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湧
践行先进教育理念 谱写杭州教育新篇
——访中共杭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
文章湧
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有教育梦,没有梦想洋溢的教育也不可能成就民族的文明和未来。“美丽杭州”的教育梦想是一种内涵式的、生态式的发展,是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的“优质、均衡”的发展。为了共建共享“美丽杭州”,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福祉,杭州市教育局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记 者:教育工作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杭州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
沈建平:2014年10月底,教育部全国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研究课题组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第二份研究报告——《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报告》,结果显示,杭州教育分别以教育发展指数排名第四、教育公平指数排名第二、教育条件保障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进入第一方阵。
在这次参加教育现代化监测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是三项一级指标均进入前五名的唯一城市。可以说,在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在我国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格局中居于相对领先位置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表现不俗,这标志着杭州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的水平。
记 者:今年是执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近五年的杭州教育改革与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您能简单介绍下杭州教育近年来有哪些创新亮点吗?
沈建平:“十二五”期间,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公平与开放、学生的个性与健康、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等专业话题。杭州教育已经迈入了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名校集团化的创新、学前教育新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和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阳光招生机制的日益完善、教育培训券与成人“双证制”培训的创新、第二课堂的探索、美丽学校的建设、学校章程样本的研制、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的创新……被《人民教育》誉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杭州版本”。到2014年为止,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保持在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
记 者:今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您是怎么定位杭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的?
沈建平:教育是用思想行走的事业,教师要带着理念上课,改革要带着理念上路,我们更要做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今天的教育培育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教育以人为本就需要在目的、内涵与方法上同时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提升紧密联接,需要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杭州的教育发展现状和愿景出发,提出了追求杭州高品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即“立人、公平、适合、开放、可持续”。
立人。教育应当培养孩子成为大写的人。学校应成为现代公民成长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摇篮。
公平。教育应当追求“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
适合。教育应当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让不同潜质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开放、互动和包容的环境。
可持续。教育应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以学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记 者:近年来,杭州教育在践行上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改革举措?
沈建平:我们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育人为根本,积极践行“立人、公平、适合、开放、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在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一是落实全面育人。我们以学生为本位,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我们以“美丽学校”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中国梦”“五水共治”“最美精神”等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好学生的精神底色。我们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年、巩固年的活动倡导教师自觉践行“爱心、责任、奉献”的价值观。此外,我们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我们以育人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强调兴趣、潜能和奠基,中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学制与生涯规划的多次选择,普通高中突出课程、学科的层次性与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分层走班教学已成为新常态。我们积极开展“轻负高质”的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小学低段“零起点”教学,建立市区初中学校学业负担和规范办学情况第三方评估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监测制度,推进阳光体育、多彩艺术、社团文化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活跃第二课堂。我们把社会实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课堂时空的延伸与拓展,加强课程资源基地建设,发挥好文博、历史、科技、艺术、活动等各类公益性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第二课堂”形式和内涵。目前,我市已建有5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5个法制教育基地、10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3个第二课堂场馆,每年有100万余人次走进各类基地。
四是深化阳光招生。我们积极践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进阳光招生。我们坚持公办义务教育“零择校”,坚持民办小学免试自主录取,民办初中“电脑派位+免试自主招生”。我们坚持各类高中招生实行多元评价、多渠道录取的办法,倡导多把尺子衡量人,着力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们注重控制中考难度,实行中考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网上查分、网上直播录取过程,不断完善“全过程公开、全方位监督”的录取机制。
记 者: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提出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我注意到您已经提到了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容,是否可以具体谈一谈?
沈建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教育的理念已经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没有围墙的学校”。我们认为,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构建一个开放的学校,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办学格局,而这办学格局的形成则需要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和正在做的工作是:
推进教育治理结构改革。我们以教育系统“两张清单一张网”(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建设为抓手,厘清职责,全面推进教育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权力阳光运行。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我们以“一校一章程一规划”为核心,完善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建设,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价。我市研制的中小学校章程样本获教育部充分肯定并全文刊发向全国推介。
推进地方教育法制建设。我们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强化建章立制过程的公众参与,努力完善以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核心的地方教育法制体系。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我们努力健全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推广“护学岗”和“校园警务室”建设,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文化和食品卫生等环境,提高学校治安防控能力。
记 者:谈到开放教育,必定包含教育国际化,您能谈一谈杭州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举措与成效吗?
沈建平:这几年,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我们积极实施“百校结对”、海外师训基地建设、“校校有外教”、中外合作办学、留学杭州、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建设等7个重点项目,强化综合协调、政策支持、督导评估、宣传引导四大工作保障,推进杭州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全市中小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校结对达450对,组织学生出访交流年均3000人,接待海外来访年均250批次3000~5000人次。经省教育厅许可的中外合作高中课程教育项目学校8所,占全省1/4。在首批浙江省“千校结好、特色学校”评比中,杭州市入选达7所,占全省入选学校总数的1/4。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和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外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教育国际化示范校,促进本土教育改革与中小学办学品质提升。
记 者:“十二五”期间杭州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年,您是否可以介绍下杭州教育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沈建平:“十三五”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期,是杭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将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育人为根本,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打造高水平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体系,突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德育,全面推进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推进减负工作。
二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六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萧山、余杭、富阳三区及四县(市)延伸。以标准化学校建设、教师定期流动为抓手,推进区域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设备配置、教师队伍配置和教师收入标准的“四统一”。
三是大力提升教育内涵。以“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推进校园智能应用,建设智慧教育示范校。以教育开放促教育改革,深化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协作,建设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实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新政,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四是积极优化教育治理。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评估、保障机制,推进开放式建章立制。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全面推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畅通教育法律救济渠道。综合运用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契约协议、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水平。完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