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城,潘永刚
构建京津冀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对策研究
周汉城,潘永刚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北京100052)
编者按:京津冀是我国重化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排放量最大、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仅工业固体废物一项,京津冀总存量保守估算超过50亿t。固体废物既是污染物,又具有一定的资源属性,对固体废物的处置利用,涉及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移升级两个重点领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专家组在2015年下半年,分别赴北京、天津、河北调研固体废物情况,提出了“构建京津冀固废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对策研究报告”,报告分两期刊出,供行业同仁和相关部门参考。
从分析京津冀社会经济情况入手,阐述了课题意义,厘清了固体废物定义和分类,梳理了京津冀固废现状,包括三地固体废物总存量、年产量、处置设施与能力等。分析了京津冀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存在着政府统筹能力、管理机制、行政壁垒、处置能力、产业模式、回收体系等六方面问题,提出了构建京津冀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议,以及十大配套政策措施。
京津冀,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循环利用
1.1 选题背景
京津冀是我国排放最大、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
京津冀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的2%,总人口占全国的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但目前其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关联不高,发展程度差异极大。北京汇聚了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教育、国际交往等各种功能,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城市,由此引发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成为北京不可承受之重。
河北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大量优质资源向北京配置,经济总体落后,发展水平低,但重化工业规模大,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了京津冀城市圈的环境污染程度。北京与河北等地产业配套联系不紧密,经济协同发展脱节(见表1)。环绕京津周围的河北省辖区,分布着32个贫困县、3 79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人。这些贫困县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差别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形成了“环首都贫困带”。
表1 2012年全国、北京、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
从表1可见,北京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河北省,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均GDP约是河北省的2.4倍。北京在“环首都贫困带”中呈现“一枝独秀”的孤岛状态。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一个急需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而完成了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协同发展的重点是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通过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有序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1.2 课题意义
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即“三废”。京津冀污染物的排放,以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最大(参见图1)。但是,固体废物不同于废水和废气,它既是污染物,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资源属性。对固体废物的处理,体现着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3R”原则,既关系到环境保护,又涉及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支撑国家资源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因此,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横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两个重点领域,是一个必须首先面对解决的重要课题。
下面,先厘清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危害以及它的资源属性。
图1 2013年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1.3 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
1.3.1 固体废物定义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1.3.2 固体废物分类
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固体废物包括以下几类。
(1)工业固体废物。指工矿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排放出来的固体废物,包括:冶金废渣以及各种粉尘等;采矿废渣(尾矿、废石、煤矸石等);燃料废渣(煤渣、煤粉渣、页岩灰等);化工废渣。
(2)生活垃圾。主要指城市社区的厨余垃圾、尘土以及各种不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有循环利用价值的废金属、废纸、废塑料瓶(桶)等,由拾荒人员筛选进入废品回收渠道,归入再生资源。
(3)建筑垃圾。主要指基建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
(4)餐厨垃圾。主要指餐饮单位、集体食堂等产生的厨余、废弃或过期的食物及食用油脂等。
(5)污泥。主要指污水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固体、半固体沉淀物质。
(6)再生资源。指可以循环利用的价值较高废弃物,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橡胶轮胎、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电池、废玻璃等。
(7)园林废弃物。以树枝、树叶为主。
(8)危险废物(包括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生产企业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废弃物,归为工业危废;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1.3.3 固体废物危害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主要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侵占土地,占用农地,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地貌、植被、自然景观等。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土地被固体废物侵占。
(2)污染土壤。固体废物有害成分很容易经过地表径流进入土壤,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状况恶化。
(3)污染水体。固体废物有害成分可以随着降水进入地表河流或渗入地下,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另外,有些固体废物还可能造成燃烧、爆炸、接触中毒、腐蚀等特殊损害。固体废物经日晒、风吹等作用,飘散大量废气、粉尘,造成大气污染。
1.3.4 固体废物的资源属性按资源化价值的高低,固体废物可以分为四大类。(1)循环利用价值高,有害元素少。主要是再生资源。
(2)有一定资源化价值,有害元素少。主要是工业固体废物。
(3)资源化价值低,如生活垃圾、污泥、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
(4)有价元素少,有害元素多。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
1.4 课题研究方法
实地调研法。由北京台盟、天津台盟、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领导、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赴北京、天津、河北,采用与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座谈、研讨互动的方式,以及到园区、企业实地进行考察调研,获得第一手数据和材料。
行业协会支持。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方面有丰富政策、数据和行业经验的积累,对本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文献搜集法。从固体废弃物相关的期刊、报告、统计年鉴等文献搜集资料。
1.5 课题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从选题背景、课题意义和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危害和资源属性等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梳理了京津冀三地固体废物总存量、年产生量以及处理设施和能力,力图展现三地固体废物相关现状。第三部分分析了三地政府统筹能力、多头管理、行政壁垒、产业模式、处理能力和回收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建议,提出了构建京津冀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和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以及支撑这个产业体系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这个产业体系涵盖的种类,主要是可以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可以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生活垃圾、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不适合跨区域流动,只能在本行政区划内进行无害化处置,因此不包括在这个产业体系里面。
2.1 京津冀固体废物总存量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化工业最集中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世界最多的矿山企业和钢铁企业,全国最多的水泥厂、玻璃厂、发电厂、制药厂等。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带来大量排放。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产生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种类多、存量大、面积广、污染重。其中仅燕山地区的北京、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地区,金属矿山废弃物存量超过30亿t。如承德尾矿库826座,存量20亿t;唐山尾矿库600座,存量近15亿t;张家口尾矿库537座,存量近10亿t。有些地区尾矿库非常集中,甚至在3~5 km2内,就有3~5个大型尾矿库,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包括燃煤电厂、钢铁企业、制药厂、发电厂产生的废弃物,京津冀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总存量保守估算超过50亿t(未包括废石。参见表2,表3,表4)。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数量众多的尾矿库,环境荒凉如火星地表,这是人类过度消耗给地球留下的巨大工业伤疤。粉尘随风飘扬,空气重度污染,有害化学物质通过雨水进入河流和渗入地下,污染华北平原水源涵养功能,破坏地下生态。开矿必先炸山,河北每年炸药使用量28万t,爆破污染相当于746万辆汽车的年排污量。
表2 2014年京津冀地区矿渣和钢渣产量分布
表3 2014年京津冀地区铁尾矿和铁矿废石产生情况
表4 京津冀地区铁尾矿和铁矿废石累积堆存总量分布
2.2 北京固废产生量及处置设施与能力
2014年,北京市产生各类固体废物总量约6 143.85万t,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986.75万t,工业危险废物13.42万t,医疗废物2.84万t,污泥130万t,再生资源600万t,建筑垃圾3 500万t,餐厨废弃物70万t,城市生活垃圾733.84万t,园林废弃物107万t。
2.2.1 工业固体废物
2014年,北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86.75万t(比2013年的1 200万t减少213.25万t,逐年下降),综合利用量871.23万t,处置量115.52万t,处置利用率100%。主要品种有:尾矿、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脱硫石膏和其他废物等。其中,粉煤灰、煤矸石和脱硫石膏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尾矿大部分综合利用,剩余部分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参见表5,表6)。北京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一般为直接利用和填埋处置两类,其中直接利用方式由厂家自主进行,没有严格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
表5 2014年北京市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种类
表6 北京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前五位企业名单
2.2.2 危险废物
2014年,北京产生危险废物(包括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16.26万t,处置利用率100%。北京市有金隅红树林、生态岛科技等13家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覆盖47类危险废物,核准的经营规模26.93万t/a,处置利用方式包括焚烧、填埋、物化、水泥窑处置等。危废产生企业按照处置企业的收费标准支付处置费用,资源类危废按照市场价格出售。
(1)工业危废。2014年,北京市工业企业产生危险废物13.42万t,综合利用6.13万t,处置7.29万t,处置利用率达到100%。主要品种有:染料、涂料废物、废有机溶剂、废酸、废乳化液、废碱等(见表7)。其中,危险废物市内转移量9.82万t(利用3.25万t,处置6.57万t),跨省转移量为1.89万t(利用),其余为产废企业自行利用(0.99万t)或处置(0.72万t)。
表7 北京市主要工业危险废物种类
(2)医疗废物。2014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共产生医疗废物2.84万t,其中1.19万t跨省转移至天津市处置,其余1.65万t由北京润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处置,基本实现了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从2015年1月1日起,天津市不再接受北京医疗废物的跨省转移处置。
2.2.3 污泥
2014年,北京污泥产生量为130万t。北京污泥主要产生于市政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污水厂污泥由排水集团统一处理,郊区新城污水厂产生污泥由各区县负责处理。全市现有污泥处理设施6座,无害化处理能力为1 710 t/d,主要处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产生污泥,以堆肥、水泥窑掺烧、热干化、厌氧消化处理技术为主,其余污泥以简易堆填和土地利用为主。
2.2.4 再生资源
2014年,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量600万t,其中废金属130万t,废塑料150万t,废家电废电器10万t,报废汽车12.5万辆,废橡胶40万t,废玻璃40万t,废纸200万t。
在回收环节,截至2014年,北京市有回收企业1 479家(在工商注册),个体回收商户3 475户,分拣中心13个,回收站(点)4 900多个,从业人员100万人,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16个区县的回收网络。
在加工利用环节,北京华新绿源、盈创回收等8家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联合成立北京市绿盟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以下简称绿盟),见表8。该基地占地26.7 hm2,总投资6亿元,重点开展废旧家电回收拆解等14个项目。2014年,绿盟回收处理各类再生资源60万t,实现产值20亿元。
表8 北京市绿盟“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员企业名单
2.2.5 建筑垃圾
2014年,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约3 500万t,其中约2 500万t为城中村改造形成,其余1 000万t为其他建筑拆迁和装修垃圾。建筑垃圾中,混凝土、砖瓦等占比达到90%以上。目前建筑垃圾绝大多数采用填埋方式处理,仅有一处资源化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100万t/a。
2.2.6 餐厨垃圾
2014年,北京市餐厨垃圾产生量约为70万t,平均日产生量约1 900 t,但实际收集量不足500 t/d(来自于122家奥运签约饭店及少数餐饮单位)。北京现有餐厨垃圾处理设施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为730 t/d。由于回收体系尚不完善,集中收集量较小且成分复杂,多数设施仍未实现充分利用,设备闲置现象严重。现有餐厨垃圾多流向北京周边养殖户和地下利用作坊。
2.2.7 城市生活垃圾
2014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733.84万t,处理量730.84万t,无害化处理率为99.59%。其中,城六区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郊区县无害化处理率为98.81%。
北京基本形成了以区县属地责任为核心的生活垃圾分区转运处理体系。全市现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设计处理能力20 441 t/d,焚烧和生化总处理能力超过50%。其中,生活垃圾填埋场12座,设计处理能力9 941 t/d;堆肥厂7座,设计处理能力5 300 t/d;生活垃圾焚烧厂4座,设计处理能力5 200 t/d。鲁家山焚烧项目、平谷综合处理厂等处理设施均已开工建设,设计总处理能力近4 000 t/d。
2.2.8 园林废弃物
2014年,北京园林废弃物产生量约为107万t,部分落叶归根,不需收运处理,需收集处理量约为50万t。全市现有园林废弃物处理设施5座,主要采用好氧堆肥方式实现资源化利用,总处理能力仅为5万t/a,其余废弃物以填埋方式处理。
2.3 天津固体废物情况
2.3.1 工业固体废物
2014年,天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2 000万t,综合利用量为1 992.6万t,综合利用率为99.63%。种类主要有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煤矸石等。
2.3.2 危险废物
2014年,天津工业危废产生量为25万t,综合利用量为15.5万t,无害化处置9.5万t。2014年,天津医疗废物产生量为9 755 t。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有两家,处置能力25 325 t/d。
天津危险废物管理情况:2012年,天津市批准市内转移利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的单位共1 191家,批准跨省级行政区域转移利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的单位共39家,转移危险废物70批次。
2.3.3 污泥
2014年,天津污泥产生量33.5万t,含水率80%左右。污泥产生于48座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处置约33.71万t(含处置历年积存的污泥)。其中卫生填埋31.4万t,焚烧0.24万t,综合利用2.07万t。
2.3.4 建筑垃圾
2014年,天津市建筑废物产生量为1 820.01万t,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天津市的建筑垃圾主要用于堆山造景工程,目前建筑垃圾主要用于建筑回填、填坑和填海造地,基本消纳天津市产出的建筑垃圾。
2.3.5 再生资源
2014年,天津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量675万t,销售额202亿元,再生资源经营单位2 000多家(其中再生资源试点企业35家),回收站(点)5 1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已建成初级分拣中心9个,专业集散加工中心12个,产业园区1个,信息中心1个。
2.4 河北固体废物情况
2.4.1 工业固体废物
河北省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近50亿t,是全国产生工业固废的第一大省。2014年,河北工业固废产生量4.19亿t(比2013年的4.3亿t减少1 361万t)(见表9),品种主要为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废渣等。
承德有尾矿利用企业80家,产值100亿元,其中有1家尾矿列入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迁安、遵化、临城等有5家尾矿列入省级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全省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22 927万t,综合利用量为18 228万t,处置利用率为98.16%(见表9),主要产品有水泥砖、加气块、干混沙浆、榫卯砖、仿古瓦、仿木地板等。
表9 2010—2014年河北省工业固废情况万t
2.4.2 危险废物
(1)工业危险废物。2014年河北省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39万t。全省共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不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企业62家,核准经营类别37类,核准经营规模为100.37万t/a。2014年工业危废处置量为19万t,综合利用量为20万t,处置利用率100%。河北工业危废产生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造纸业等4个行业。危废产生量排前6位的依次是:废酸、医药、染料和涂料、有机溶剂、废矿物油、精蒸馏残渣(见表10)。
表10 2010—2014年河北省工业危废情况万t
(2)医疗废物。2014年,河北医疗废物产生量22 887.65 t。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废物处置企业13家。除张家口采用化学消毒处理方式,其他都采用焚烧处置方式。总核准经营规模为32 225 t/a, 2014年实际处置量22 887.65 t,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见表11)。
表11 2010—2014年河北省医疗废物情况t
2.4.3 再生资源
(1)回收规模。2014年,河北省再生资源回收量2 951万t(比2013年的2 677.3万t增加了10.2%)。其中:废钢铁1 978.8万t;废有色金属76.9万t(废铜34.1万t,废铝20.6万t,废铅11.9万t,其他废金属4.7万t);废塑料309.1万t;废纸139.2万t;废玻璃68.4万t;废橡胶17.5万t;废木材362万t。
(2)回收体系建设情况。河北省共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5 161家,回收网点15 320个,从业人员42.7万人。全省有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31家,2014年回收报废汽车13.1万辆。石家庄、张家口、承德3个城市是商务部确定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石家庄累计投入1亿元,建设了1 350个绿色社区回收站(点),18个再生资源集散转运市场,9个分拣处理中心,2个旧货市场,1个综合市场和1个再生资源信息调控服务中心,形成“社区回收站(点)—集散转运中心—分拣处理中心—信息调控服务中心”的网络体系。
(3)加工利用情况。河北省现有再生资源产业利用基地10个,分布在唐山、廊坊、保定、定州、石家庄、邢台、邯郸、魏县等地,加工利用的主要品种有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旧家电、废纸、报废汽车等。年加工利用量1 500万t,产值985亿元。
2.4.4 城市生活垃圾
2014年,河北省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清运量)1 122.16万t。全省共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132座,设计处理能力32 251 t/d。其中,填埋场114座,焚烧厂8座,综合处理场5座。生活垃圾转运站3 004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8 307辆。处理量1 011.33万t,无害化处理量937.43万t,处置率90%,无害化处理率84%。
(待续)
X705
A
1674-0912(2015)12-0021-06
周汉城(1959-),男,福建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师,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管理服务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