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镜头
一进门就能看见的叫号机、殷勤的大堂经理、穿着制服的保安人员以及LED屏上显示的汇率牌价和存款利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家标准的银行“卖相”。在南京,一年内至少有200人像普通顾客一样,相信这是一家正规的银行,并主动“送”上了2亿元存款。这家“银行”吸引储户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除了给他们同期利率外,每周还贴息2%。“存600万元返给32万元,当天就给我了。”这样的发财速度,让人不眼红都不大可能。可储户们刚美滋滋地数了几周钱,贴息款就不再打进来了。他们遂与“银行”交涉,没成想不但贴息款没了,连数千万元的本金也拿不出来了。警方一查,这家“银行”的工商营业执照上写的经营范围是农业信息咨询,与金融类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其立案侦查。原来,这是一家有模有样的假银行。
前几天,好几个微信群被同一条信息刷屏:欧盟委员会开放1400个实习岗,每月补贴1000欧元,包机票,后面附着申请链接。不少人还没来得及点开链接仔细查看,就又被另一条消息夺去了眼球——那个欧盟招实习生广告是骗人的,收取高额报名费。有人被骗八万元,有人差点上当。还有人正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手抖”转发传谣,就又被一条新闻教育了——“欧盟官员:招聘实习项目属实”。这条发自新华网布鲁塞尔的消息,似乎有着挺高的可信度。欧盟驻华代表团在其官方微博上也表示,此前公布的实习机会是欧盟委员会实施的真实项目,该项目对全世界的年轻人开放。而我们从网上的流言到淘宝的产品,从乞讨的乞丐到摔倒的老人,一直为弄清真与假的界限而苦苦纠缠。悲伤的是,这种真假难辨的过程,无形中也消磨掉了我们对他者的信任感;而值得庆幸的是,在与假的反复斗争中,我们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