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晗
早在1986年我国举办的第2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会议上,就对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说明,并且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持续性与长期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合适的植物品种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尽量将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也在近些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对植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植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病虫防治面积不断降低,挽回的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不断下降。全民大力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来,农田灭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减低了百万吨的粮食损失,化学除草的面积也快速增加,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高,使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在农民收入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众多的植物保护领域学者专家队伍中,李中安主任就是这样一位把植物保护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为国为民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的典型代表。
李中安主任(右)与康振生老师合影
李中安研究员出生于1965年,1988年7月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2月至8月在墨西哥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学习小麦遗传育种;为了更好的为国家服务,1995年4月至1998年2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攻读硕士并获硕士学位,2001年12月至2006年1月继续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博士,最终顺利获取博士学位。
李中安研究员于2006年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杰出人才引进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从事柑桔植保工作,他清楚的知道农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农业基础的稳固,农业技术的提高,对国家社会安定,对国家人民生活幸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国外深造学习时,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果留在国外,等待他的是更好的待遇和机遇。但是,李中安研究员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的使命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选择了回到祖国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报效国家。
李中安研究员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小麦育种、蓝粒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的生化及细胞遗传研究、水稻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及抗冷机理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柑桔病理研究。主持了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陕西省科技攻关、人事部回国留学择优资助重点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参加选育、推广了陕229、陕213、陕160等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他率先在陕西省开展糯小麦育种并选育出陕糯一号等一批能满足各种用途需要的系列糯小麦品种(系),填补了陕西省在生产上无糯小麦生产的空白。发明了一套以蓝粒为标记性状分离、保持不育系的新型蓝粒两系法杂交小麦系统。该系统可克服现有杂交小麦体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在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山西农科院、重庆市农科院、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多家育种单位展开合作,快速实行成果专化,可望将杂交小麦应用于生产,攻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这一世界难题。
工作以来,李中安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分子植物病理、细胞生物学专业特长:植物病理、作物遗传育种等领域。李中安研究员的科研项目给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使得农作物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李中安研究员深深的知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近十年来他不辞辛苦,挑起重担致力于植物保护研究领域。
李中安研究员(右)与孙中海老师合影
柑橘产业是重庆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一个农业支柱产业,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并且在重庆市科委农村处的总体策划、大力支持和西南大学的悉心指导下,由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市柑橘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现已初步完成,该路线图结合重庆市柑桔效益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将为重庆市的柑橘产业升级、技术集成、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在国家的号召和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李中安研究员作为国家柑桔工程技术中心方向负责人之一,所在科研团队入选农业部的创新团队,“十二五”期间承担了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柑桔重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和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重庆现代柑桔产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柑橘黄龙病和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果树病毒病防控技术与示范”。到目前为止,由李中安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并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该项目联合重庆市的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新品种繁育推广、果园轻简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品贮藏和冷链物流、皮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低碳循环种植和柑桔信息化建设等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完成10个新品种的检测、脱毒和保存,繁育推广无病毒容器苗25万株;推广柑桔保果防落、营养诊断精准施肥等关键技术19项;开发抗药性捕食螨、皮渣饲料肥料等新产品7个,沼液肥水一体化新装置1套;制订农业部行业技术标准2项,地方标准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建成抗药性捕食螨、皮渣饲料肥料等生产线9条,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发重庆市柑桔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0.8万亩,辐射推广200多万亩,化肥、农药等亩均节约3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约4.3亿元,利润约1.5亿元。对重庆三峡库区果园科学施肥、增产提质、节本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李中安研究员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3名)、三等奖一项(第4名),陕西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第9名),陕西省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未排名),“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1项,全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获初创组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得新品种保护权1个(第1育种人),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尽管在科研上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李中安研究员也得到了国家的嘉奖和人民的认可,但是他不会就此止住前进的脚步。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李中安研究员将会继续向着更高更远的科研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