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王 艺,葛春林
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2.Hebei University of El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3.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在2014年女排世锦赛上,美国、中国、巴西分获冠、亚、季军,意大利名列第4。中国女排虽然获得了亚军,但是在与前4名其他3支强队的比赛中均尝到败绩,只在半决赛中击败了意大利队。中国女排与这些强队4场比赛1胜3负的战绩,难掩其在某些环节与其他强队的差距。通过对本次比赛上中国女排与前4名其他3支强队4场比赛——复赛和半决赛对阵意大利队、6强赛对阵巴西队、决赛对阵美国队总体的技战术以及与各强队各场比赛的技战术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女排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本文以2014年女排世锦赛上中国女排与前4名其他3支强队的4场比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进行了研究。
2.1.1 总失分高于总得分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女排在与前4名其他3支球队的4场比赛战绩为1胜3负。从各场比赛结果看,中国女排在复赛中以1:3输给意大利队,在6强赛中以0:3完败于巴西队,在半决赛中以3:1胜意大利队,在决赛中以1:3遗憾地负于美国队。从各场总得分看,中国女排以84:98和50:75的较大分差败给意大利队和巴西队,反映了这两场比赛中国女排与对手差距较大。半决赛中以100:94的总得分胜意大利队。决赛中国队与美国队总得分相同,均为94分。从与对手的总体比较看,中国队以胜1场、负3场,胜5局、负10局,得328分、失361分处于劣势。
2.1.2 主要得分手段明显弱于对手
扣球、拦网、发球是排球比赛的三个主动得分环节,高水平比赛中主动得分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比赛的胜负[1]。从表2可以看到,扣球方面,中国队场均总数123个,对手122.75个,在场均总数高于对手的情况下,却以场均得50.75分低于对手的55.25分,相差4.50分,反映出中国队扣球得分能力与对手存在一定的差距。拦网方面,中国队场均得8.75分,对手得9.75分,相差1分,与对手基本持平。发球方面,中国队场均得2.84分,对手得7.25分,相差4.41个,经T检验,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经卡方检验,发球得分率与对手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出中国队的发球质量和得分能力与对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2]。
表1 中国队与意大利、巴西、美国队比赛胜负结果
表2 中国队与意大利、巴西、美国队比赛主动得分环节比较
表3 中国队与意大利、巴西、美国队比赛进攻保障环节比较
2.1.3 进攻保障环节尚较薄弱
进攻是排球比赛最主要的得分方式,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关键环节,高水平比赛中攻击力的强弱取决于接发球、传球和防守保障效果的好坏[3]。从表3可以看到,接发球方面,中国队在场均总数79.00个,对手73.75个,在场均总数高于对手的情况下,却以场均到位46.75个低于对手的50.25个,相差3.50个,经卡方检验,接发球到位率与对手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出中国队接发球效果与对手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传球方面,中国队场均有效24.50个,对手29.00个,相差4.50个,反映出中国队在进攻组织方面与对手存在一定的差距。防守方面,中国队场均有效54.00个,对手60.50个,相差6.50个,反映出中国队在防守效果方面与对手存在不小的差距。
2.2.1 中意两战:一传、发球、防守显较大差距
本届比赛中国队与意大利队一共有2次交手,分别为复赛阶段以1:3负于对手,半决赛以3:1战胜对手,两队以1胜1负、各胜4局的战绩平分秋色。但是在这2场比赛中,也突出地反映了中国队的问题所在。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中国队与意大利队的两场比赛中,中国队主动得分136分,意大利队主动得分146分,比对方少10分。扣球方面,中国队得108分,对方得 114分,相差 6分,中国队得分率44.45%,对方为44.71%,稍弱于对方。拦网方面,中国队得24分,对方得14分,比对方多10分,得分率也高出对方7.80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队的拦网得分能力强于对方。发球方面,中国队得4分,对方得18分,相差14分,中国队得分率2.17%,对方为9.38%,相差7.21个百分点[4],经卡方检验,中国队发球得分率与对方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出中国队的发球得分能力与对方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表4 中国队与意大利队两场比赛技战术比较
在两队进攻保障环节的比较中,中国队接发球、防守指标均低于意大利队。其中,接发球到位率中国队为43.83%,对方为68.59%,相差24.76个百分点,经卡方检验,中国队接发球到位率与对方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出中国队的接发球效果与对方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另外,中国队有效防守104个,低于对方15个,有效防守率基本持平。中国队有效传球51个,对方为40个,高于对方11个,有效传球率高出对方7.74个百分点,经卡方检验,中国队有效传球率与对方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中国队进攻组织能力明显强于对方,这也是第二场比赛中战胜意大利队的关键因素。自身失误方面,中国队失误46分,对方失误48分,相差2分,无明显差异。
根据比赛技战术比较分析,结合两场比赛录像,发现中国队与意大利队比赛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一传差是中国队的最大问题。比赛中意大利队发球针对性强、性能好,屡屡成功地破坏中国队一传,抑制中国队一攻战术,导致中国队一攻成功率较低,难以发挥灵活多变、高快结合的特点,只能主要通过主攻和接应强攻突破。进攻点过于集中和暴露使意大利队拦防难度减小并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地增大了反击进攻的成功率。
第二,发球威力小,难以给对方接发球造成压力。比赛中意大利队高达68.59%的到位率,充分说明中国队在发球环节的严重缺陷,同时增大了本方拦防的难度。意大利队在一攻环节能充分发挥自身战术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在第一场战胜中国队的比赛中,一攻战术的运用明显优于中国队[5]。
第三,拦防有效率与对方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意大利队在拦网直接得分比中国队少10分,但是有效拦网(拦回和拦起)以及有效防守比中国队多出21个,从而为防守反击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比赛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队拦起和防起的效果与意大利队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第一场交锋中,对方在反击中运用战术进攻明显多于中国队。
第四,在关键比分上心理波动大,造成技术弱点放大化。两场比赛共计8局,其中有7局比赛进行到20分以后的关键比分上,中国队接发球直接失误7分,其他失误10分。尤其是在第一场争夺最为激烈的第三局,中国队24:25落后的情况下,接发球直接失误输掉该局。第二场比赛的第三局对方最后3个发球,中国队接发球直接失误1分,2个不到位,使对方拦网、防反各得1分,从而赢得该局比赛。中国队虽然艰难地以30:28赢得第二场的第四局比赛,但是对方上20分以后得的9分中有5分是中国队失误送分,难掩中国队在关键比分上因心理波动造成技术弱点放大化的问题[6]。
表5 中国队负巴西队比赛技战术比较
2.2.2 中巴之战:一攻、防反得分能力差距明显
在6强赛的第一场,中国队遭遇了目前公认实力最强的巴西队。中国队以0:3的局分、50:75的总得分完败于巴西队,在这场比赛中充分地反映出中国队与巴西队全方位的差距。
从表5中可以看到,中国队与巴西队比赛中,中国队主动得分37分,巴西队主动得分65分,比对方少28分,这是中国队负于巴西队的决定性因素[7]。扣球方面,中国队得33分,对方得49分,相差16分,中国队得分率31.13%,对方为53.85%,经卡方检验,中国队扣球得分率与对方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反映出中国队的进攻能力与对方存在明显的差距[8]。拦网方面,中国队得2分,对方得11分,相差 9分,中国队得分率 8.00%,对方为22.92%,相差14.92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队的拦网得分能力与对方存在一定的差距。发球方面,中国队得2分,对方得5分,相差3分,中国队得分率3.85%,对方为6.85%,相差3.00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队发球得分能力稍弱于对方[9]。
在两队进攻保障环节的比较中,中国队接发球、传球、防守指标均低于巴西队,反映了中国队在进攻保障方面与对方存在全方位的差距。接发球方面,中国队到位45个,对方36个,高于对方9个,但是由于本场比赛中国队接发球总数比对方多18个,因此中国队到位率为59.70%,对方为69.39%,相差9.69个百分点。传球方面,中国队有效传球27个,对方为33个,相差6个,中国队有效率为32.93%,对方为43.42%,相差10.49个百分点。防守方面,中国队有效防守47个,对方为50个,相差3个,中国队有效率为69.12%,对方为76.92%,相差7.80 个百分点[10]。
根据比赛技战术比较分析,结合比赛录像,发现中国队完败于巴西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一攻成功率低是负于巴西队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双方接发球和一攻的对比发现,中国队本场比赛一攻62次仅得24分,成功率为38.71%,巴西队一攻47次得27分,成功率为64.29%,相差25.58个百分点。一攻成功率大幅度低于对方,使中国队丢失了得分的基本保障[11]。
第二,防反能力弱是负于巴西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双方扣球得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队与巴西队防反扣球均为44次,从得分比较来看,对方得22分,而中国队仅为9分,比对方低13分,得分率比对方低近30个百分点。拦网是防反的另外一个重要得分环节,中国队得2分,对方为11分,相差9分。从防反系统主动得分来看,中国队得11分,对方得33分,相差22分。对方通过发球带动拦防收效好,同时中国队在拦防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反击扣球的攻击性与巴西队差距非常明显[12]。
表6 中国队负美国队比赛技战术比较
2.2.3 中美之战:关键时段多环节失误
决赛中,中国队对阵实力相当的美国队。中国队以1:3的局分、94:94的总得分遗憾负于美国队,在这场比赛中突出地反映了年轻的中国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表6中可以看到,中国队与美国队比赛中,中国队主动得分76分,美国队主动得分78分,比对方少2分,双方基本持平。扣球方面,中国队得62分,对方得 58分,比对方高 2分,中国队得分率43.36%,对方为40.00%,比对方高3.36个百分点,说明双方进攻能力相当。拦网方面,中国队得9分,对方得 14分,相差 5分,中国队得分率18.00%,对方为24.56%,相差6.56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队的拦网得分能力稍弱于对方[13]。发球方面,中国队得5分,对方得6分,相差1分,双方发球得分能力相当。
在两队进攻保障环节的比较中,中国队接发球、防守指标均与美国队持平,但在有效传球方面与美国队有明显差距。接发球方面,中国队到位53个,对方54个,中国队到位率为54.02%,对方为54.44%。防守方面,中国队有效防守65个,对方为73个,相差8个,由于中国队防守总数比对方少12个,因此中国队有效率为73.86%,对方为73.00%,与对方相当。传球方面,中国队有效传球20个,对方为43个,相差23个,中国队有效率为13.51%,对方为27.74%,相差14.15个百分点[14],经卡方检验,中国队传球有效率与对方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出中国队的进攻组织能力与对方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中国队自身失误比对方少2个,无明显差异。
从进攻保障环节的数据上看,虽然中国队有效传球数据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但是从总体的主动得分数据上看,中国队与美国队主动得分能力相当[15]。在双方总得分相同的情况下,中国队负于美国队值得深入研究。根据比赛技战术比较分析,结合比赛录像,发现中国队负于美国队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关键比分一传崩溃,自身失误增多。第一局19:19时连续3个接发球不到位被对方防反得分,25:25时连续出现触网犯规、4次击球犯规,输掉该局。第二局18:19时接发球连续出现不到位和直接失误,对方连得4分进一步拉开比分,19:23时扣球失误,让对方拿到局点。第四局23:21领先情况下接发球被对方打探头、连续2个一传不到位,对方连得3分,25:26一传不到位被对方反击得分,从而输掉整场比赛。
第二,在战胜对方的第三局中,美国队发挥失常,而中国队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得到优异的技术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整场比赛存在的不足。在第三局中,中国队主动得分19分,比对方高3分,而在失误方面,对方失误送分达6分之多,而中国队1分未失。在输掉的三局比赛中,中国队主动得分比对方少5分,失误比对方多4分。
第三,发挥不稳定,连续失分情况严重。从整场比赛看,中国队连失3分以上12次,对方仅5次。特别是在第一、二、四局中的后半段共计出现5次连失3分以上的情况是输掉这三局比赛的直接因素。
(1)发球、接发球环节薄弱。在一攻中难以充分发挥快速多变的战术。发球威力相对较弱,难以给对方接发球造成较大压力,有利于对方发挥一攻战术,同时给本方拦防增加难度。(2)进攻点过于集中。中国队组织快速多变进攻的比例较小,进攻点主要集中在主攻和接应,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进攻难度,同时减小了对方拦防的难度。(3)拦防体系不够完善。中国队的拦网、防守效果与对手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在反击中运用战术进攻比例小,反击扣球成功率较低。(4)关键比分上技术弱点放大化。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技术弱点集中暴露,特别是在与实力相当的意大利队和美国队比赛中,关键比分上一传不到位、一传失误以及自身失误增多是中国队存在的最大问题。
(1)加强发球、接发球的训练。提高发球技术的多样性、攻击性和准确性。通过加强个人接发球准确性和全队接发球配合来提高一传到位率。应特别重视提高后排自由人一传和防守能力。
(2)在一传和防守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加强半到位球的战术进攻,牵制对方的拦防布阵,让对方在防反过程中有所顾忌,而不是充分准备迎接定点强攻。
(3)完善拦防体系。主要从拦网效果、防守效果、拦防配合下功夫。拦网应更具针对性、准确取位,掌握好起跳时机,加强配合。防守加强预判、主动取位,技术动作的多样化,配合拦网取位。
(4)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自信心,在比赛中稳定地发挥技术水平,减少关键分的失误,为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赵书祥.实用体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国际排球联合会官方网站[EB/OL].http://italy2014.fivb.org/en.
[5]葛春林.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6]张五平.排球比赛过程风险控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63-67.
[7]陆卫平,彭一腾,霍鑫.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队与世界强队得分能力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59-61.
[8]刘文波,刘海龙.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进攻打法运用效果的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93-97.
[9]史友宽,张岩.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排球赛4强进攻能力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50-54,102.
[10]赵西堂.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进攻时间特征的比较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2):32-36,46.
[11]高宝龙.从第15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得分分布探讨中国女排的得分能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426-1428.
[12]韩素萍.北京奥运会女子排球强队进攻效果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9,32(11):135-138.
[13]尹沛,王霞.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得失分情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79-82.
[14]钟贵钦,焦峪平.从29届奥运会女排赛单项技术统计分析看中国女排的优势与差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69-72.
[15]牟晓玥,寇广宁.中国女排技战术特征研究——以2012年女排大奖赛、伦敦奥运会数据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