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燕
故乡的田野(外一题)
黄梦燕
柴桥紫石是我的故乡,离开那里已有几十年了。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回忆过去,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里美丽的田野。每到春天,田野上全是紫红色的草子花(紫云英),那红白相间的小花像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摇曳着身姿,眨巴着眼睛,令人眼花缭乱。成块成块的菜籽花亮得人睁不开眼睛,多看一会觉得连眼珠子也会变成黄色。嘤嘤嗡嗡的蜜蜂在草子花和油菜花间忙乱采蜜,各种彩蝶也趁此在这万花丛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唧唧啾啾地欢叫着,叫得春色愈浓,蓝天更蓝,杨柳益青,叫得我们小孩心里呱呱灵动。我们在草子地里撒野打滚,在菜花弄里玩捉迷藏,在春雨过后的水沟里捕捉鱼虾,童年的快乐像心里倒了蜜一般的甜。
春耕开始了,男女劳力全出动,男人们手拿着横刀,在各自的田里左右开弓,把草子拦腰横倒,然后从低矮陈旧的牛舍中牵出黄牛,装上牛轭,手扶着木犁,进行土地翻耕。田野上到处可以看到牛儿拖着沉重的犁耙在泥土上艰难跋涉的景象,到处可以听到“哗啦”——“遛啦”——农民们吆喝牛儿干活的声音。河边的苦楝树下,还能见到用竹爿蒙着双眼的黄牛沿着一只又圆又大的木车盘作圆周运动,随着牛车盘带动水车,把河里的水汩汩地翻到田里来。放进了水,耙好了田,插上了秧,不多久秧苗长成一片绿海,春风一吹,绿海激起了波浪,一圈圈,一波波,直涌向天边。然后是金色的稻浪此起彼伏,在阳光照耀下,满眼呈现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这就是我记忆中故乡的田野。
离家多年后偶去了几次家乡,感到那里的田野发生了质的变化,春天再也见不到铺天盖地的紫云英,再也见不到金子般的油菜花,再也见不到农民们忙碌的春耕图,农耕经济的踪迹已消失殆尽。我在感到失落的同时,却又欣喜地见到另一番景象。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和别墅如雨后春笋般地林立在各个村落里。广袤的田野上全种上了一片绿翠翠的花木,到处开着红艳艳的花朵。被称为“花中西施”的杜鹃,繁花满枝,灼然如火,单瓣的、重瓣的,淡红的、绯红的、玫红的、大红的,应有尽有,叫人美不胜看。被新华社称之为“杜鹃花之乡”的柴桥,一半以上的花木都出自紫石的田野。杜鹃原来是家乡花卉的“主力军”,可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杜鹃的主帅地位逐渐被一种红叶石楠的树木所替代。据说红叶石楠是从西欧和日本引进过来的,又名火焰红、千年红。其叶片革质长椭圆形,常绿小乔木,是最美的观叶花木。一眼望去,一大片枣红色的嫩叶似红云般地在大地上飘飞,又如火焰般地在田野中燃烧。我看着看着感到自己的心中也燃起了一把火,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涌动,感到故乡的田野似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不知不觉间我吟起了一首打油诗:“一树上下两分家,下为绿叶上成花。是谁为它巧安排,红红火火飞满霞。”备受赞美的红叶石楠,据在地间莳弄花木的农民说,它生长快,适应性强,耐低温,耐干旱,耐盐碱,耐土地贫瘠,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可种植。它在城乡绿化中作用可大啦,一年四季有8-9个月呈红色,做绿篱其状如火龙卧波,制幕墙其色似玛瑙生辉,故被称为“红叶绿篱之王”。因而销路很好,价格也不菲,是家乡人民的一种发财树。
田野里“红色同盟军”还有一种名叫红花继木,这种小乔木是紫石农民从江西和湖南引进过来的。如今作为“外来户口”落脚在我的家乡,生儿育女,繁衍种族,广布大地,在路边、田间、屋旁,随处都可见到她的美丽倩影。褐红色的嫩枝,革质互生卵叶,这种耐旱耐寒,不择土壤的树木,萌芽力和发枝力都很强。其中一种“透骨红”的品种,花期长,花色艳,分枝密,易造型,枝繁叶茂,树态多姿,能蟠扎造型,是作树桩盆景的上好材料。
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有一种叫“雁来红”的新品种,有个农民告诉我,他在去年已引进试种。该花木株高一米,茎部直立,很少分枝,叶片呈卵状披针形,是同属鸡冠花的苋科植物,顾名思义,每当北雁南飞之际,它顶部的叶色突然变得鲜红起来,好像插上了一朵大红花,故取名为“雁来红”。这种植物原生长在美洲热带地区,早在唐代传入中国,民间种植很多。清代诗人吴嘉纪曾有诗云:“悄然独立听啼鸿,枝影斜欹庭户中,尔倚寒风吾倚酒,老来颜色一般红。”这诗不但道出了诗人作诗时的心境,而且还阐明了“雁来红”的特征。
此外,红叶女贞、紫叶矮樱、日本红枫和小檗红叶,都把不同的红颜献给了家乡人民,使家乡的田野常年姹紫嫣红。
如今的农民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在地间辛劳耕作,他们轻轻松松地从参加花木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社培训中得到新品种花卉种植的知识,年轻一代的农民又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发布花木销售的信息,大量的客户从网上看到价廉物美的花卉都涌入紫石乡间。我看着这彩霞般的田野,似乎看到了家乡农民经济观念的更新,文化视野的拓展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奔小康,建设美丽乡村已形成一种美丽的经济,实现中国梦的欲望如赤色田野一般火红浓烈。
瑞岩古寺始建于1170年前的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当时有个胆识过人的普化禅师,在太白山东南青峰山山麓莲池边结茅修炼。青峰山漫山遍坡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幽谷深邃,雾岚氤氲,龙吟虎咆,猿啸狼嚎,在这样环境中进行静心修炼,非常人所能做到。此事让武将出身的明州刺史黄晟知道了,深被这位禅师的立志所感动,也顾不得当时皇上抑佛扬道的旨意,大胆地为普化禅师建立了五间精舍,让他安身立命,念佛诵经,这精舍就是瑞岩寺的前身。
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精舍改为开善禅院。这个开善院王安石也曾到过,他在《鄞县经游记》中记载:“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这是他刚到任当县令巡视鄞东南十四乡时,在那里宿了一宵。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开善禅寺有位名叫长翁如净的住持,梦见手拿拂尘的南海观音对他说:“念你院众僧对佛祖虔诚,今赐你们仙草一棵,供众僧分享。”说罢,随手将一枝仙草抛向禅寺东南方山上。翌日清晨,长翁如净带着几个僧人按梦中观音抛草方向进行寻找。此时旭日初升,金光灿烂,在一处祥云缭绕的山坡处,若隐若现地浮出一块状像灵芝的巨岩。走近一看,发现下面有一棵褐红色的灵芝草,长得正如梦中见到的那棵仙草。长翁如净如获至宝地把它带回寺中,作为圣品供在佛前。每天顶礼膜拜。以后又不断在青峰山上发现灵芝草,作为社会奇闻,被守臣康孝基知道后即上奏朝廷,说境内观音呈祥,慨赠灵芝仙草,实我大宋之幸。宋真宗见奏,龙心大悦,敕书褒美曰:“和气所蒸灵苗载育时惟珍物着厥祥经省览贡陈良增嘉悦想宜知悉”,遂诏立勒碑。并以仙草命名,把原青峰山命名为灵芝山,把那块巨岩命名为“瑞岩”,又称“灵芝岩”。至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年)就把“开善禅寺”改为“瑞岩开善禅寺”,后人简称为“瑞岩寺”。
从南宋开始,瑞岩寺已与天童寺、阿育王寺齐名,据《鄞县志》记载当时天童有禅房999间,而瑞岩寺只比天童寺少了一间,成为“浙东三大名刹”之一。到明清时期,瑞岩寺却两度遭到兵火。虽烧毁不少房子,也缩小了寺的规模,但瘦死的骆驼比牛壮,瑞岩寺仍广拥田地,有良田1960亩,山地8278亩。这很让地方官宦和土豪乡绅垂涎三尺,他们以各种名目,想方设法进行巧取豪夺。时任瑞岩寺住持苇江忧心忡忡,担心寺产会败在他自己手上,可又苦于找不到一个良策。在此节骨眼上,又发生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阴历二月十九观音诞生这一天,镇海县内江南高塘乡田三洋自然村里,有一当朝翰林院侍读(正六品官)王荣商母亲——胡老夫人一行到瑞岩寺拜佛,将近中午时分,老夫人命下人携款去伙房备膳。厨师不知来人为京官家丁,结果以“富庶寺院不设斋”为由拒绝供餐,这着实让老夫人十分生气,王府上下一干人只好饿着肚子怏然而返。住持苇江知道后大为吃惊,深悔自己没有改掉这一不通人情的陈规陋习,结果酿成大患。万一王荣商挟私报复,将此事添油加醋上奏朝廷,则寺院遭殃矣!情急中,苇江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倒是旁边有个和尚提醒他:“师父,去年,你不是想进京超度,今日何不早点动身!”一句话把苇江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件事。
当时正值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园之后,无数中华儿女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抢劫杀戮,纷纷起来英勇杀敌,洒血疆场,前赴后继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难发生之后,苇江和尚十分悲痛,曾以“惨闻庚子之乱,悲夫阵亡忠魂,不忍滞魄沦坠”为由,想赴京去为死难将士和同胞超度亡魂,怎奈耗资巨大,一时下不了决心,现在此事一出,非得上京消祸不可了。与其寺产被朝廷充公或被官僚剥夺,不如自己处理为上策。于是变卖掉一部分田地,作为川资,邀请天童寺寄禅等诸山长老,率众僧弟子百余人,舟马劳顿,风雨兼程,赴京做了七日七夜普利水陆道场,为亡灵超度众生。此事一时轰动京城,也感动慈禧太后,老佛爷亲笔御书“施慈北济”匾额一块,光绪皇帝也钦赐一部《龙藏经》,据传此经还是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的手抄本之一。苇江奉旨回山后,当即把“施慈北济”匾额悬在寺内。为放《龙藏经》,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特地兴建了五间重檐硬山式藏经楼。阁内置大木橱10只,橱门上书“钦赐龙藏”四个字,毎口橱中放81只小箱,每箱放经书10本。还请恭亲王奕欣(即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亲笔写了“藏经阁”匾额一块。请翰林院编修甘肃学政陆延献撰文,书为“藏经阁碑记”,详细记述了苇江和尚偕同天童寺寄禅等长老,率众僧赴京为“庚子之乱”牺牲忠魂超度,并获赠慈禧御书及钦赐《龙藏经》一部等事宜。碑高1.85米、宽0.68米、厚0.12米,17行楷书,由晚清著名画家芋禅草庐赖愚和尚白云书丹,刻石树碑以记之,至今仍保留着。另有一块光绪皇帝的“圣旨碑”,那是针对部分官吏以筹办捐款为名,实则对地方乡民施以苛捐杂税,连大小寺庙的地产也不能幸免其难。一些信佛的官员都认为取之太过,不成体统,便上奏皇帝,得到了光绪帝的恩准。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旨,禁止官绅寺僧侵夺或变卖寺产。当时一个兵部侍郎、浙江巡抚、两浙盐务司聂某在三月八日恭录圣旨,于四月二十八日颁发晓谕给各寺院,并把圣旨实帖赐给瑞岩禅寺。苇江据此把它刻石树碑。碑高1.42米、宽0.70米,上端为“圣旨”两字,下面为10行楷书,为浙江巡抚聂某撰文告示。
真是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瑞岩寺从此名声大振,王孙贵族,刮目相看。四方来客,川流不断。宁波状元章彩南,文学家、书画家姚燮,经学家黄式三、黄以周,著名书画家、西泠印社首仼社长吴昌硕,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中国近代化学创始人之一虞和钦等名家学士都成了那里的座上客,使瑞岩寺进入鼎盛时期。现在瑞岩古寺唯一留下来的古建筑就是这栋“藏经阁”了。那部《龙藏经》在古寺作了林场之后转到天童寺收藏。2004年瑞岩新寺在锁云岭又重新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