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一、问题提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作为人身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支撑身体,稳定重心的作用,如走、跑、跳。所以说,脚在人身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脚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在舞蹈中更是必不可缺,成语“手舞足蹈”中的“足蹈”也是进一步应正了脚作为中国古典舞中一项重要的身体关节的运动部位,是如何从视觉效果则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规律,形成古典舞特殊的形态表象。通过脚来透视中国深厚的文化,挖掘中国古典舞蹈的风格韵律。据史书记载,从古代起对于脚就有着独特的审美特性。而今,脚与古典舞的风格韵律高度融合,真正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动律精髓。
二、研究方法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 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我国的古典舞对于脚的形态,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为现在的古典舞基础训练课部分和舞蹈创作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和创作源泉,使古典舞有依可据,有根可寻。确保了在古人留下的遗址中继续发展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脚在舞姿中的运用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类艺术,必须配合音乐、灯光、服装来完成。就舞蹈本身而言,是将身体的各部位全部利用起来的运动方式,缺一不可。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舞中,上身的动作非常之丰富,如燕子穿林、云肩转腰、青龙探爪等。而脚作为辅助性的部位,更是关键的部分,往往在舞蹈中大家只注重上肢是否舒展,但如果没有脚的配合,上肢再优美也是个不会动的“假人”。只有与脚下的运动有机的结合,从而产生更丰富的整体性及新颖、复杂、富于变化的身体动律形态。脚位在与身体姿态协调配合中,很多是在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塑造形象和发展变化的。在舞蹈的造型中可以显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一个个柔美清晰的舞姿,给人以高雅、幽静之感;一个个粗犷健壮的动作,给人以刚强英武的印象。
(二)脚在步伐中的运用
舞蹈讲究身体的整体运动,舞步不是独立存在的下肢动作,脚的运行取于意,以意生气,以气催力,以力生动,意与动相合形成的动态,才是脚步的随法。唐满城教授在《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一书中提到:“舞蹈的步法,即是富有节律性、流动性的下肢运动。它是通过膝与踝关节的屈伸,脚的着地、离地的运动方式而完成行走、跑跳的动作。”舞步在舞蹈的表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手舞足蹈”中的“足蹈”意味着脚下要具有丰富的表现语言”。风格性舞步具有古典舞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性格特点:如“花棒步”“圆场”“十字步”“慢步”等。
(三)脚在古典舞中的民族特性
“中国古典舞强调风格性,对下肢的训练需要全方位大幅度的软开度,以及各类大幅度的回旋能力,如脚有勾也有绷,鲜明的体现了古典舞中脚训练的民族特征。”古典舞中的脚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吸取各界文化于舞蹈中,体现脚的文化,古典舞的文化,中国的文化。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由于古典舞讲究“圆”“流”的整体性,在舞蹈的过程中,脚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应十分注意这一单一元素的协调性。在练习中借鉴芭蕾的脚位时,要真正从髋关节处外旋到脚尖,而在练习脚的民族性的位置和步伐时,就要做到身随脚动,体现出古典舞特有的“走上身,留下身”的运动轨迹。中国古典舞是丰富的,借鉴了许多舞种的风格与训练模式,归纳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蹈。无论是在舞蹈的训练中还是表演中都要时时刻刻保持脚的严谨性,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精华。文中所提到的在课堂训练中,应遵循古典舞的形态特点,在动作中体现出古典舞的动律和韵味。脚下各种步伐的节奏处理,脚与各种舞姿的配合,都展现出姿态各异的中国古典舞风格,无论舞姿与步法怎样变化,都是本着古典舞特有的走上身、留下身的运动路线,通过在不同的舞蹈中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和人物形象,所刻画出脚的轻重缓急、行云流水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古典舞独具特色的形态表象。使学生在落实这一细节后,真正领会富有古典意蕴的、美的舞动。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那么一出脚的话,每一步的挪动都代表着舞者是否具有深厚的涵养和扎实的基本功。恰恰是“脚”这一身体关键之部位的雕琢处理,在舞蹈整体的行云流水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点睛作用。使古典舞的身体能够真正体验和描绘中国民族骨血之中的自信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