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文
1942年7月7日,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河北石家庄平山县太行山里的小山村碾盘沟诞生。《晋察冀画报》(即《解放军画报》前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岀版发行的第一本画报,也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个画报刊物,受到毛泽东和延安《解放日报》的高度评价。《晋察冀画报》横空出世,它如清脆震天的冲锋号角,以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舞着抗日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在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成立,沙飞任主任(社长),罗光达为副主任,赵烈为政治指导员。创刊初期,画报社有一百余人,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个部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16开本,共94页,用瑞典木造纸印刷。封面上印有红色的“晋察冀画报”繁体字,从右向左排列,发行日期“1942.7.7”(纪念全民族共同抗战五周年)。封面照片《塞上风云》(1937年10月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八路军杨成武支队)和封底照片《沙原铁骑》(1937年10月向冀西进军的八路军骑兵营)都岀自沙飞之手,为彩版套印,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晋察冀画报社编辑印刷。这期画报全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抗战五年来的战斗和建设成就。栏目设置有“新闻摄影”“ 美术”“文艺”三大类。“新闻摄影”栏目又细分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一千五百万人民在战斗中生活,在战斗中‘锻炼‘团结、抗战、民主”“生产进行曲”“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等。
为扩大画报的国际影响,创刊号文字说明采用中英文对照,由刘柯、李伦译成英文,班威廉、林迈可等国际友人帮助校正。创刊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刊登的照片包括八路军初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的各种战况,如收复涞源、蔚县、喜峰口、平型关、紫荆关、妙峰山、西斋堂等城镇要隘;有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大龙华战斗、百团大战、陈庄战斗等重大战斗和战役;有边区子弟兵战斗生活、狼牙山五壮士、群众支前、青年参军、军民鱼水关系;有边区生产运动和民主政权建设;有对日寇暴行的控诉、八路军优待俘虏及敌伪投诚、日人反战同盟支部活动;有边区新民主主义艺术、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还有外宾来访,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在边区生活的怀念,以及聂荣臻和被营救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珍贵镜头。全本画报共发表新闻摄影照片150余幅,分别由沙飞、罗光达、吴印咸、石少华、吕正操、李鸿年、杨国治、赵烈等人拍摄。
除照片外,创刊号还发表了一些文学、美术作品。其中有邓拓的长篇纪实性文章《晋察冀的舵师聂荣臻——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其创造者的生平》(笔名萧斯),刘道生的战斗通讯《漠河滩的英雄》,周游、蔺柳杞的报告文学《冀中宋庄之战》《客人》,田间、鲁藜、任清的诗《出击正太线战役记事诗抄》《同志的枪》《我们是夜班》,丁克辛的小说《出奔》,徐灵的木刻《日兵之家》,沃渣的木刻《八路军铁骑兵》,劫夫的漫画《如此“扫荡”》等。
聂荣臻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行范围广泛,不仅送至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重庆,还委托国际友人转发到国外。同时还由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和全国各大书局经售。不仅在边区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影响,还在游击区、沦陷区以及海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争得了反法西斯盟友和海外侨胞的同情与支持。
后来,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围剿,1943年2月,《晋察冀画报》转移到平山县曹家庄、阜平县上庄、柏崖村、洞子沟等地出版。1943年秋,画报社在阜平县柏崖村被日军包围,指导员赵烈、工务长何重生等9名战士壮烈牺牲。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晋察冀画报》共不定期出版了13期,期间出版过数期专刊和增刊,并负责部队教材和宣传资料的印刷。1948年春,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华北中央局和华北军区,同年5月,《晋察冀画报》与晋冀鲁豫的《人民画报》合并为《华北画报》,沙飞、石少华任正、副主任。1951年2月,《华北画报》更名为《解放军画报》,并为新中国《人民画报》在内的其他新闻摄影机构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