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山,朱旭,牛坤,徐建妙
(1.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杭州310032)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王远山1,2,朱旭1,2,牛坤1,2,徐建妙1,2
(1.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中心,浙江杭州310032)
对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历程、特点、应用及放大等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波浪混合式、搅拌式和轨道振摇式三种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并对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工作原理;应用;放大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Disposable bioreactor或Single use bioreactor,SUB)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塑料材料(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制成,是一种即装即用、不可重复利用的培养器[1]。首先,反应器预先灭菌,省去了SIP(在线消毒)和CIP(在线清洗),因此,可以快速地投入生产使用,进而缩短生产周期。并且,从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角度来讲,节约了高额的清洁验证费用。同时,传统不锈钢反应器由于需要SIP和CIP环节,会造成大量水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小很多[2]。其次,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一次性投入资金低,是许多中小型生物公司的较佳选择。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企业产能增加,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导致部分不锈钢生物反应器的闲置浪费,而如果使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则可以较容易进行工艺转换,用于其他药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浪费。随着多元化市场(抗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小规模生产高价值产品,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生产成本较不锈钢生物反应器更低。另外,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有毒或传染性的产品时的安全性,还可以降低生产多种产品时的交叉污染。
目前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已广泛应用于种子扩大培养,小到中试规模的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昆虫细胞的培养,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疫苗和重组蛋白等的生产,并逐渐拓展到微生物发酵、藻类培养等领域。其最大的商业用途是用于种子扩大培养以及培养哺乳动物细胞生产抗体、疫苗等。另外,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大规模的菌株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中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近77%的制药公司及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s,CROs)已利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2]。可见,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已成为生物制药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963年,Falch等使用由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的既简单又便宜的一次性四面体塑料袋在摇床上培养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研究发现这种培养容器的曝气效率是锥形瓶的三倍[3]。1972年,Knazek等开发的第一套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实现了动物细胞的体外高浓度培养[4]。1975年,Nunc公司开发了更易于放大的Cell Factory反应器。在20世纪90年代,Cell Factory反应器不仅替代了滚瓶,而且研究表明其很适合符合GMP要求的疫苗和治疗性蛋白生产。1995年,利用miniPERM和CeLLine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体外生产抗体等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且CeLLine因适合细胞的长期培养、筛选实验及实验室规模临床前样品的制备而广受欢迎[5]。
1.1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Wave-mixed disposable bioreactor)
1996年,Singh发明了新型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带来了细胞培养行业的革命。1998年,Wave Biotech公司推出了第一台用于商业化生产的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WAVE Bioreactor 20,从此,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开始大规模应用。继WAVE Bioreactor 20在哺乳动物细胞种子扩大培养中获得成功后[6],Wave Biotech公司于1999年推出了培养体积更大的WAVE Bioreactor 500[7]。早期的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种子扩大培养,后来逐渐扩大到生产规模[8]。目前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最大培养规模可达到500 L。当前主要的商业化的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表1所示(本文所有表中信息均来自于各供应商官网)。
表1 主要的商业化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部件为一个已灭菌的一次性塑料细胞培养袋,以GE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WAVE Bioreactor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图1)为例,使用时,该细胞培养袋中一半体积装填培养基,另一半体积则充入由二氧化碳和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细胞培养袋上配备有除菌空气过滤器、无菌取样口等各种预留接口(如图2)。其细胞袋安置在摇动平台上,平台的摇动使培养基产生波浪(如图3),这些波浪给培养物提供充分的混合与氧气传递,适合细胞的高密度培养。不同供应商生产的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平台摇动方式及培养袋的设计有所不同。因为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借助产生的波浪使细胞和颗粒物质离开底部并处于均匀悬浮状态,所以不会对细胞造成剪切伤害,不仅克服了传统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搅拌桨桨叶端剪切力高的弊端,而且因为无须鼓泡,避免了消泡剂的使用。因此,波浪混合式一次性反应器较适合培养对剪切力敏感或在培养过程中容易产生泡沫的细胞。影响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传质的因素包括摇动速度、摇动角度、细胞袋的几何特征、填充量、通气速率、发酵液的粘度等。作为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
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种子扩大培养[9]、对剪切力敏感的哺乳动物细胞[10]、植物细胞[11]和昆虫细胞[12]的培养。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也适用于厌氧或氧需求较低的微生物[13-14]的培养,据报道CELL-tainer生物反应器的体积溶氧系数(kLa)可以达到700 1/h,而对于其在氧需求量较高(kLa>800 1/h)的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8]。同时,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也在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病毒生产[15]、杂交瘤细胞培养[16]、淋巴细胞培养[17]等。杨建军等利用WAVE生物反应器灌注培养CHO细胞,发现CHO细胞密度高达2×107cells/mL时细胞仍处于指数生长期,可为生产罐提供种子细胞,扩增倍数可达1∶50~1∶100。该扩增方式可显著减少种子罐的级数,最终减少生物制药企业种子罐的购买投入、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减少种子细胞的扩增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该扩增方式也可适用于杂交瘤细胞、昆虫细胞等悬浮培养方式的种子细胞的扩增[18]。Clincke等在WAVE生物反应器中灌注培养CHO细胞,其最大细胞密度首次超过了2.14×108cells/mL[10]。Hillig等分别利用CELL-tainer生物反应器和传统的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研究发现,虽然二者得到的生物量和DHA浓度相当,但由于不锈钢搅拌反应器中泡沫和生物膜的形成,导致其比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量减少了35%,DHA产率减少了21%。由于CELL-tainer生物反应器中没有泡沫和生物膜的形成,且能提供充足的氧传质速率,因此,可以用CELL-tainer生物反应器替代不锈钢搅拌反应器培养微藻[19]。Wang等使用WAVE bioreactor 20/ 50 EHT生物反应器培养稳定转染的果蝇S2细胞生产人单克隆抗体,灌注培养时的最大活细胞密度达到1.04×108cells/mL,最大抗体产率达到1437 mg/(L·day),表明该生物反应器适合大规模培养稳定转染的果蝇S2细胞生产人单克隆抗体[12]。Junne等利用CELL-tainer生物反应器以补料方式培养E.coli,成功将培养体积从12 L放大至120 L,最大细胞干重达到了45 g/L[14]。
图1 商业化的WAVE Bioreactor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图2 WAVE Bioreactor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Cellbag细胞培养袋示意图
图3 WAVE Bioreactor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摇动平台示意图
1.2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Stirred disposable bioreactor)
虽然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出现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2004年,Hyclone公司推出了第一台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最大工作体积为250 L。2006年,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最大工作体积已达到1 000 L。2007年,GE发布了专门用于微生物发酵的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Xcellerex XDR-50 MO。2009年,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最大工作体积达到了2 000 L。如今,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器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当今市场上主要的商业化的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表2所示。
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基于传统不锈钢材质搅拌生物反应器,不同的是其培养容器使用的是塑料材料。用于中试和生产规模的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以Sartorius Stedim Biotech公司生产的BIOSTAT STR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图4[5]和图5)为例,其培养容器一般是塑料材质的经预灭菌的生物反应袋,且有外部支撑容器来放置该生物反应袋,而用于实验室规模的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以Eppendorf公司生产的New Brunswick CelliGEN BLU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图6)为例,其培养容器则是经预灭菌的硬质塑料材质罐体,其外形接近于传统的不锈钢搅拌反应器。由于配备叶轮,容易引起局部剪切力较高,因此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一般用于培养强健且稳定的细胞。如表2所示,商业化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不仅种类和供应商较多,而且工作体积范围广,最大的工作体积达2 000 L。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迅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与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对应的可重复利用的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是生物技术生产过程中使用最普遍、培养条件较容易优化的传统生物器类型,并且有利用传统搅拌生物反应器培养细胞经验的公司更倾向选择相对应的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因此,其市场需求也会相对较大;二是传统搅拌式反应器长期的使用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和放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由于易于放大,且培养条件和传统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相似,因此,其商业化应用最广。
表2 主要的商业化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主要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20],也逐步用于植物[11]、昆虫细胞培养[21]、人体干细胞培养[22]等。对于微生物培养,虽然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对流换热系数比传统不锈钢反应器低很多,热交换能力也还有待提高,但其完全可用于种子扩大培养[23]。对于原核微生物发酵,目前Xcellerex XDR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已实现的最大培养规模为500 L。Paul等利用1 000 L S.U.B生物反应器培养CHO细胞,发现S.U.B中的CHO细胞的代谢特征、产率及产品质量与100 L传统不锈钢反应器相似,当工作体积为1 100 L时,得到了7.5 kg抗体。可见,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将可以替代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培养CHO细胞生产抗体[20]。Dreher等利用BIOSTAT STR 50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E.coli和Pichia pastoris,发现E.coli的光密度(OD600)可达175(细胞干重为60.8 g/L),P.pastoris的细胞湿重可达381 g/L,为目前使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发酵的最高水平[23]。
图4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BIOSTAT STR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示意图
图5 商业化的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BIOSTAT STR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图6 商业化的New Brunswick CelliGEN BLU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1.3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Orbital shaken disposable bioreactor)
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01年,Liu等首次使用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培养动物细胞、杂交瘤细胞和昆虫细胞[24]。2004年,Jesus等首次使用商业化的TubeSpin生物反应器培养CHO细胞。由于TubeSpin生物反应器简易的操作和取样方法,避免了大量操作上的失误,有利于精确分析,还可以快速获得最优工艺条件[25],因而沿用至今。2009年,Zhang等开发了2 000 L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成功将CHO细胞培养体积放大至1 000 L[26]。目前商业化的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最大工作体积可以达到2 500 L,同时也是目前为止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所能达到的最大工作体积。十多年来,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经历了从第一次概念验证到工艺系统的建立,成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第三大群体。当今市场上主要的商业化的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表3所示。
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依靠一次性塑料材质的培养容器围着中央轴心旋转,在液体中心形成漩涡,振荡液体在反应器壁形成薄膜。薄膜被顶部空间的氧气所饱和,然后此薄膜迅速与液相主体相结合[14],进而通过表面通气和快速的混合提供较强的氧气输送能力。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由于表面通气避免了泡沫的生成,并且与搅拌式一次性反应器相比,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培养容器里由于不含有价格昂贵的搅拌和曝气装置,因此其不仅对细胞剪切伤害小,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和成本效益高等优点,这一特点和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类似。对于小规模的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其培养容器一般为塑料材质的微孔板、微孔培养盒、旋转管等;对于稍大规模的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以Adolf Kühner AG公司生产的OrbShake SB 200-X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如图7)为例,其培养容器为一次性塑料袋。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区别于波浪混合式一次性反应器和搅拌式一次性反应器的特点是流体运动的确定性良好,使其具有很高的平行使用性。因此,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菌株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并逐步扩大至生产规模。
表3 主要的商业化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主要应用于氧需求较低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培养[27]。虽然市场上存在的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种类有限,且其商业应用也相对较少,但其剪切力低和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使其在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如动物细胞[28]、微藻[29]、昆虫细胞、植物细胞[30]、微生物[31]等的培养。Stettler等利用TubeSpin生物反应器研究了29种培养基和20种蛋白水解液对3种CHO细胞的生长及其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每个TubeSpin系统的物化条件都相同,因此当改变某一参数时,得到的评估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28]。Raven等利用SB200-X生物反应器培养烟草细胞(BY-2)生产人IgG抗体M12,并进行放大实验,研究发现,在放大过程中,除了细胞的生长过程有些滞后以外,SB200-X生物反应器中细胞的生长以及产物的累积情况都和摇瓶培养相似。此研究成功使BY-2细胞的培养体积放大到100 L,细胞湿重达到387 g/L(干重17.8 g/L)[30]。
图7 商业化的Adolf Kühner AG OrbShake SB 200-X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根据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tes的报告,到2019年,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市场将从2.025亿美元(2014年)增加至4.70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8.4%。如表4所示,除上述三种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外,供应商们针对空缺或不足的的应用领域开发了种类繁多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生物反应器的放大,即将培养过程从实验室规模逐步放大到生产规模,同时也是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它是生物反应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对同一培养过程,虽然使用不同规模的反应器所进行的生物反应是相同的,但混合状态、传质与传热速率却不完全相同,造成了细胞生长与代谢产物生成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传质过程是放大的核心问题,而传质问题高度依赖于培养规模和空间梯度。因此,在生物反应放大过程中,如何估计在不同规模反应器中生物反应的状态以及维持细胞生长与生物反应速率相似,以创造相同或相似的培养环境,这就需要进行生物反应器的放大[32]。由于出色的开发及设计原则,传统的不锈钢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在商业应用中能安全地进行过程放大,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其已成为放大的黄金标准。但是,市场上主要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或多或少的与不锈钢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放大变得更复杂,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典型的放大主要基于生物反应器的几何相似(高径比)以及工程参数(单位体积的功率输入(P/VL)、kLa、搅拌器尖端速度(utip)、搅拌时间等)进行。对于微生物培养,热交换面积可作为放大标准;对于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其悬浮状态也可作为放大标准。因此,对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工程特征及参数越了解,放大就相对更加容易。在放大过程中,不可能保持所有的参数恒定,因此,在保证某一参数恒定时,其他参数会有一定程度的折中。
表4 其他已商业化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
典型的放大标准并不适用于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波浪混合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放大主要依靠培养经验以及对反应器的了解程度进行反复试验而实现放大。Pierce等分别利用WAVE20/50EH、WAVE 200和WAVE 1000生物反应器灌注培养人视网膜细胞系P6A2生产AZIL2B蛋白,细胞系在不同大小反应体系中以相似方式增殖和生产,只需调整工作体积,就可使系统成功从25 L放大到500 L[33]。
对于基于传统不锈钢材质生物反应器设计的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而言,其放大可依赖于已经建立的典型的放大标准,如高径比、P/VL、utip、混合时间,kLa等。因而,搅拌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从实验室放大到生产规模相对于其他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较易。Dreher等利用BIOSTAT STR生物反应器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尝试了以P/VL、搅拌速度等作为放大标准对工艺进行放大,发现以P/VL为放大标准进行放大时效果最好,当将培养体积从50 L放大到2 000 L,利用大泡通气时,kLa达到23 1/h,利用微泡通气时,kLa达到40 1/h[34]。
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混合、通气和功率输入原理和摇瓶相似,因此将培养条件从摇瓶放大到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相对于放大到其他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更容易。在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中,由于kLa随反应器工作体积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实现较高的氧传递速率(OTR)是成功放大的关键之一。Zhang等首次定量测定了轨道振摇式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kLa,研究发现当振荡速度为39 r/m,工作体积为1 000 L时,回旋式振荡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kLa可达10 1/h,证明了CHO细胞培养体积可以放大至1 000 L[26]。
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反应器规模的限制以及膜的溶出物和析出物所带来的问题。目前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最大规模为2 500 L,进一步放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当前应用的一次性材料(如PVC,PVA和LDPE等)承受不了持续高压。但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细胞密度与产品表达浓度的成倍增加,可能小体积的生物反应器就能达到生产规模。目前,GE公司正在开发5 000 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预期其生产强度可与10 000~25 000 L的传统生物反应器相媲美。另外,近几年,细胞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一些难治性的疾病提供了一种选择,有时甚至是最后的选择,显示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而由于其个性化、个体化的特点,决定了较小的培养体积就能满足生产要求,因此,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生产规模方面的限制将会越来越小。用于细胞培养的一次性塑料袋和培养物接触时可能会释放溶出物,这些溶出物一旦进入培养基中,将会阻碍细胞的生长,而目前尚未有一个标准测试方法能适用于检测不同膜的溶出物,因此,Eibl等提出了一种标准的细胞培育测试方法,即使用CHO XM 111-10细胞系结合ChoMaster® HP-1培养基(Cell Culture Technologies,Switzerland)测试膜的溶出物,可以及早确定在无蛋白及血清培养基或合成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d culture media)中培育CHO细胞的风险[35]。
其次,由于塑料材质有限的热交换能力以及相对于传统不锈钢反应器较差的传质能力,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主要还是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对于一些对传质要求较高的微生物,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实际应用较少,但其完全可用于对于氧需求较低的细菌和酵母等微生物的培养。而且如果能够在细菌和酵母中实现对真核蛋白进行正确的糖基化等翻译后加工,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微生物培养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8]。目前市场上针对微生物培养开发的一次性反应器种类越来越多,也暗示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
另外,以下问题也不可忽视。首先,相对于传统不锈钢反应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产生的液体废物极少,但一次性材料丢弃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也不容忽视,目前尚未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固体废物。其次,由于一次性产品需要重复购买,因此不仅要求供货商提供可持续的供应链,还要求用户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来储存这些一次性易耗品。再次,一次性传感器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其灵敏度较低,检测范围较窄。对于一些低附加值的生物产品而言,限制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其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近年来,全球已有超过50个单抗品种或项目使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生产。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亚洲国家如中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药明康德公司已建成分别使用500 L和1 000 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两条独立细胞培养生产线,并于2013年在2 000 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中成功复制了传统不锈钢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培养生产工艺,使用NS0小鼠骨髓瘤细胞株完成了首批艾滋病治疗单克隆抗体药物ibalizumab(TMX-355)的试生产。此外,喜康生物医药、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超过20家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也在使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生产单抗类产品。可见,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将在生物制药过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1]LÖFFELHOLZ C,KAISER S C,KRAUME M,et al.Dynamic single-use bioreactors used in modern liter-and m3-scale biotechnological processes: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caling up[M]// Disposable Bioreactors II.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4:1-44.
[2]SHUKLA A A,GOTTSCHALK U.Single-use disposable technologies for bio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J].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13,31(3):147-154.
[3]FALCH E A,HEDÉN C G.Disposable shaker flasks[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63,5(3):211-220.
[4]KNAZEK R A,GULLINO P M,KOHLER P O,et al.Cell culture on artificial capillaries:an approach to tissue growth in vitro[J].Science,1972,178(4056):65-67.
[5]EIBL R,LÖFFELHOLZ C,EIBL D.Single-use technology in bio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M].John Wiley&Sons,Inc,2011:33-51.
[6]EIBL R,KAISER S,LOMBRISER R,et al.Disposable bioreactors:the current state-of-the-art and recommended applications in biotechnology[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86(1):41-49.
[7]LOPES A G.Single-use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A review of current technology impact,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J].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2015,93:98-114.
[8]ALLISON N,RICHARDS J.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for disposable technology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4,89(9):1283-1287.
[9]EIBL R,WERNER S,EIBL D.Bag bioreactor based on waveinduced motion: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M]//Disposable bioreactor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0:55-87.
[10]CLINCKE M F,MOLLERYD C,SAMANI P K,et al.Very high density of CHO cells in perfusion by ATF or TFF in wave bioreactorTM-Part II.Applications for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cryopreservation[J].Biotechnology Progress,2013,29:768-777.
[11]EIBL R,WERNER S,EIBL D.Disposable bioreactors for plant liquid cultures at Litre-scale[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09,9(3):156-164.
[12]WANG Lulan,HU Hongxing,YANG Jianjun,et al.High yield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ed by stably transfected Drosophila schneider 2 cells in perfusion culture using wave bioreactor[J].Molecular Biotechnology,2012,52(2):170-179.
[13]JONCZYK P,TAKENBERG M,HARTWIG S,et al.Cultivation of shear stress sensitive microorganisms in disposable bag reactor systems[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3,167(4):370-376.
[14]JUNNE S,SOLYMOSI T,OOSTERHUIS N,et al.Cultivation of cells and microorganisms in wave-mixed disposable bag bioreactors at different scales[J].Chemie Ingenieur Technik,2013,85(1-2):57-66.
[15]SLIVAC I,SRˇ EK V G,RADOˇ EVI'K,et al.Aujeszky's disease virus production in disposable bioreactor[J].Journal of Biosciences,2006,31(3):363-368.
[16]TANG Y J,OHASHI R,HAMEL J F P.Perfusion culture of hybridoma cells for hyperproduction of IgG2a monoclonal antibody in a wave bioreactor-perfusion culture system[J].Biotechnology Progress,2007,23(1):255-264.
[17]SOMERVILLE R P T,DEVILLIER L,PARKHURST M R,et al.Clinical scale rapid expansion of lymphocytes for adoptive cell transfer therapy in the WAVE®bioreactor[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2,10(1):69.
[18]杨建军,隋礼丽.WAVE TM生物反应器灌注培养生产种子细胞的开发和应用[J].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2,28(3):358-367.
[19]HILLIG F,PORSCHA N,JUNNE S,et al.Growth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heterotrophic marine microalgae Crypthecodiniumcohnii in the wave-mixed single-use reactor CELL-tainer[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14,14(3):254-263.
[20]PAUL SMELKO J,RAE WILTBERGER K,FRANCIS HICKMAN E,et al.Performance of high intensity fed-batch mammalian cell cultures in disposable bioreactor systems[J].Biotechnology Progress,2011,27(5):1358-1364.
[21]IMSENG N,STEIGER N,FRASSON D,et al.Single-use wave-mixed versus stirred bioreactors for insect-cell/BEVS-based protein expression at benchtop scale[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14,14(3):264-271.
[22]SCHIRMAIER C,JOSSEN V,KAISER S C,et al.Scale-up of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production in stirred single-use bioreactors under low-serum conditions[J].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14,14(3):292-303.
[23]DREHER T,WALCARIUS B,HUSEMANN U,et al.Microbial high cell density fermentations in a stirred single-use bioreactor[M]//Disposable Bioreactors II.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4:127-147.
[24]LIU Chaomin,HONG Lina.Development of a shaking bioreactor system for animal cell cultures[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1,7(2):121-125.
[25]DE JESUS M J,GIRARD P,BOURGEOIS M,et al.TubeSpin satellites:a fast track approach for process development with animal cells using shaking technology[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4,17(3):217-223.
[26]ZHANG X,STETTLER M,DE SANCTIS D,et al.Use of orbital shaken disposable bioreactors for mammalian cell cultures from the milliliter-scale to the 1,000-liter scale[M]//Disposable bioreactor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0:33-53.
[27]RAVAL K,KATO Y,BUECHS J.Characterization of heat transfer of large orbitally shaken cylindrical bioreactors[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4,86:1-7.
[28]STETTLER M,DE JESUS M,OUERTATANI-SAKOUHI H,et al.1000 non-instrumented bioreactors in a week[M]//Cell Technology for Cell Products.Springer Netherlands,2007:489-495.
[29]HILLIG F,ANNEMüLLER S,CHMIELEWSKA M,et al.Bioprocess development in single-use systems for heterotrophic marine microalgae[J].Chemie Ingenieur Technik,2013,85(1-2):153-161.
[30]RAVEN N,RASCHE S,KUEHN C,et al.Scaled-up manufacturing of recombinant antibodies produced by plant cells in a 200-L orbitally-shaken disposable bioreactor[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15,112(2):308-321.
[31]YANG Ting,HUANG Yue,HAN Zhiqiang,et al.Novel disposable flexible bioreactor for Escherichia coli culture in orbital shaking incubator[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13,116(4):452-459.
[32]梁世中,朱明军.生物反应工程与设备[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3]Pierce LN,Shabram PW.Scalability of a disposable bioreactor from 25 L-500 L run in perfusion mode with CHO-based cell line:a tech review[J].Bioprocess Journal.2004;3(4):51-56.
[34]DREHER T,HUSEMANN U,RUHL S,et al.Design space definition for a stirred single-use bioreactor family from 50 to 2000 L scale[C]//BMC Proceedings.BioMedCentral Ltd,2013,7(Suppl 6):55.
[35]EIBL R,STEIGER N,FRITZ C,et al.Standardized cell culture test for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films for CHO cell linesandchemicallydefinedculturemedia[M].DECHEMA,2014.
(责任编辑:朱小惠)
Research progress in disposable bioreactor
WANG Yuanshan1,2,ZHU Xu1,2,NIU Kun1,2,XU Jianmiao1,2
(1.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conversion and Biopurific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32,China)
The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s and scale-up of disposable bioreactor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The wave-mixed,stirred and orbital shaken disposable bioreactors were elaborated.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disposable bioreactor we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disposable bioreactor;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s;scale-up
Q81
A
1674-2214(2015)03-0056-09
2015-05-21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浙江工业大学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王远山(1971—),男,安徽毫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E-mail:yuanshan@zjut. 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