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天骄
目前,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现已完成癌症高发区前瞻性人群研究之一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证实了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存在着密切关系。消化科主任医师丁士刚对《中国名牌》说:“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患者进行的个体化治疗已与国际水平接轨。”
胃癌患病最新数据
最新医学统计,胃癌中60%的致病因素来自一种名叫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性细菌。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平均感染率高达50%,处在胃癌高发区的人群感染率甚至达到了70%-80%。近年来,儿童的感染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医学界共对于三个癌症高发区进行了前瞻性人群干预研究,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选取的山东烟台牟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选取的山东临朐,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选取的福建长乐。
作为北京地区该研究的医院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过5至10年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病率影响”的现场研究,证实了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存在密切的关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丁士刚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幽门螺杆菌的研究中,已将细菌感染所带来的消化性溃疡病的年复发率从50%降低至10%以下。”
据了解,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是让患者患病初期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并发症引发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甚至是胃穿孔等病情,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人们的饮食口味以及长期用餐习惯是人们感染幽门螺杆菌,进而导致胃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丁士刚分析,中国北方人喜欢吃烧烤、沿海地区的人们善于腌制食物,人们食用的脂肪肉类越来越多,加上大量食品中含有添加剂、激素、催熟药物,这都会增加胃癌的患病几率。
不断细化治疗方案
资料显示,澳大利亚两位医学专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1982年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细菌性炎症的发病几率,并因此获得2005年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
但随着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治疗,困难也随之出现。丁士刚介绍,幽门螺杆菌对于抗菌素的耐药表现,导致治疗中幽门螺杆菌不能彻底根除。此外,每个病人对于药物的代谢快慢情况存在差异,使得病人初期的根除率低于80%,导致病情复发后的患者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药物根除治疗。
对此,丁士刚表示:“目前对于幽门螺杆菌患者的治疗,国内医学界进行制定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已与国际治疗水平接轨。”
“对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根据每个病人的基因类型、耐药情况,制定抗菌素搭配医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数据统计,没有耐药情况的病人需经过2周的治疗,可达到90%的细菌根除率。”丁士刚介绍。
由于患者个体情况不同,医学界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问题也形成了不同的讨论,尤其是对于哪些人群不需要杀菌的情况还未给出明确的量化规定。
丁士刚建议,处于胃癌高发区、具有胃癌家族病史,以及患有溃疡病、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淋巴瘤的病人,需要彻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预防胃癌的发生及减少相关疾病的并发症。
增强预防胃癌意识
我国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癌症发病率前5位曾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大肠癌,目前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中国胃癌患者初次检查出癌症中90%的人群已进入了中晚期胃癌。
对此,丁士刚表示:“现代人应增加自我的胃癌预防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定期体检,以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胃癌的最有效的方法。”
丁士刚指出,早期的胃癌病症很难被患者自我感知,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胃癌多发于40岁的年龄人群中,50至80岁年龄段处在胃癌高发期。中国胃癌患者的晚期治愈率低,因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是早期预防的关键。
“35岁以上的人群需要进行胃癌胃镜检查,初检未患病的人群到第三年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即可。”丁士刚表示,胃癌胃镜检查设备的半径由10.9毫米缩小至5.9毫米,大大减轻了病人在检查时所出现的不适感。同时,早期胃癌患者可在内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减少了开腹手术的风险。
“除此之外,中国人习惯在一盘菜里几个人用筷子夹来夹去,这样的用餐习惯会增加细菌感染的几率,只有养成分餐制的用餐习惯才能从源头减少‘病从口入风险。”丁士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