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运
(柘城县中医院 内科 河南商丘 476600)
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患者可能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或血栓而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常伴有晕眩、失语、肢体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1]。提高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加强脑保护作用,降低神经缺损程度是临床治疗的研究重点。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甘露醇对62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脑保护作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柘城县中医院收治的124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7例;年龄为35~73岁,平均(58.46±4.24)岁;脑出血75例,脑梗死4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重症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且入院时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有内科保守治疗指征者。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血压及血糖、营养支持等常规对症治疗,并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5228)静脉滴注(剂量按照患者体质量调整,一般为1~2 g/kg,并配成20%浓度溶液),30 min内滴注完毕,每6 h给药1次。每天统计患者补液量及尿量,根据患者尿量进行补液,若血压高,采用硝酸甘油降压,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防止患者出现高热、肺部感染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0671)治疗,将3 mg地塞米松加入20%甘露醇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6 h给药1次,连续3 d后,地塞米松剂量逐渐减少为0.75 mg,连续2 d。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评价所有存活患者的GCS评分,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期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死亡率为9.68%,低于对照组(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是人类死亡的重大疾病之一。临床治疗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是要降低残死率,保护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病发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脑部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预防并发症发生[2]。甘露醇是六碳糖醇,进入血液循环后不能通过血管壁渗透到周围组织中,可增加血浆渗透压,促使水分从组织间隙转移到血浆中,起到脱水的作用,临床中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就是甘露醇,但不能盲目大剂量使用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有研究称,甘露醇可能导致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出现继发性出血。这是因为在病损部位血脑屏障已破坏,若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过早使用甘露醇会导致甘露醇从破损处血管进入颅内,引起渗透压升高,血肿扩大,增加患者脑出血风险,称为甘露醇反渗透现象[3]。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大脑局部血流量,还具有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抑制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症介质及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大脑局部组织损伤;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缓解脑损伤周围组织水肿。本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GCS评分,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脑保护作用强,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马国胜,彭彩丽,张东,等.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死亡风险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5(5):540-541.
[2]游建友.地塞米松与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2):61-62.
[3]周刚鑫,韩雪贞.地塞米松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非感染性发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