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柏青
图说富贵吉祥——一枚压胜钱的考察
公柏青
图1是一枚出土于四川茂县的东汉压胜钱①。这枚钱币除正面有五铢钱文外,其余都是图案。正面穿上是一个人,穿下是一条鱼;背面穿左右各有一只鸟,穿上是鱼,穿下是一把刀。该钱币图案丰富,组合也很有特点,在已知压胜钱中,十分少见。那么,这些图案表达什么意思?这枚钱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五铢”是流通货币的钱文,无特别含义。钱币正、背面都有鱼图案,其它图案只存在于钱币的某一面。所以,先考察鱼图案。
早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绘有大量鱼的图案,这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表现。鱼产籽很多,繁殖迅速,代表了旺盛的繁衍能力。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绘画鱼的图案,祭祀鱼,吃鱼,都能带来生殖能力的提高。所以,要保持生产力的发展,要保持人口的繁衍,就要保持高的人口出生率。鱼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它就成为了人丁兴旺的寄托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鱼图案的含义也有了变化、发展。赵国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鱼的象征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早中期,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象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由部分到整体,鱼又发展出象征女性的意义。尔后,鱼再进一步发展为象征男女配偶和情侣,鱼还变成了爱情的象征。与此同时,鱼被中国人视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吉祥物’。”“鱼作为吉祥物,人们屡见不鲜。”②那么,具体到汉代,鱼图案象征什么呢?
图2到图7是汉代铜洗上的鱼图案,图2到图6上有铭文,分别是“丰”、“宜侯王”、“富贵昌宜侯”、“富贵昌宜”和“大吉昌”,图7上还有钱币图案。此外,图8钱币正面有鱼图案,背面是“常乐富贵”,图9钱币边缘铸有双鱼,钱上有文字“保父母”、“宜子孙”。这些资料表明,汉代的鱼图案不再以象征生殖崇拜为主,而是表示富贵吉祥的意思。
将图1钱币正面逆时针转90度,调正图案位置。可见穿右边是鱼,左边是一个跪着的、双手在胸前的人的侧面图案,鱼在上首,下首的人面向鱼跪拜、祈求,这组图可以称作“祈鱼”。进一步讲,由于鱼表示富贵吉祥的意思,钱币正面图案表达的是祈求富贵吉祥的含义。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钱币背面穿上是鱼图案,穿左右各有一鸟图案,鸟腿长嘴尖,似水鸟。鱼鸟的图案组合由来已久。图10是原始彩陶上的鸟啄鱼图案,赵国华认为:“母系氏族社会彩陶上鸟鱼纹并存,或者鸟啄鱼、鸟衔鱼的纹样,实为男女性结合的象征,都是先民祈求人口繁盛的表现。”③到了汉代,鱼和鸟图案也经常组合在一起。图11、图12和图13分别是秦汉瓦当、汉代画像石和东汉画像石上的图案,由一鱼一鸟构成;图14是东汉铜案,中间图案是一鱼双鸟;图15、图16是汉画像石的一鱼多鸟组合图案;图17是汉画像石的多鱼多鸟组合图案。这些资料表明,鱼鸟组合图案在汉代非常普遍,自然界中鸟是捕鱼能手,鱼鸟组合图案反映的是鸟对鱼的捕获。此外,还有许多人捕获(抓、网、钓等方法)鱼的图案,图18就是一例。
如果说这枚钱币正面是“祈鱼”的内容,那么,钱币背面的鱼鸟图案,可称为“获鱼”。由于汉代鱼图案表示的是富贵吉祥,所以,钱币正面是祈求富贵吉祥,钱币背面鱼鸟图案不再只象征人口繁盛,更多地表达获得富贵吉祥的意思,是祈求的应验和结果。图19有铭文“富贵昌宜”,同图5的铭文内容完全一致;图20上也有钱币图案,与图7相似;图21钱币上有文字“大乐未央”,钱币外侧铸有双鱼和双鸟。从构图看,图14、图17、图18、图21中鱼形较大,超过了人和鸟;图19和图20中,鱼的图案都在右边,是上首;图1中,鱼图案在穿上,两鸟抬头向鱼,其中左边的鸟还是刻意回头向上。这反映出鱼在图案组合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说明,富贵吉祥是该钱背面鱼鸟图案的含义。
钱币背面穿下还有一把环首刀图案,这在汉代的压胜钱中比较常见。西汉时期,钢铁冶锻技术得到发展,由钢铁制造的环首刀被广泛地装备部队,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在汉代,人们赋予武器某种战胜邪恶的力量,能够去凶辟邪,震慑鬼神。从这种意义上讲,环首刀图案有趋吉去凶的含义。另外,山东苍南县出土的东汉环首刀上有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孙;四川新都县天回山巫家坡崖墓出土环首刀有铭文: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保子孙宜侯王□□宜□。由此可见,环首刀图案也有富贵吉祥含义。
这枚钱币从正面的祈求富贵吉祥,到背面获得富贵吉祥,表达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期望,这是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在压胜钱上的反映。该钱通过图案的组合,使用象征的手法,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贵吉祥钱。
注释:
①参见《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第8页,中华书局。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6-177页。
③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9页。
图片来源:
(1)图1、21采自《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第8页、第811页,中华书局。
(2)图2、3、5、7、19、20采自《中国纹样全集战国秦汉卷》第250页,吴山,山东美术出版社。
(3)图4采自《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第156页,何志国,科学出版社。
(4)图6、14、16采自《中国纹样全集战国秦汉卷》第25、245、202页,吴山,山东美术出版社。
(5)图8、9采自宋捷:“浅谈秦汉花钱”,《第三届中国民俗钱币研讨会文集》。
(6)图10、11、12采自《生殖崇拜文化论》第149页,图13采自第260页,赵国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图15、17、18采自《汉代往事》第68、66、69页,王洪震,百花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