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失孤》中,刘德华扮演的角色雷泽宽的人物原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郭刚堂,他是山东省聊城市人,平时开拖拉机搞运输。
1997年9月21日,郭刚堂开拖拉机去帮人家拉货物,拉完东西他赚得几十元,心里非常喜悦。下午6时回到村子,看见家门口有很多人,郭刚堂顿时慌乱起来,估计是儿子郭振发生了什么意外。
郭刚堂到门前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过来拉着他的手说,郭振被人贩子拐走了,你不要担心,赶快想办法找孩子。当时郭振只有2岁5个月零17天。
儿子突然被拐走,郭刚堂觉得格外难过,不知道该怎样寻找,在无可奈何中,他只能向现场的乡亲跪下去,并不断地磕头,请求他们帮忙找孩子。
当天晚上,村子里不仅发动500多人,三人一组到各个路口、车站寻找郭振,而且众乡亲还集资5万多元捐给、郭刚堂,支持他全力以赴找孩子。大家四处搜索,基本上找遍山东的各个地方,但都没有发现郭振的丝毫信息。
连续寻找两年,用完家里的所有积蓄,郭刚堂都没有找到孩子,他又向亲戚借来20多万元,继续请人帮忙寻找儿子。无论他们如何奔波,始终不知道孩子在哪里。没有找到儿子,郭刚堂心里极度悲痛,竟然产生极端的想法。但后来他又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去找孩子了。
经过痛苦的煎熬,郭刚堂认为自己可以选择绝望或者坚强,而孩子只能等待父亲的出现,他发誓要找到儿子。妻子张文革做了很多葫芦,装在一个大箱子里,当作丈夫在路上的盘缠。郭刚堂把箱子放在摩托车上,骑着车再次踏上寻找儿子的旅途。车后座上插着一面由彩布制成的旗子,旗子上印着郭振被拐走之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以及相关信息。
郭刚堂来到大别山时,天忽然下起暴雨,猛然刮来的狂风将郭刚堂吹倒在山路上,幸好路边安装着水泥桩,否则他掉下去就是悬崖。卡在水泥桩中间望着悬崖,郭刚堂觉得手臂万分疼痛,很想爬起来从悬崖上跳下去,在片刻之间结束生命。
郭刚堂想放弃自己,只是不甘心放弃郭振,摩托车斜靠着水泥桩,后座上的旗子还在风雨里飘着,发出啪啪的响声,他感觉那声音仿佛是孩子安慰自己别难过。躺着休息几分钟后,他用力从水泥桩里挣扎出来,边推着车慢慢前进,边朝着远方呼唤:“儿子,你在哪里?爸爸来找你回家。”
寒冷的冬天到达内蒙古,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子,郭刚堂的手指上裂开几个大口子,随时有鲜血流出来。到半夜的时候,他的手疼痛得不敢活动,打算停下来休息。荒野里没有人家,郭刚堂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得在小土堆边站着。
深夜气温低到零下35摄氏度,哪怕觉得格外疲倦,郭刚堂也不敢躺下去睡觉,因为睡着以后或许会被冻死。他只能在旷野里,依靠小土堆挡住风站着,时刻不停地跺脚取暖。等待天明之后,他再忍耐着疼痛,骑着摩托车继续前进。
郭刚堂每天骑着车到处奔波,只要看到与儿子年龄相近的男孩,他就会仔细观察。17年来,郭刚堂骑坏了9辆摩托车,到过全国30个省份,行程将近50万公里。可即使踏遍所有可能有消息的角落,他始终没有发现孩子的踪影。
听说郭刚堂寻找儿子的事情后,编剧兼导演彭三源到他家进行采访,将他的曲折经历拍成电影《失孤》。
郭刚堂喜欢《失孤》的结尾,刘德华骑着摩托车继续上路,画外音是禅师开导他的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杨兴文摘自《贵州都市报》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