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华
串珠成链
——谈文艺晚会编导艺术
张凯华
文艺晚会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浓郁时代特点的艺术样式。每当重大节日、节庆、事件、宣传,几乎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文艺晚会从业者众多,每年举办的晚会不计其数,也存在着良莠不齐、高低不一的情况。一些主办者以为搭建个舞台、拼凑些节目、拉几位明星就能办晚会,以至仓促上阵、七拼八凑的晚会屡见不鲜。其实,文艺晚会从确定主题,策划方案,创作、编排节目,落实演员、演出单位,设计制作舞美、灯光、音响,分节目、分段落排练,到总体合成、彩排,领导审查,根据审查意见修改,直至最后正式演出,编导自始至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整台晚会的结构来设计节目,将分散的艺术元素串联成完整的链条。
文艺晚会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众多,流程复杂,牵涉到策划、编导、文学、音乐、演员、舞美、灯光、音响、技术、舞台监督、化妆、道具、字幕等众多工种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其中编导是关键。文艺晚会编导作为把握文艺晚会艺术质量和艺术技术的核心人物,身兼视听设计师、舞台指挥家、艺术负责人、幕后主持者等多职。
现在一些大专院校也设有培养文艺编导的专业,但是真正成才、能出类拔萃地担当起重大晚会责任的编导,大多数恐怕还是从长年的从业经历中走出来的。没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亲密接触,没有在晚会的全过程中真正摸爬滚打历练过,是难以胜任这副重担,承受这种压力的,用“焦头烂额”“走投无路”这样的词来形容编导们经常遇到、躲避不及的状况,应该没有夸张。
文艺晚会涉猎面广,考验编导的综合素质。一台晚会若想做到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有变化、有创意、有新有奇、有趣有味、节奏和谐,需要编导丰厚的艺术积淀。编导应一专多能,有高雅的品位,深谙各文艺门类特性,同时有高度的创作、调控能力,才能对每个创作环节有深刻理解,把握好作品之间的关系。
“文如其人”,晚会也如其人,不同编导的创作水平与个性带来对作品把握的不同,节目的水准与编导的功力是密不可分的。编导是对综合艺术的个人体现,通过编导个人对舞台艺术的理解,融入编导风格、艺术修养、审美取向,从而再发散表现于整个文艺晚会的舞台上。比如在历届央视春晚的风格中,我们能够在对节目内容、形式的选择与驾驭上感受到编导的艺术感受力、创作水平甚至个性。以央视春晚中的戏曲节目为例,戏曲节目主要有两种编排方式,一是单独的戏曲片段独立为一个节目,二是在一个节目中融合多个戏曲片段:
前者形式编排比较简单,大多选取某一出戏中的一段由演员进行演唱表演。如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袁世海表演京剧《坐寨盗马》。在主持人姜昆邀请台下的袁世海上台表演时,袁世海提出在他准备装扮的时间先由小演员上台清唱一段京剧。这一环节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还对接下来袁世海的演唱表演起到了串场衔接的作用。
后者让观众在同一个节目中欣赏到了多个剧种、多个剧目极具代表性的片段。如1991年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少儿戏曲联唱》,由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孩子们分别表演了豫剧《花木兰》、黄梅戏《打猪草》、京剧《铡美案》、锡剧《双推磨》以及越剧《红楼梦》的选段,小演员们的演唱表演、装扮架势颇有看点,舞台上轻快生动的表演氛围也感染到了台下及电视机前的观众。
(一)对主题立意的准确把握
文艺晚会要关注人民生活、社会热点、文化现象,针对大众的精神需求,明辨是非,宣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编导应保持有品格、有意味的艺术追求,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传统节日和盛世庆典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突出人性,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细腻情感,用艺术表现人们真挚的爱心,在创作中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相融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如2003年央视春晚体现了太平盛世的主题,契合了老百姓内心最本质的期盼。穿插在晚会中倪萍的四次“爱的呼唤”,特别是《让爱住我家》,以朴实自然的歌词、动人流畅的旋律,将老百姓最真实的情感表露了出来;小品《马路情歌》《足疗》《我和爸爸换角色》《都是亲人》《心病》、音乐剧《不见不散》、短剧《激情依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爱以及美好的爱情、亲情,是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非常真切的反映,构成了晚会的骨干。
(二)对节目编排的熟悉掌控
节目编排经验的艺术感觉特别重要,优秀的编导往往会在不断排练过程中,通过对节目顺序的调整,让原先平淡的效果一下子变得出彩。但有经验的文艺晚会编导也容易落入墨守成规的俗套,因为过分熟练便会显得有些匠气。在对节目精雕细刻的同时,要意识到文艺晚会节目具有较强的“瞬间性”,因此还要把握晚会的整体气魄,避免因小失大,影响晚会气质。在节目的衔接过程中也要注意情感的铺垫,避免“走过场”现象。
有些从业者有一个误区,以为晚会就是将诸多节目及元素进行堆砌罗列。如2003年某电视节开幕晚会,节目内容前后没有关系而且节目之间缺乏衔接,画面中满是色彩浓烈的景色与人物,甚至调动身着军装的队伍扛着枪炮拥挤满台,视觉效果混乱不堪。这样的“人海战术”“五彩斑斓”实际成了笑柄。文艺晚会包容性强。优秀的晚会编导应是将各种节目作为元素进入晚会,经过有机挖掘、融合与处理,精创、精演、精编。
策划是一台晚会的起跑线。新的点子、构思、节目、样式,即使只是在局部、细节上体现出来,也能让观众感到有新意。准确定位、找出个性、显出主题、排出特点、演出新意,在基本相同的方式方法中寻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编导在前期策划时,需要充分考虑三个问题,即为什么、用什么、怎么用。
(一)“为什么”是确立晚会的主题立意
主题定位、主导思想、立意目的关系到作品呈现。作品呈现又体现了编导对节目的创作态度:针对不同的观众对象,表象的舞台想要传达什么精神内涵,给予观众什么思想导向,体现什么人文情怀。把晚会目的从深度抽象的思想内涵概念中,提炼成编导台本,要站在文化美学的宏阔视野上去定义,寻求舞台创意的新空间。
(二)“用什么”是构建节目框架
文艺晚会难在融合。常见的舞台表演艺术类型包括话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武术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格迥异。文艺晚会将不同的艺术形式重组、连接、调度、转换、镶嵌、合并,使其能够合而为一。因此需要对各种艺术形式的了解、对不同艺术样式的掌握,对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利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择适而取。
(三)“怎么用”是编导对于掌控舞台的技法体现
文艺晚会的舞台表演具有多变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虽然创作空间比较大,但因为品种多样,若要充分表现各个艺术种类,又要兼顾整体效果,并非易事。每种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在铺排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不同艺术形式所展现的多维空间,又要避免因艺术属性不同所造成的视听不协调,影响观众对艺术感召力的体悟,也影响晚会的整体呈现效果。要着重安排好晚会的开场、结尾及几个高潮点、黄金点、动情点。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要像讲故事一样,不着痕迹地让观众每看完一个节目都能产生联想与触动,使之感动,震撼心灵。
编导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排练场的实际运作。这个步骤编导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舞台、节目、观众。
(一)舞台方面要善于挖掘利用舞台空间
随着文艺晚会演出形式的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舞台布置不再停留于仅满足现实生活的复制,而要求有更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在融合不同艺术表演的时候,加强感官上带给观众的不同感受。灯光、布景、绘景、化妆、服装、道具、多媒体等舞台因素,威亚、LED、光电技术、环绕立体音响等高科技舞美,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添加了舞台元素构成,转变了舞台视角空间。但文艺晚会舞台布置的运用要把握好尺度,谨守遵从舞台气氛需要的原则,巧妙地通过各种舞台造型手段,既要充分展现舞台可视性的形式美,又要最大化地拓展可表演空间。
(二)节目方面要提高对晚会节奏的把握
把不同艺术类型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虽然时间长短不同,顺序有前后,力度有轻重,但都不容忽视。编导要把握不同节目所体现的艺术张力,从而把握晚会整体节奏,或是强弱、或是繁简、或是冷热、或是缓急。如果都突出,则会物极必反,倒显得平铺直叙,要在舒缓中有裁红点翠,有画龙点睛。编导要把每个节目的艺术色彩准确定位,既要让其发挥光彩,又要控制其在晚会的整体动律之内,好的编导可以达到表演形式间的互补,体现更好的舞台效果。要谨慎对待技巧性节目的炫技心理,技为表意,有术有艺才是艺术,既要注意技术的完成,又要考虑艺术本体的完整表现。
(三)观众方面要注重舞台上下的互动关系
舞台晚会不同于电视晚会,舞台晚会可以带给观众更多直观美的真实感受,但它的受众面只在现场,因此现场观众就成了晚会表演唯一的对流空间,是表演对象的主体部分,也就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受众反馈的任务。让台上台下在各自的角色位置上通过编导手段同时被激活,达到理想的剧场效果。有些艺术形式具有很好的交流空间,使观众加深现场性和亲临感,例如杂技、魔术、小品、相声,或是声光电等高技术手段。调节观众在静止的旁观状态中摇动起来,在现场找到观众的兴奋点,突出观众的参与感,使舞台上下可以对流,整个晚会效果就会更加鲜活。精美的节目要喝彩,高超的表演要掌声,幽默风趣的桥段要捧场,打动人心的片断要潸然泪下,要能够通过节目掌控观众的情绪,在富有生命力的表演中点燃观众的激情。
文艺晚会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多种多样,手法层出不穷,效果各得其所。尽管每台晚会主题、规模、要求、时间等不同,但文艺晚会编导的基本内容和必备手段总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编导在掌握其艺术规律后,可以幻化出无穷无尽的光彩面貌,将一颗颗独立的珍珠串联成美丽的项链。
张凯华:国家京剧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郁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