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幸福城区谱和谐新篇

2015-11-18 13:19杨洪桥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全区居民社区

□ 杨洪桥

(作者系荆州市沙市区民政局局长)

●湖北省民政厅厅长彭军调研沙市社区工作

自2009年沙市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以来,我们在荆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深化创建活动、增强城市活力、增进群众福祉上创新思路,在提升社区功能、优化社区服务、打造社区品牌上狠下功夫,和谐城区创建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迈向幸福之城、魅力之城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创新组织体系 乘势而上谋和谐

强化组织领导是深化创建的前提。沙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创新组织体系,着重做到“三个落实”。

(一)建立联系机制,落实责任。调整沙市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区“四大家”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区直部门挂点帮扶、党建工作队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和谐创建。

(二)建立联动机制,落实职能。2014年8月起,我区按照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标准,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将每一项创建指标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全区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街道主管、部门协作、社区落实”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合力。

(三)建立联创机制,落实考核。将品牌社区创建纳入2014年全区“十大重点工程”,整合政法、教育、卫生、文体、人社等26个职能部门行政资源,着力打造一批“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六好和谐社区和“便民服务型、温馨关爱型、文明祥和型、文体活跃型、平安宜居型”等五型品牌社区。按照“树龙头、抓亮点、带梯队”的思路,在全区选定了1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作为首批创建对象。将品牌社区创建任务列入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进行综合排名,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创建实效。同时开展了“十佳社区工作者”“最美老姨妈(爹)”“十佳社区志愿者”系列评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创新管理体系 增强活力保和谐

创新管理体系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核心。为实现创建工作的创新,我们着重在实现管理一体化、精细化和民主化上挖潜力、做文章。

(一)构建社区大党委格局。以区域化党建为目标,不断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元开放的党组织网络。一是搭建纵向到底的层级构架。按照“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总支)——楼群(楼栋)党小组”模式搭建社区党组织层级构架,推进党的组织纵向延伸。目前,城区建立社区党委53个,网格党支部(党总支)384个,楼栋(楼群)党小组856个。二是完善横向到边的覆盖网络。积极推进党组织进新型小区、商贸市场、行业协会、兴趣社团“四进”活动,按照“地缘、趣缘、业缘”组合方式,建立党员互助组650多个,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三是推行多元开放的运行体系。突破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推行“兼职委员”制度。依托社区“大党委”,通过选任结合的方式,将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吸纳进社区党委班子,逐步实现从封闭式的小党建格局,向以协调、指导、服务为主的辖区大党建方向转变,实现了管理创新。

(二)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实行网格管理,机构得到精简,服务职能得到强化。按照“精简机构、完善职能、规范编制、充实基层、创新管理、改进服务”的总体要求,各街办将下设机构统一精简为党政办、综治办、计生办和社会服务办“五大办”。按每个社区管辖3000-5000户的规模,将原有71个社区(不含6个厂居型社区)整合为47个。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原有77个社区划分为348个网格,按照“事在网中,人在格中”工作法,做到居民诉求随时掌握,居民困难随时反映,居民服务随时解决。社区岗位数总体下调,社区工作者从328个减少为264个,新增社区网格员348人,调整后全区社区人员达到612名,相比改革前增加86.5%。

(三)健全居民自治机制。我们着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完善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为指导,社区居民小组长(楼院长)为骨干的民主自治管理网络。通过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居民评议会和社区居民说事四个民主议事载体,聚民心纳民意。不断深化“居民说事”成果,将“说事”制度向辖区内企业、医院、学校延伸,开展患者说事、职工说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医患纠纷、劳资纠纷;进一步拓展“居民说事”内容和方式,开展社区定题说事,引导居民说国家大事、说社区发展大事,增强了居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动性。社区共举办社会事务听证会300多场次,居民说事2500多件(次),参加的居民代表达23000多人次,解决社区居民事务3200余件,关注社区、关心社区、关爱社区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创新服务体系 增进福祉促和谐

重点打造“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完善的服务凝聚民心,以宜居的环境促进文明,以惠民的行动温暖群众,真正体现了社会和谐,增进了群众福祉。

(一)完善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基础性需求。一是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对象达11889户、21676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对社区贫困家庭在读大学生进行跟踪救助;开辟“大病救助绿色通道”,为2400多名社区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开展“情暖夕阳”活动,对城区年满85岁的老年人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全年共发放各类救助金近1亿元,实现了救助对象的全覆盖。完善就业创业及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大力开展“百姓创家业”活动,11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重点扶持的600多户创业户经营状况良好,带动4500多个家庭走上创业道路,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5万人,社会保险参保人员35.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8%以内。

▲中共荆州市沙市区委书记段昌林了解品牌社区创建工作

二是改善居住环境、绿化美化社区。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拆除城区违法建设45万平方米,配套改造老旧小区34个,实施封闭式小区建设11个。同时,对路网、电网、水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摄像监控技防设施。通过大力实施“亮化工程”“绿化工程”和“美化工程”,沙市城区顺利通过了全省卫生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考评验收。

三是强化卫生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全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国家基本卫生服务规范为要求,共建成2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和老弱病残特殊群体健康档案全覆盖活动,普通居民建档率达65%以上,实现了居民步行不超过10分钟即可就医,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全区共建大型超市9个、中型超市22家、专业市场24个,投资500万元建成首批100家放心早餐店,居民购物就餐十分便利,宜居指数明显提升。

四是丰富居民生活、营造和谐氛围。我们从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好阵地。三年来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在所有社区修建文化活动中心,配齐配足文体设施设备,免费向居民群众开放。建齐队伍。全区共兴建100多个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成立了40个文艺团体、54支民俗表演队伍,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202人,文艺骨干6000多名。全区现有秧歌队、腰鼓队、健身操队、曲艺队、京剧票友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52家。开展活动。以“章台梅文化艺术节”为主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70余场次;以重大纪念日、节假日、消夏纳凉月活动为载体,促进广场文化、小区文化、楼院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是深化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积极开展“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和“社区矫正规范年”活动,建立“司法e线通”信息平台,畅通居民利益诉求渠道,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49起。加大社区警务治安建设力度,在53个城市社区配备56名社区民警,规范了民警接待、监控值班、巡逻力量整合等工作制度,全区80%的社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切实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管理、联防抓合力,形成了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巡逻队和物业安保为依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全区共创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7个、省级示范社区4个,设立防灾减灾避难场所53个。近两年全区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灾害事故,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完善公益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一是建好公益服务队伍。各社区按照“五务合一”要求,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由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员轮流值班,当好“政策宣传员”“信息咨询员”和“服务代办员”,为居民提供低保、计生、就业、养老、助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楼栋设立“一长三员”,推选楼栋长、卫生保洁员、治安巡逻员和文艺宣传员,负责楼栋安全、保洁、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建成1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62个农村互助式照料中心和区级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吸纳免费加盟商户500余家,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等40多项服务。老年人通过“一键通”手机按键即可与“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时对接,目前已有8700多人次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积极扶持社会养老机构发展,全区机构养老床位达1598张。同时,我们尽力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逐步扩大服务受益面,积极推行特色服务。我区养老工作经验得到省市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三)完善市场服务,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市政服务单位、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及时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实现了社区服务连锁化。采取自主经营、挂靠经营、合作联营等方式,在5个街道分别成立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满足居民群众个性化的生活需求,实现了基本生活不出社区。

创新保障体系 巩固完善增和谐

(一)强化阵地建设,实现有地办事。逐年加大社区建设力度,投入办公用房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等经费580多万元,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和民政专项经费320多万元,共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26个,办公用房平均面积由原来的130平方米扩增到340平方米以上,功能设置严格按照《湖北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指导若干意见》要求,“两厅四室一校一点”全部配套,功能设置、制度规范和标牌标识实现“三统一”。目前全区五个街道都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各社区都建有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和组织体系已经形成,各类服务网点达1000多个,服务项目80多个。社区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全面拓展,社区标识规范工作得到省厅充分肯定。

(二)强化三支队伍,实现有人办事。一是建立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善干事的社区干部队伍。2011年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区有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采取直接选举方式,共选出社区居委会成员345人。2012年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工作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264名社区工作者中,具有5年以上社区工作经历占76%,高中以上学历占97%,比调整前高4个百分点,40岁以下占65%,比调整前高8个百分点。二是打造了一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近两年,通过加强对现有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提升转化,制定出台社工人才奖励政策,我区共有41人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专业社工师职业资格,为推进我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区民政局与长江大学社工系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区社会工作研究服务中心,在社区试点开办“四点半课堂”,为辖区留守、低保、单亲家庭儿童免费提供课业辅导和社工服务,为社工人才进行实务操作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平台。三是发展了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推行志愿服务登记制度试点工作,在街道、社区大力开展志愿者品牌服务,培育了朝阳街办“美丽沙市”“贴心管家”,胜利街办“爱心桥”等志愿者服务队品牌。全区以发展志愿者队伍为载体,大力培育各类社区民间组织。目前,“彭国珍志愿服务队”共吸纳队员2万多人,全区志愿者组成老姨妈(爹)义务巡逻队、家政服务队、治安防范队、文化宣传队、失足青年帮教组等1000多个,志愿者服务人员近3万人。

▲沙市区民政局局长杨洪桥春节慰问社区老年人

(三)强化经费保障,实现有钱办事。逐步建立社区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区政府将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每个新建和改扩建社区分别补助20万元和10万元;组织相关部门结对帮扶,累计为社区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13年,区财政增加投入1060余万元,用于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网格化硬件设备的投入,将社区工作者年平均工资从原来的1.56万元提高到2.36万元;新设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品牌社区创建;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将民政、劳动、计生等部门投入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整合,逐步建立“以钱养事”的资源配置机制。在社区建设经费保障上,我们还鼓励引导街道社区采取“自我筹措一点、争取赞助一点、吸引资助一点”等多种方式,保证了经费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全区居民社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