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华芳++俞燕
“二宝日记”7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很多妈妈自己或被说服着把“二宝”纳入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二宝的到来,代表着我们要放弃什么,又意味着我们能得到什么?作为资深的二宝妈妈,崔老师也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我有3个小学同学,她们的女儿分别比我大女儿年长1岁、2岁、3岁,4个小女孩在一起很融洽,因此,我们4个妈妈经常发起亲子聚会。
一个星期天,我带格格和蓉蓉去参加聚会。格格和小姐姐们一见面就去另外的房间开心地聊天、玩游戏,蓉蓉由于年龄与姐姐们差异很大,只能自己玩自己的。但小小孩总是对比自己大的孩子有亲近的欲望,蓉蓉也不例外。她先是观望姐姐们在做什么,得到允许后她进入了姐姐们的天地,拿了一个零食出来了。就这样,蓉蓉在姐姐们的房间里进进出出好几次,虽然有时候被关在门外,但她毫不气馁,有时候是耐心等待,有时候是见缝就进。
突然,格格从房间里出来了,一脸失落的样子,对我说:“妈妈,我不想玩了!”
我感觉到有情况,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格格说:“没什么,我就是不想和她们玩了!”
“今天不想玩也行,那我们现在就回家吧?”我试探地问。
“不要现在就回家!我想再呆一会儿!”格格很快就否定了我的建议。听到这话我有点疑惑了,既然不想玩了,却又不想回家,这其中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格格坐在椅子上,蓉蓉从她身边走过,想与她说话,格格却没理睬她。我意识到可能与妹妹有关,就问她:“是不是妹妹打扰了你们的游戏?”
格格没头没脑地说道:“她们都说我!”
我揣摩道:“是妹妹来打扰你们,她们让你管管妹妹,是吗?”
“是的,她们都说‘你妹妹又来了!”格格说这话时都快要哭了。
我的猜测是对的,因为妹妹,格格受到了委屈。
我赶紧抱住了格格,说:“妈妈知道了,妹妹比较淘气,总是来打扰你们。你的朋友们让你管你的妹妹,你觉得妹妹的事情并不是你的事情,她们这么说让你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是吗?”
格格点了点头。
其实,按我的猜测,小伙伴们叫格格管妹妹就是随口说说,并没有恶意的。但是,敏感的格格依然感到委屈。后来格格一个人坐了一会儿,再和妹妹玩了一会儿,小姐姐们出来叫她一起玩的时候,她又高高兴兴地进房间去玩了……
我的内心非常感慨。格格之前经常会对我说:“有个妹妹可真不好!”但是这一次,格格什么话都没有说。她独自默默地承受着这件事情,并没有把这事迁怒到妹妹身上。在看似平静的过程当中,我知道,她的内心其实经历着波涛,而这些“波涛”最终还是被她自己抚平了。
对于大宝来说,弟弟妹妹总像跟屁虫一样,与自己形影不离,虽然这能够带来快乐,但是,这条甩不掉的小尾巴也经常带来麻烦。正如我们成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形是一样的。我们爱孩子,但是,我们却无法忍受一天24小时与孩子呆在一起,被孩子肆意侵入我们的空间,比如,当我们上厕所时,孩子突然打开卫生间的门,让我们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当我们正在打电话时,孩子可能突然爆发出怪异的声音,我们不得不和对方解释声音的来源……这种难堪的情形让我们在内心形成一种强烈的呼喊:“我需要自己的空间!”但是,年幼的孩子却依然整天跟着我们。我非常理解格格当时面临的情形。很多妈妈告诉我,她们家的大宝对其他人都很温文尔雅,对弟弟或者妹妹却粗鲁得很,可能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英国的Punch 博士访问了90个儿童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对于朋友,孩子没有任何的动机要对自家的兄弟姐妹好些。因为兄弟姐妹不管怎样明天仍然存在,社交的界限可以被逼到极限。生气、愤怒都不需要压制,礼貌和忍受则很容易被忽视了。”
在社交场合,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带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从事各项活动,这多多少少限制了许多真情实感。在家里这个温暖而放松的港湾,孩子想卸下社会角色和面具,多表现一些真性情,这并不过分啊。当然,在有2个孩子的家庭中,由于孩子们都卸下社会角色和面具,姐姐不想当姐姐,只想当家里的孩子,于是,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看起来就增加了。这比较考验父母的容忍度。
其实,同胞关系,既有互助,也有竞争;既有获得,也有丧失;既有快乐,也有痛苦;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看见的就是孩子们之间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冲突后,依然能够笑着接纳对方,这是亲密关系建立过程当中必须经历的,也是孩子们学习爱和接纳的必经过程。
如今的姐妹俩,已经成为玩伴,也成为家庭中互相支持的伙伴。今年9月,妹妹终于入园了。开学前一天晚上,姐姐如此对妹妹说:“在幼儿园不要挑食,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小朋友抢东西。”妹妹频频点头答应,而我在旁边掩嘴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