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深部探测技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多资源支持——记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教授

2015-11-18 09:28牛新志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黄大年吉林大学中国梦

○文/牛新志

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体会到了入地的艰辛,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都与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装备取得的成就有关,它将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做前期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

——黄大年

2015年1月15日,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入选者黄大年教授续聘吉林大学,校方与黄大年签订了续聘协议,并评价道:“黄大年教授的引进和续聘,为学校高端人才引进起到了示范作用”。由此,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实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以来的第一位续聘专家。

提及续聘感受,黄大年教授饱含深情地说“这意味着我的后半生将全部奉献给这座老楼(地质宫)——我的大学之梦开始的地方”。

他是一位高效率探测技术研究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儒雅而有风度,健谈而风趣!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旁征博引、博古论今,无论多么细小或宏大的事,都在他的讲述中引人入胜。而他自己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才真正了解了一个科学家,鲜为人知的辛酸与快乐!如同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一个个体身上的投射一般,那是许多科学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那也是个人在时代洪流的奔腾中求索与共进的真实写照。

踏上地球物理探测科学之路

我们需要针对问题形成思想,需要由思想碰撞引发的火花,需要火花引燃我们内心那种对求索知识而囤积的干柴,作学问需要激情和烈焰。

黄大年踏上地球物理探测专业之路像是一场被安排好的偶然。17岁那年,他还在上山下乡,组织上突然要招两名航空地球物理操作员。从几百个人层层筛选直至2人,黄大年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登上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的飞机。也正是这架飞机成为他踏上科学之路的起点。

1977年,黄大年成为77级大学生。这一届学生被规定,所报考专业不能脱离自己原来单位的专业,当时我国唯一的一个航空地球物理学院就在长春地质学院,黄大年也因此来到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专业。

在长春地质学院(后合并入吉林大学),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30个的公派出国名额,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黄大年回国报到,接着他再次被派出去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再次回到英国后,黄大年进入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先后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此时,妻子的事业也发展得顺风顺水,学医的妻子开了两家诊所。然而,平静的生活因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开展的“千人计划”而被打破。

“我怀揣梦想回到祖国”

剑桥是一个公认的全球少有的最美丽的地方,的确给我留下了一个美好的长梦,像那条永远是静静流淌的剑河,明媚和爽朗,如诗如画般美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因为长春是我挥之不去的永远心结,我欠这片沃土,欠我的母校一个完整的回报。

2009年年底,黄大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由于长期从事高精度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属于尖端核心技术和敏感领域,由所在国按照规定统一管理。因此他必须辞去英国剑桥航空地球物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职位,全职回国从事研究。在国外生活了18年的他,做了人生中最破釜沉舟的一次选择,说服家人辞去职务,黄大年经历了一幕幕让人不忍回顾的场面:与他工作了十几年的同事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黄大年动情地说。

黄大年怕自己不尽快回国会因在这里种下的友情和亲情而改变主意,于是,2009年圣诞节前夕,他顾不上在西方度过这个犹如春节般重要的节日,踏上归国的飞机。平安夜的晚上他和家人在飞往祖国的飞机上度过,离开了工作与生活18年的地方。

黄大年教授主持自主研发的资源勘探无人机

黄大年教授主持自主设计研制的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

留学报国、振兴中华,是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共同拥有的中国梦,也是激励一批又一批海外人才归国创新创业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为我们实现价值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大多数在外漂泊的中国人都有类似的祖国情怀和感恩情结,都有落叶归根的心态。我对这片生养我的土地一直都有回报甚至归国工作的想法,也希望最好别等到落叶时,而是在人生发展果实累累的收成季节”,黄大年深情地说道。

出乎黄大年意料的是,他的职务在回国的洗尘宴上就“拍板”了——国家深部探测重型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这让他感到了家的信任与温暖。回报祖国,克艰攻难,硕果累累

从儿时的“大学梦”,到青年时期的“欧洲梦”,再到现在的“中国梦”,我和其他“千人计划”专家一样,是怀揣梦想回到祖国的,非常感谢吉林省和母校吉林大学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圆了人生的第三个梦。

黄大年以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高端科技领军人才的身份,从英国剑桥回到母校吉林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在国家引进战略科学家人才计划的有力支持下,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为吉大成功申请到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中的第九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极大地鼓舞了黄大年的科研激情。他说:“当今中国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能够融入这股洪流,为祖国的科技强国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我感到非常荣幸。”

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位引进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他作为国家选为高科技技术装备项目研发课题的首席科学家,以吉林大学为中心,包括中科院、地质科学院等科研单位,项目平台核心人员达到100多人,整个项目平台的工作人数超过400人。从制定方向到监督进度,他都一力承担。

“这是一个特殊的项目”,黄大年教授解释道。探测技术装备对一个国家来说高度敏感、机密,同时也不可或缺。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探测装备都是必需品。

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他深知这一装备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南海、新疆无人区仍有大量资源有待开发,装备技术的欠发达制约了开发的进程。资源、能源、环境和大规模地质灾害等问题的急剧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要发展就必须有装备,就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黄大年教授一方面协助国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高层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的战略科学家,这种转变带给黄大年巨大的身心压力,要调整18年天各一方造成的“时差”和“识差”。

即使困难重重,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情就是责任和使命。黄大年教授是幸运的,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亲人、朋友的关怀与帮助,还有国家对科学家的高度重视。随着观念与人事关系的理顺,项目的开展渐露起色。在经历了四年多发展后,如今黄大年教授在整个项目团队中已树立极佳的口碑,每个人都真心佩服他的技术与管理能力,更理解了当年他所做决定的远见卓识。

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黄大年教授现在更加重视理念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团队内部的融合,还有团队与国际的融合。利用自己在国外工作多年积攒下的人际网络,他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推动了欧盟对华解冻等事务的发展。他说,要促成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建立科学家之间的互信最重要。以他在国外工作多年的切身体会来看,国外的许多科学家对中国仍抱有神秘之感。而他作为中外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优秀科学家介绍给他昔日在国外合作的伙伴,两者间很快碰撞出火花。

黄大年教授带队考察时,国外的研究机构甚至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低温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看到此情此景,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感慨地对黄大年说:“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在黄大年的斡旋下,双方顺利达成了合作。

酷爱读书与思考的黄大年教授说,西方文化是刚性的,在科技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瓶颈,例如英国的没落以及美国现在的停滞,而东方文化的韧性恰好对其是一种有益的弥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科学突破带来的力度是巨大的,其潜力无限。他愿意做一位践行者,探索这条融合之路的未来。

攻坚、苦战终于开始迎来第一个收获的季节: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软件平台、地面电磁探测系统、智能化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万米超深科学钻探装备等研制成功。每一个项目都凝结了黄大年的心血与智慧,而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他的创意与大胆想法无处不在。

黄大年研究团队与美国地质调查局专家Walter Mooney教授、Richard Blakely教授(中)合影

从2010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他都在忙碌中度过,不但承担国际层面的高科技发展战略策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角色,在国家的西部工业基础改造和发展计划等众多项目中,还担任专家组组长,体现了吉林大学在该领域的水平和感召力。

他是第一位代表吉林大学地学部进入863资环领域主题专家组的科学家,并作为资环领域主题五人小组成员之一,负责策划和组织实施探测我国能源资源领域方向高科技发展任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作为吉大地学部第一位863重点支持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策划组织跨学科跨行业、组织国内最优势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军民融合技术,展示事关国家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关键技术,实现在快速移动条件下的精确探测。

近年来,他除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外,还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客座研究员、专家委员会成员,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固体矿产勘探开发主题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十二五”主题项目“航空高精度对地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首席专家,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九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首席科学家,国土资源部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海外高层人才联谊会会长等职。

他带领的团队——移动平台探测科技创新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获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他从事的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策划和组织综合学科优势力量,总预算3.26亿元,随专项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特别进展”、“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目前,结题的有关课题均受到专项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展示了吉林大学在国家深地计划中在地学领域的传统优势。

黄大年教授先后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奖,吉林省劳动模范、长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吉林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三育人”标兵荣誉称号。

传承是我的使命

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如何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成为值得每个人思考的课题。我最重要的工作是做一名教师,传承是我的使命。

采访黄大年教授,他谈得最多的除了观念融合、创新思维,便是传承。

在英国,他带领的团队和研究生取得的成果位居国际科技前沿,了解和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组织管理形式。回国后,作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指导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攻关,五年来指导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多人。

他致力于培养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尖端创新性人才,利用吉林大学提供的积极有力的支持,在基地建设、装备发展、人员训练、组织形式以及考核评估标准规范化方面,将国外尖端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入到国内高校环境中。响应学校策划的多学科融合发展路线,积极参与筹划建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及“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致力于移动平台技术和海洋资源勘探技术机构建立和人才的系统培养。

让自己的学生和团队最大程度地接触世界前沿科技、最先进的设备,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这是回国后他不遗余力努力做的事情。如今,吉林大学拥有了技术最为前沿的大型软件。黄大年便选拔了最为优秀的人才参与培训,培训后由第三方小组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能够用这套软件平台设计出产品方为合格,届时向他们颁发一张世界公认的证书。“这张认证书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有用,有这张认证书的人甚至会把它锁在保险柜里,因为这张认证书足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外,他还担任“李四光班”(本科)班主任,立足于生源的素质和特质发掘,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将国际视野以及追求先进和卓越的理念带给这些本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针对发展方向培养积极向上的个性和素质,及早发现特殊人才。为他们装备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同时训练他们掌握相关的研发技能。在理想、责任、操守和合作精神方面,采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听取意见,加强交流,采用剑桥大学优秀学生刺激性比对培养方案,激发学生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优良品质,建立平等、宽松、自由的沟通环境,鼓励青年学生无畏、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阳光气质。通过借鉴国外优秀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成功经验,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黄大年教授接受央视采访

针对本科生毕业班学生,黄大年教授积极发现优秀人才,针对其学习成绩和个人特点、组织论文方向,将海外优秀生的培养方案和要求结合国内特点落实到国内学生具体的培养环节中。例如:采用英文原版材料作为论文的参考基础;利用先进的软件支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借鉴国外优秀生的逻辑思维框架,组织和构思研发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了解对手、尊重对手、建立务实的自信基础,为进一步挖掘和发展青年学生的潜在能力奠定基础。

针对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充分利用海外培养该类学生的经验和材料,高强度、高要求、高标准推动他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相关的素质培养,按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标准,落实具体的人才培养造就方案。例如:在装备上采用最先进的手段,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硬件,高端软件配置装备研究生;自主培养和引进国外高端技术人员系列培训专业技能;管理和考核训练的强度和效果,利用资质和认证书形式鼓励学生成为规范化的国际型技术人才。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战代练,积累经验,建立信心,树立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国家需求的高层级研发型人才。

针对中青年教师,无论主内主外、院内院外、校内校外,形成以吉林大学为中心的具有凝聚力的培养基地和氛围,提供免费培训、部分免费装备、将学校的资源和影响力及时的扩大到应用领域层面,将青年骨干培养为国家需求的重要对象,体现本校的视野和魄力,自觉承担国家重点高校的责任,扩大该校的影响力,奠定该校作为该领域的科学策动和哺育摇篮的领导地位。

上述教育理念、实施方案、操作细节,经过一年的检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院内、校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环境以及若干国防研发单位,该类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使命和责任的构想,已经取得了积极的回馈和肯定。

在学生看来,黄大年亦师亦友。他理解学生的激情与梦想,更尊重他们的个性展现,在这种理念之下,他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群有担当、敢做敢为的栋梁之才。

如今,他带的学生里面已经有两人获得李四光奖学金,一人获得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所担任班主任的“李四光班”也获得了吉林大学和长春市“十佳班级”荣誉称号。当许多人为他精彩的生活忍不住赞叹时,他却说:“我现在的成就还谈不上精彩,真正的精彩要看我的学生,这一代人迟早会展示出他们的优秀来。”

50多年前,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排除千难万阻,回到千疮百孔的祖国,撑起了新中国发展的骨架;如今,如同黄大年一样的一群科学家也回到祖国,只为铺建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道路。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同样的情怀,这或许就是黄大年教授所说的传承。

黄大年教授说,对未来的工作很有信心,上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有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科研项目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成果。他将继续科研梯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用智慧和坚韧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黄大年吉林大学中国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科学家公益宣传
——黄大年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电影《黄大年》海报
黄大年——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