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本体探究、研究现状、创作风向——中国微电影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5年10月18日,中国微电影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电影研究会主办,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安徽电影评论学会协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文汇报》党委副书记谢海光,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季桂保,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周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微电影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4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微电影导演、文化公司总经理、人文基金会董事、《电影新作》代表参加了会议。
同济大学杨晓林副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中国微电影理论批评存在着对研究对象只见树木难见森林、研究结论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等多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对微电影出现的文化背景、摄制设备以及传播平台、投资者、创作者等关键要素失察。复旦大学副教授龚金平从艺术本体出发,对微电影的定义和艺术创作规律进行辨析与探讨,对其创作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和宏观分析,并预测了微电影创作的未来走向。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副会长童加勃结合微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混乱现状,指出目前微电影开放式、自由式的生产播出方式以及严重缺失的盈利模式是无法支撑微电影持续繁荣发展的,微电影迫切需要建立成熟、规范的行业标准。李建强教授从品相、品味、品格三个方面阐释了微电影独有的美学特征;在微电影实践研究中,他从微电影生产四重奏——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关系、个性特征和共性特征、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创作角色和消费角色出发,分析微电影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以确保微电影的质量和品质。南京师范大学白小易教授就目前微电影研究空白区域——盈利模式进行探讨,他认为将微电影与电视栏目相结合是一种微电影传播的新风向,能够适度扭转微电影混乱的产业现状和填补微电影缺失的盈利模式。
南通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梁天明从微电影的时间叙事和文本叙事两个方向出发,阐述了微电影作为新兴电影形态所独有的叙事艺术。上海青年梦想电影城总裁、微电影导演邱奇结合个人创作实践经验和社会时代背景指出,微电影作为伴随微博推销诞生的一种样式在运作中商业气息浓厚,对中国电影以及微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带来消极影响,他认为微电影应当展现民族特征和承载民众生活的人性表达。
文字整理: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