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倚+俞燕
“简单教养手册”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我家女儿是一个超级懒小孩。
吃饭时,总是要人喂,现在都6岁了,一日三餐还需要我们喂。喂着吃的时候,可以吃得稍微快那么一点,吃得稍微多那么一点。但是如果你要求她自己吃饭,她总是皱着眉头,委屈地控诉:“为什么要我自己吃饭!你们为什么不能喂我吃饭?”
清早起床时,她也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给她穿衣服的时候,总算知道要配合你们伸伸胳膊,伸伸腿;但是如果要求她自己穿衣服,就会耍赖,躺在床上滚来滚去,就是不坐起来,皱着眉头,委屈地控诉:“为什么要我自己穿衣服!你们为什么不能给我穿衣服?”
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在刷牙的时候、洗脸的时候、梳头的时候、擦鼻涕的时候……
女儿的自理能力极差不说,这样的事件还会有很多后遗症。
因为一直是大人们喂饭的,所以女儿吃饭的时候脸一般都很干净,不会有什么食物或者汤汁涂在上面;手也很干净,不需要抓鸡腿,不要剥虾……要她学着自己吃饭,她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自己抓握碗勺、扒拉饭菜,她还要克服她的“洁癖”,能容忍手上脏乎乎的,脸上油腻腻的。天哪,这对我女儿来说,真是个天大的工程!
因为成人帮着穿脱衣服过于周到,孩子在穿脱衣服这件事情上不动脑筋,热了也不知道要自己脱衣服,冷了也想不起来要穿上衣服。这样的后果,就是染上感冒简直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命令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用吗?
面对这样的孩子,全家也是又愤恨又羞愧又无奈。明明孩子已经这么大了,我们却还要事事代办,最后孩子自理能力差,大人则是劳心劳力、疲惫不堪!
我们也希望孩子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一方面,又怕孩子自己吃饭吃太少,她本来就瘦;让她自己穿脱衣服,也容易感冒。另一方面,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的话完全不肯接受,她的辩词是:“那你们为什么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什么一天到晚要我帮着拿剪刀?帮着拿拖鞋?帮着接电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深入骨髓的思想观念,但是在孩子那里似乎行不通。
给孩子讲“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道理有用吗?
如果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个强制性的命令,那么平心静气地和她讲道理又会如何呢?
眼看孩子越来越大,事事代劳总不是一个办法。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让她自己搞定,成了当务之急。
首先是吃。在幼儿园吃饭要吃得快,鸡腿、鸭块、虾,当然要用手了!灵巧的双手比调羹、勺子管用多了,我们劝她:“冬天吃饭慢,饭菜就冷掉了。冷菜冷饭吃在肚子里,会肚子痛的。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呀。冬天吃饭要快,就用手吧。”可是女儿坚决拒绝用手,而且理直气壮:“用手,手要弄脏,而且一不小心会吃在脸上!我不要那样!”那多简单,你吃完饭,洗个手、擦个脸不就完了。可是女儿的答复是:“我不!我不!我偏不!”
其次是上厕所的问题。偶尔清早在家的时候她没有便意,就会要在幼儿园里大便。我们试图让她自己解决问题,不要麻烦老师:“这个是很难为情的事情,你能自己把自己弄干净,不是很好嘛!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看见的,也有其他小朋友,是叫老师帮忙弄的!”
无论你说什么,她总有借口。
和孩子谈“让自己舒服一点”的主观感受有用吗?
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诉苦:“我今天在幼儿园里大便了。可是那个时候厕所里没有人,我等了很久才等到老师来。我蹲得脚很酸很酸!”
我在心里偷笑,叫你懒,叫你不肯自己动手,吃苦头了吧!我趁机对她说:“一直和你说要自己动手,如果你能自己弄干净,怎么需要等这么长时间?怎么会蹲得脚酸?自己动手,其实就是让自己舒服,对不对?”女儿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着我,这次终于没有替自己找理由来反驳我。
第二天一大早,她按照平时的习惯去上厕所,一会儿却若无其事地晃悠出来了。我很奇怪,把她叫过来:“你怎么出来了?上厕所了没有?”她很得意地瞄了我一眼,说:“好了,我都弄好了!”
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发生的?我完全摸不到头脑。“你说的,自己动手就是让自己舒服。我今天自己搞定,可能2分钟就好了,动作快吧?!”她还在继续嘚瑟中……
那么,这句话用在别的地方试试?吃完饭,请她自己去擦脸洗手:“妈妈还在吃饭呢。你自己去洗一下,洗干净就舒服了呀。”毕竟是懒虫,她犹豫了一下,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拿了餐巾纸擦嘴擦手。不管如何,好歹是个进步。
蹲在外婆旁边看外婆给吊兰换盆,我指使她去搬小凳子:“去搬两个小凳子,坐着看比较舒服。两个凳子哦,外婆也舒服一点,你也舒服一点。”她竟然很顺从地起身搬椅子去了。
洗澡前,我引诱她自己脱衣服:“妈妈给你脱衣服,有的时候会蹭到你的鼻子,有的时候会蹭到你的耳朵。你还是自己脱衣服吧,自己才能知道怎么不蹭鼻子也不蹭耳朵,这样才舒服呀。”毫无悬念,引诱成功!
趋利避害藏在每个人身体里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惰性,而追求享乐则是天性。趋利避害是成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孩子的一种本能。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在《爱弥儿》里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他的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之为“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的教育宗旨是: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它的基本落实点,就在于首先承认孩子是会规避不良后果的。他们接受了不良后果的“惩罚”,下次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与规避不良后果相对的,就是孩子会倾向于重复自己的“成功经验”。这样的成功经验可以是表扬、奖励、自豪、享受……几次之后,孩子就知道,有正向回报的事情,下次可以多做,多多益善。
所以“让自己舒服一点”这样能让他们主观感受到的话,才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万事攻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