作者。农民,也不是普通的农民。这个中的甜味,能用一个甜字,尽情道出么?

其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作者的创作成果看,有诗有词,诗有五绝七绝,还有七律。于词,所用词牌不多,但对选用的词牌,均能细心斟酌,体会个中奥妙。其作品均达到一定火候。这说明,传统诗词的写作,虽有格律的障碍,但只要有心向学,是能学好的。当然,要想达到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境界,则又非一日之功。这是因为诗词创作,论及实处,不仅有语言的熟练运用、题材的精心取舍,还有表达技法的艺术运用、诗词主题的挖掘与升华,等等。这需要长期锤炼,反复打磨。这里,若仅从作者的诗词语言看,他是下了苦功的。我以为,论及诗词语言的锤炼,真、顺二字,颇为重要。所谓真,即情要真。情真,才能打动人。所谓顺,即语言要顺。语顺,才能让人读下去。如作者的《秋收纪事》:“抢种繁星起,归途送晚霞。慈娘村口等,携月笑哈哈。”短短四句诗,写得情真意切,诗中描写的人物,欲跃诗外,扑面而来;诗的语言,虽是口语,经过提炼,却也鲜活生动。如《务农感怀》:“两手操机耕日月,一心掌耙种桑田。耕耘免税开颜笑,半是农夫半是仙。”也是从内心迸出,写出了当代农民的由衷感激之情,且诗意很浓。一二句对仗,好似信口吟来,其实,这正是作者农耕生活的如实描写。末句写作者的感受,也是真情抒发。这是因为农耕的免税所致。自古以来,农耕都是要交税的,而于今农耕免税,这是千古所未有的事。所以,诗人吟出了“半是农夫半是仙”的喜悦之情。全诗起承转合自然,语言流畅淡雅,诗味浓郁。尚如,读作者的几首《渔家傲》词,亦觉畅快淋漓。山村的美丽,到处鸟语花香;机耕的快乐,欢闹溢遍山乡;政策的支持,农民充满希望;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欢快幸福之情。《鹧鸪天》词,也是作者喜用的词牌,并且也写得比较娴熟。词中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欢快的田园生活,其炽热之情,溢于词中,令人执手可触。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者在辛劳的农耕之余,痴醉于诗词,经过他的苦心钻研,呕心探索,勤奋写作,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他洒下的辛勤汗水,让他播下的诗词种子,生了根,开了花,并且飘出了诱人的馨香。的确值得可敬可贺。他是一位执着的诗人。他会不断进取,随着他的田园生活的深切体验与提升,随着他的诗的语言、技法的不断修炼与成熟,随着他的诗词素养的逐步提升与迸发,我相信,他将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作品。我将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农人农耕
农耕感怀
麻 雀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农耕园里收获多
论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
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