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以爱为前提——刘文艳散文创作特色

2015-11-18 21:49李霞
海燕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公散文对象

□李霞

我们注意到,在刘文艳的散文里,始终有着两股互动的力量,一股力量来自写作对象,其对象不管处境如何,像种子一样落在高处,还是落在卑微的死角,都一律具有非凡的激发人心的感染力;另一股力量来自写作主体,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情感的发动器,她是一个肯于动真情、肯于付出真爱的人,你很少能看到文中的主体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她总是身不由己地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放到与写作对象同等的具体情境中,拥抱它并感受它的喜怒哀乐,根据写作对象时空位置的移动而移动,不断调整和深化写作主体的情感结构,将写作对象的喜怒哀乐转化为净化和提升自我的一种高尚的人格质素。

刘文艳的散文具有如下特色:

富于变幻的切入视角。选择一个出奇制胜的切入角度,对于一篇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刘文艳十分注重作品开篇的谋划,从她近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两种不同的切入视角。一种是情境视角。作者先营造一个诗意浪漫的理想情境,对这个理想的情境反复地表达自己由衷流连向往之意。作者发表在2015年4月6日《人民日报》的散文《山花》的开篇就是由毛泽东诗词的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营造的美丽情境持续地环绕着作者的心思空间而慢慢生发出的情愫,它为后面即将书写的中心事件和人物做了一个诗意的告白。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一位特殊的帮扶对象,她叫耿秀华,曾做过直肠癌、盆腔癌晚期手术,大小便改道,每天都必须带着两个袋子生活,可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处于如此境况的农村妇女,却坚持每天打草绳,为家里拖欠别人的钱财而还债,而且还帮助村里其它躺在病榻上的老人。作者第一次看见她是这样:“一头浓密并卷曲着的黑发”,她满脸释放着亲切的笑容,说话声音清脆悦耳。随着进一步接触,作者了解到,耿秀华头发经过化疗,已经全部脱落,那头黑发原来是假发,她实际的年龄也不是作者一开始判断的那样,以为对方“看上去有五十多岁”,而是六十七岁。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她的整个精神面貌完全不像她所遭遇的那样,她没有一点的沮丧,而是满有希望与乐观。而当作者第一次看望这位帮扶对象的时候,她的家里正在翻建新房。这种积极的不被任何艰难所挫败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作者,她觉得眼前这个达观的农村妇女,像烂漫的“山花”一样向家庭和社会呈送无尽的馨香和美丽。

另一种是结构视角。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结构上的布局效果。作者发表在201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的散文《难舍的礼物》采取辗转腾挪的结构方式,作品虽说讲述的重点是一段凝重深沉的情感故事,但作者开篇却是绕道而行,从抒发人生的感受处执笔,对物的占有与舍弃进行了一番形而上的审视。第一个回合是作者深刻地意识到,随着时光的推移、生活的富足,人渐渐陷入到“为物所累”的窘困境地。第二个回合是作者通过与女儿的交谈,醒悟到必须下决心斩断人与物之间的纠缠。但是,清理的过程,无疑也是再发现的过程。当作者再次面对两双人工手织的拖鞋时,她的心被又一次真实地触动了。作为出自农妇之手的两双拖鞋,从物质角度看,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它们被女儿理所当然地清理出去了,却又被作者恋恋不舍地捡拾回来。什么样的特殊记忆让作者如此恋恋于此物?作者用上述两个回合,就是为了让读者的目光围绕此物,形成一个迫切期待的聚焦点,以凸显这两双拖鞋承载的不可小觑的精神重量。

爱与真情是永远的驱动力。刘文艳的创作总是以爱与真情为底色,没有爱和真情的驱动,作者绝对避免轻易下笔。因为她深知只有自己首先被感动,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当你的情感准备好了,你的路途就走到了一半。刘文艳的情感能量是丰沛而饱满的,它首先来自家族代际之间相互的影响与精神传承。她有一个视尊严为生命的外公。刘文艳发表在《芒种》2015年第一期的散文《外公的尊严》从外公的一生中择取五个精彩片断,展示了尊严在一个普通农村老人身上绽放的高贵。第一个片断表现的是外公作为中国人的尊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他誓死不做外邦人的走狗;第二个片断表现的是外公作为村里领头人的尊严,病中的外婆想吃毛豆,身为生产队长的外公宁可用自家的黄豆代替,也不去到生产队的田里去取现成之物,公私分明的品格是他一生的坚守;第三个片断表现的是外公体贴他人的尊严,他宁可自己步行四十里路,也不愿回头再去麻烦别人;第四个片断是上一个片断的延续,外公顾惜自身的尊严,偷偷从出嫁的女儿家门路过,不愿两手空空进去,看到女儿的身影后放心离去;第五个片断集中了外公一生为人的自白,一个参透世事的老人以精辟的总结勉励后人,要放下虚荣,诚实而高贵地面对人生。她有一位贤良和体贴的母亲。作者获得第八届辽宁文学奖的长篇散文《爱的诉说》通过母女两代人的爱与真情的互动,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慈怜孝爱的美德;发表在2015年6月19日《光明日报》上的散文《任是无人也自香》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长篇散文《爱的诉说》的浓缩版,在这个篇幅不大的作品里,作者精心截取母亲一生中在对待儿媳、对待残疾人、对待左邻右舍等方面的三个主要片断,着力刻画了母亲纯良的心底、美好的质素,利他舍己的品行。心地纯良的外公和母亲,使作者饱尝其恩泽,并自觉地把精神的火炬传承给下一代人。刘文艳发表在2015年3月23日《文艺报》的散文《一纸情深》围绕作者与成人之后的女儿之间的书信交集,以浓墨重彩的笔触,生动描述了一幅母女情深的至真至纯的画面。作者对女儿三十而立的深深祝福,得到了女儿对养育之恩无比珍惜的回应。作品细致而真实地传达出人类亲情之间的微妙感受。

在吸取家人情感能量的同时,作者自觉将这份能量释放出去,温暖那些需要爱、怜悯和体恤的弱者。在《难舍的礼物》中,围绕两双拖鞋,作者展开了对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这两双拖鞋的赠送者是作者的发小。这名同学学习成绩在班里不仅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艺,两个人的背景也很相似,都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后两个人都回到了乡下,但是不久,命运开始在两个具有同样起点的少女身上显现出不同的迹象,作者调到了公社,接着进入了县委机关,而那名女同学继续在乡下务农。作者对这名同学一直怀有一种怜惜之情,始终想把这种爱倾注在这位才能没有得到施展的女同学身上,希望她的命运能够翻转,并最终在这位女同学的女儿身上实现了这一愿望,帮助这个出色女孩走上与她的才华相匹配的岗位。世人的友谊交往大多以门当户对为前提,当两个人的身份相差悬殊,很少有人能将这友谊进行到底。但在这里,相差悬殊的身份并没有阻隔作者与发小的友谊,反而我们看到作者对同学以及同学女儿的怜惜与帮助几乎是把那个留在农村的女同学看成没有走到今天的另一个自己。作品的结尾让读者看到一个文化人士的胸怀与格局:“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至此,我们领会到,作者难舍的不仅是这两双浸着浓厚情感的拖鞋,更有着作者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力的责任感和发自心灵的良善的力量与美。

写给大众的明白晓畅的“情书”。像一面镜子反射光辉一样,流畅质朴的文字倒映出刘文艳散文阳光温暖的叙事。在刘文艳的散文中,有两篇记述作者下乡扶贫的作品。作者充分调动记者时期磨练出来的写实功力,通过环境的刻画以及帮扶对象的言谈举止、外貌特征,把人物的积极的精神状态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山花》一文中,作者注意到帮扶对象耿秀华家中“墙角处已经变形裂缝儿,看得出主人是一个干净利落人”,因为这些墙缝被主人“用报纸和画报糊过几层了”。作品中无论是帮扶对象的语言,还是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对话,都充满了朴实、亲切、自然的味道。刘文艳发表在2014年6期《海燕》的《珍贵的回报》以一访、二访、三访主题对象的报告体的形式,展示了当下农村一户贫困家庭在个体和组织共同的帮扶下重获希望的过程。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环境的描述,客观地呈现生活的现场,让读者在纪录片那样真实的画面中体验生活的涟漪徐徐地扩展。由于作者以感恩回馈之心,投入了真情实感,所以使这则山村扶贫纪实不但不枯燥,反而充溢了温恤、怜悯与爱。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帮扶对象无一例外都是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劳动者。正是这些隐藏在他们身上的这些中华民族健康的精神因子,才能够唤起作者感同身受的情感振作。

虚实相生的意境格调。散文是自由抒发作家主体情思的最佳载体,“形散神聚”道出了散文核心的审美特质。“形散”要散得开,否则主体情思就释放不出来,但行文过于发散,整个作品又会失之于轻浮。刘文艳发表在2015年6月19日《文艺报》上的散文《《绿柳情思》是一篇将描写主体的虚幻之美与生动的写实描述融会贯通之作,它以行云流水的笔触成功地把抒情的浪漫情思焊接在作者对辽西柳树形象韵味十足的绵密的追忆的根部。作品的每个段落,都像另起一行的诗歌段落,每个段落发掘一层新的意蕴。柳是报春来的使者;柳是儿时的乐园;柳在夏秋季节具有不同的韵致;柳是诚信的记忆,爱情的见证,更是与乡土情怀、文学梦想紧密相连的深切体验。作者成功地解决了在写实的段落中容易造成的过于泥实的矛盾,如她回忆儿时祖居门前的大树,“树干上分开了三个杈,那三个树杈的衔接处,犹如一个宝座”,柳枝的衔接处犹如宝座这一比喻,不是来自一时的功夫,它源于绵密深切的家乡记忆触动了作者陈年老酒般审美的情思,珍稀的回忆自然地带出了如同“宝座”般高高在上的华美形象,它是久违记忆的情感升华,是浪漫情愫的岁月皈依。作者不满足于把辽西柳树放在记忆的远景深处,她更把柳树的耐力和坚忍性格带进自我的生活,她把“柳”字嵌入到女儿的名字里,把文学之梦的开端与杨柳相连,这已经不是某种意外的偶合,而是一种生命的自觉选择,她已经立定心志地把一种精神传承到自己的血脉中。

责任编辑 曲圣文

猜你喜欢
外公散文对象
神秘来电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我的外公
外公是个象棋迷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