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5-11-19 21:40吕红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维

吕红军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会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惊喜时代,是一个能把陌生变成熟悉的融合时代。对教育而言,“互联网+”意味着冲击、挑战、革命和重生。原本教育中的个人只是一座座各自固守着封闭资源的“信息孤岛”,“互联网+”在无形中构建起一座座互通的桥梁,把处于不同角色、不同层次、不同空间乃至不同时间的个体“网”进同一个圈子,筑就这个时代的“资源大陆”。

信息资源的开放、教育空间的延展推动教育必须在改革中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教育革命最重要的是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

校长创新精神的培养

与传统的学校管理相比,“互联网+”环境下学校管理呈现出巨大的时空优势、信息传递优势、信息质量优势、信息成本优势以及信息交流优势,校长作为学校这个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只有敏锐地洞察到“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创新超越,才能把学校和师生带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而校长的创新力不会与生俱来,其至少包含三个要素。

1. 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

在新的形势和变化面前,校长必须具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地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强化能力建设,推进新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面对“未来已来”的新时代,放眼全球、全国、全省、全市的教育发展趋势,十年来,我紧跟技术革命的脚步,推进教和学变革。无论是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的学生端的变化,还是从幕布投影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再到多媒体互动一体机的教师端的升级,单是教育教学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就足以见证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而发挥这些技术的优势,除了热情拥抱,刻苦学习无疑是唯一的选择。

2. 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绝大多数年轻人积极悦纳,但部分教师却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虽然自己也是“数字移民”,但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工作、学习、会议等各种场合,自己都自觉使用信息技术,建有自己的教育博客,著有自己的学术专著,并且在各种培训中始终是亲力亲为,做出表率。比如在王陆教授主持的全国第一批COP培训的学员中,我的参与积分总是最高的,始终排在核心的位置。这种表率作用虽然是一种软实力,但却是很有威力的执行力,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执行力。有了这种“从我做起的勇气,向我看齐的底气”,老师们就会由衷地跟着你,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3. 永不满足的反思精神

工作满足于已有,就不会实现创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不断优化的教育解决方案,进而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不断深化。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快速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反思,才能寻找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从解决教师端到注重师生两端的配备,从十年前“一对一”的单机应用到电子教室的互联再到今天基于云平台的互联课堂,从学科软件资源辅助教学到网络环境下多种模式的创新应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不断地反思并寻找新的需求的过程中实现的。可以说,实践和反思永远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创新精神不是需要时的标新立异,而应成为个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素养,渗透到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方方面面,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敏锐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1. 思想理念,要有直面新时代的眼睛

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从武装头脑开始,与时俱进,具有把握时代脉搏的头脑和眼光。现在的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著”,他们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中,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体验使学生身上具有了时代的印记。身为教育者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去看待新时代的新学生,思想的转变应成为创新精神的第一要素。教师要直面新技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并不断学习、探索和应用新技术。

北门里小学现在已经全部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一半以上的学生实现了人手一机,家庭上网总数超过了全部学生的90%。从粉笔黑板的传统教育到如今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到延伸到家庭、课外的“翻转学习”,期间几经周折,教师们都经历了一开始的困惑、使用中的不适应、逐渐的熟悉,到后来的信手拈来。融合就在这样不断的磨合中润物无声地悄然实现了。实践证明,对理念的坚定不移是创造新未来的关键。

2. 教学实践,要有颠覆传统的思维

教师思维决定了学生活动的方式。创新型教师则需具备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并逐渐演变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传递给学生,并给以正确的引导。

互联网具有广阔的开放空间,教学资源的选取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再局限于教师,传统教学环节也因此被颠覆。教师搭建“从哪里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指向性学习框架后把学生推向互联网,教师从教育的主体地位上退下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变为教学中的组织者、辅助者、引导者和答疑者。北门里小学现在用于辅助学生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就有许多个: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提前读写的博客平台,敏特英语、一百易网络英语平台,中文在线阅读平台、乐教乐学云平台等。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资源,随意浏览,时时、处处、人人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再也不是从走进教室的一刻开始,更不是在走出教室的那刻结束。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数据分析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师 “教什么”完全由学生“学什么”来决定。教师依靠数据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再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和学的“翻转”,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了最适合的发展。例如,课前教师利用乐教乐学云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发布活动、征集作品、互动留言。平台系统会自动分类生成统计数据,反映各人、各班、各级的活动情况。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关注活动情况,可以及时对学生作品给出指导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关注”,为进一步学习带来了正能量。

互联网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让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当3D打印把概念汽车摆在眼前时,教师总会感叹曾几何时发现的学生们那些被忽略的思维火花是多么的可贵。教师除了应保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还要把教育点落在教学生如何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把思维变成现实,引导学生做“互联网+”时代的 “创客”。目前,“创客”教育已在北门里小学全面启动,教师创课,学生创学,人人“创客”已成为学校的显著标识。

3. 发展引领,要有开辟新空间的双手

从本质上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影响遍及教育教学的角角落落。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圆形”的时代,我们每天在一个又一个圈子里穿梭。就如当下火热的“微信朋友圈”,大家圈子连圈子,个人思想瞬间会被传播出去。每个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会接受信息,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帮助着他人。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突破时空界限,开辟教育互动的新空间,把家长、学生、教师拉入同一个圈子里,把学生摆在圈子的中心。

教师开通班级微信群、QQ空间、云平台等多渠道互联方式,一方面加强家校互动,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借助互联网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个性化评价;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体验人际交往和资源互助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都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

云平台中,教师和家长同时关联学生账户。大家可以共同浏览教育资讯、观看微课、评价才艺、参与活动、互动交流……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在无数人的关注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转化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字化的世界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数字科技成为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空气”。教育者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去适应他们的世界后,孩子们就能在更加自由、自然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化成长是信息化带来的最大惊喜。

创新的探索给孩子们带来的是还原了本质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进入最舒适的学习状态。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信息量、更多元化的摄取方式能够收获更大的创造空间。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要学会享受技术、学会开放学习、学习独立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更有能力的新一代。

1. 把技术转化成学生的内在素养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学习者不能一味以奔跑的速度来追赶新技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技术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归根结底,技术只是认知工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学习掌握技术并运用自如的能力抓起。这里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技术焦虑症,担心技术的负面影响而拒绝使用技术,二是唯技术论,认为技术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时,还要克服一蹴而就的思想,融合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素养的形成要从一点一滴地使用技术开始。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面对“想要外出旅行不跟团不求人该怎么办”的问题时,我们培养的孩子会第一时间给出自己的答案——百度搜攻略、网络购票、手机订酒店……当信息素养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自然随之变得大不同。

2.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习不能只靠听讲、作业、考试一系列重复劳动来实现。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提出全面考量。

首先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把课堂还给孩子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没有了教师的问题限制,学生必须自己汇总已获取的资源,根据自身学情提出问题,再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孩子们常说:“现在的学习变难了,老师总是不会把答案告诉我们。不过这样也很有趣,我们自己研究出成果后会格外兴奋,知识记得就特别牢固。”

其次要具备沟通协作交流的能力。互联网把教学空间无限延展,学生获取信息的空间不仅限在课堂,交流途径不再是单一与教师互动,而更多的是在与同学的合作、与网络的交互之中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孩子们用六个字概括了数字化学习方式——“散散步、聊聊天”。问他们什么意思,他们都会笑着告诉你:“我们的学习资料都在学校云平台,不管在哪里,登录进去随便逛一逛就能获得需要的知识。遇到难题找老师、同学在线讨论解决就行了。”

最后要具备汇报展示、讨论倾听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里强化人际对话,弱化人机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我,激发思维的激烈碰撞,并在倾听中汲取有益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提出观点、质疑探究、推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3. 要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必然要经历从舶来到内化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创造也必须升级陈旧的互联网思维,从“百度+拼贴”向更高一层的“思考+百度+创造”转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整理的习惯,把网络中的优质资源、学习的过程性成果、生活里的点滴思考都分类放进自己的空间中。随着积累的日益丰富,运用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学做“创客”应先构建思维框架,再对资源分析鉴别、去伪存真,如此才能生成创新,将理想变为现实。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人才不是空想派,而是实战派。他们可以交流分享,也可以开拓创新,可以拥抱技术,也可以掌控资源。我们相信,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将收获更大的惊喜!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北门里小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