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林烁妮
千年古城与百年商埠
Text_林烁妮
伙伴小艺从闽来,说要一游潮汕。我问道:“潮汕哪里?”她茫然,潮汕不就是潮汕?我解释说行政区划上的潮汕与文化上的潮汕不同,要领略潮汕文化,就有海外和海内的不同,海内的潮汕文化还有种种不同。终了决定只游汕头和潮州的旧城区。
举着相机,三五成群,走在汕头小公园,这样的场景十分钟便可以看见一幕。到处是文艺范儿的青年,冒着微雨,趁着木棉花开的季节,让火红花树和颓黄骑楼在镜头里呈现沧桑的对比。小艺的相机也停不下来,对着雕装华丽的残旧门窗拍个不停。我只好一路介绍:这是当年全市最高的建筑——南生百货大楼;这是八角亭,整个老市区建筑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那是人称“四永一升平”的富人区,曾经居住的都是名流贵族、鸿商富贾……小艺感叹道:“好美啊!一百多年前该是多么繁华,让人遐想!看看现在又令人感慨!”官宦富商之家如今墙塌柱倒,墙缝里长出来的小榕树油绿茂密,树下的墙刷了一摊白,印着血红的“危房勿近”。
小艺要在八角亭取景拍摄,却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只因八角亭四周搭满了货摊,卖衣服的、卖挂件的、卖茶具玩物的,用大喇叭放着网络音乐,围满了八角亭。“全是摆地摊的,这是为什么?”“卖给附近的居民啊。”“这里住着什么人?”“多是老人家留守,或者廉价出租。”百年前的豪宅如今阴暗湿腐,有些门口坐着老人,有些门口坐着眼神暧昧的女人,有些门额上刷着方正有力的红色大字,已经斑驳,人去楼空。
“原来的主人都在哪里?”
“或许几十年前出国去了吧,或许几十年前去世了。总之,有的房子没有了主人。”
行至老妈宫,我介绍道,左边是关公庙,右边是妈祖庙,关公忠义,是财神,妈祖是保平安的海神,这里和她家乡一样供奉妈祖。在一片现代楼房的围绕中,老妈宫更显低小,好像一颗缺漏的牙,但香火仍是鼎盛。
我说:“老妈宫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建筑,据说是汕头现存开埠前最早的建筑了。旁边是外马路,在以前,这里已经是海边了。小时候我常常跟着妈妈来这里上香。”
小艺说:“让人想起澳门的妈祖庙。”
“随着商业繁华起来的,也会随着商业低迷下去,而关帝和妈祖娘娘却几百年来都在这里。”
“你有没有听过 《鹿港小镇》?”
“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
我俩相视而笑。小艺问为什么老城区道路不宽,也已经破旧,车流却密集得很,大货车和大客巴一经过,地面就震荡起来。我告诉她往这里去是西堤,通礐石大桥,如今仍然是交通要道,她大吃一惊:“这不是一百年前开埠开出来的路吗?至今还在啃这个老吗?难怪这些骑楼坍塌不少,每天这样震动,也没有维护。”私家车来往也多,我又解释说,许多人仍会到老城区来,在这里的小巷里寻找经典的老牌美食。她又摇头叹息,在她看来,人们是在榨干老城区苟延残喘的美,而不思延续。我只好连忙说,保护旧城区和开埠文化的努力还是有的。建筑是可以眼见的历史,眼见的建筑里也还有现实。
次日,往潮州游牌坊街。潮州伙伴小培也一同前往。我和小艺一路惊叹,沿街都是精致的小店面,摆卖的有竹制品、手工面、工夫茶叶、潮绣、潮州三宝……有实用的手工制品,有潮州特产食物,也有精巧的特色纪念品,完全是旅游景点的模样。但是观察路上行人,又发现有很多本地居民,中年的儿媳扶着老婆婆在散步,奶奶推着小三轮里的孙子在玩耍,白发苍苍的爷爷们坐在街边聊天,小孩在街边的竹椅上写作业,导游举着小旗子带着团友在其中穿过,竟也没有影响这些悠闲自得的潮州人。我和小艺不停拍照,走过每个店面都想买一两件小玩意作纪念,寸大的红桃粿印玲珑可爱,竹制的蒸笼只有手掌大小,手工的面线团摆了一地。我们赞叹潮州传统文化保留得太好,小培说,这是当然的,看看这些复古牌坊,潮州一直致力于打文化古城牌。
牌坊是复古新建的,有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造的“状元坊”、为明兵部侍郎翁万达建造的“大总制坊”、为宋礼部尚书王大宝建造的“秋台坊”、明崇祯戊辰科进士同榜八人献建的“盛世元凯坊”……据载,历史上潮城曾有牌坊九十余座,其中太平路的牌坊规模较大,风格独特,被誉为“牌坊街”。潮州城历史上曾是粤东的政治中心,是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更是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这样想来这里牌坊鳞次栉比,居全国之冠,是有缘由的。
小培带我们逛了广济门和湘子桥,讲了一通古时候这里如何如何。小艺说,潮州果然是很有古韵的,而汕头却是沧桑,潮州像新画的古代美人,让人惊艳和赞叹,汕头却像是模糊的老照片,隐约猜得出美人的风采,却已经残旧不堪。我回答她:“潮州才是古城呢,汕头开埠不过百余年。”她说:“这就是不同了,千年古城依然维护着古城的模样,百年商埠却只剩下凋零的美,这就是两者的不同。”
小培说:“潮州城在过去称为府城,现在有些人还是喜欢称府城。相比于汕头,潮州保留原汁原味的潮汕文化更多。”我不得不插嘴:“什么是原汁原味的潮汕文化呢?”小培说:“千年文化古城,潮汕大地中心,在潮州你自然就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潮汕文化了。”我不以为然。
一路上,途径泰佛殿,又经开元寺,上了城门,眼前旅游大巴停了一片,到处是香港、广州、东南亚的游客。小吃店的老板娘拢起的发髻已经发白,看来已经年过半百,普通话说得普普通通,却也能脱口而出:“唔该等等,承惠一百八十蚊!”牌坊街上卖工夫茶的店面都挂着“潮州工夫茶”的牌子,而不挂“潮汕工夫茶”。游客嘴里说的也是“潮州柑”、“潮州话”、“潮州小吃”,而不说“潮汕”二字。小培拍拍我:“你看,不要不信我说的,海外多数认为潮州才有真正的潮汕文化,不然为什么潮州这么多观光旅客,而汕头没有呢?”我说:“《我来自潮州》里虽然说潮州,很多拍摄地点却是在汕头,角色的身份也是汕头人呢,潮州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指这个城市,潮汕文化也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城市里保留的文化。”
小培说:“我说的是原汁原味的问题,哪个城市保留的文化是真正的潮汕文化的问题。”我说:“潮州古城曾经是文化中心无疑,尊师重教,修儒重官,这是你所说的原汁原味。然而真正属于潮汕文化精髓的,不应该是开放进取的精神吗?”小艺点头称是。我又说:“开埠时选定的城市是潮州,而潮州官民上下一心,堵住城门,才使商埠改在汕头。潮州千年府城文化在这个传说里就有所体现,守住传统,修旧如新。相对于府城文化,汕头是百年商埠文化,重商重利,开拓进取。这也许才是海外侨胞眼中的潮汕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