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在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2015-11-18 16:21
雨花 2015年13期
关键词:题材作家创作

■ 张 炯

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在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 张 炯

首先,请允许我对长篇小说论坛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会议邀请我,使我有机会向大家学习,表示衷心的感谢!

长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篇幅大,能够描写众多的人物性格、思想和行为以及广阔的历史空间,又能自由运用各种人称和叙述视角,还能把诗歌、散文、戏剧、书信等各种文体都引入自己的文本,因而它成为一种无所不能的文学体裁,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学水平的标志性文体。所以,长篇小说创作的日益繁荣,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趋势。我国长篇小说兴起于明清,而“五四”后到解放前的三十年,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约2000部,建国初十七年创作长篇小说320部,文化大革命中创作长篇小说140部。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五年,长篇小说创作已超过20000部。最近数年,每年达3000—4000部。如今,长篇小说的创作不仅数量大,质量也不断提高,题材和主题空前广泛,形式与风格也空前多样。因而,举办长篇小说论坛,总结长篇小说创作的成绩,探讨它存在的问题,寻求进一步提高长篇小说创作的质量之路,实在十分必要。

应当说,近三十多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继建国初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十七年长篇创作产生了孙犁的《风云初记》、赵树理的《三里湾》、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十多部“红色经典”。那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而新时期以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数十部长篇,包括《李自成》《少年天子》《白门柳》《金瓯缺》《张居正》等历史小说,《黄河东流去》《冬天里的春天》《白鹿原》《你在高原》等反思历史的小说,《艰难的翅膀》《英雄时代》等反映现实改革的小说,《历史的天空》《第二个太阳》等军旅小说,《芙蓉镇》《骚动之秋》《秦腔》、《蛙》等农村题材小说,《无字》《长恨歌》等带有女性主义意味的小说,还有其他题材的如《解密》等小说,多已成为人们公认的优秀之作。实际上,与之水平不相上下的长篇小说新作不下百多部。如《羊的门》《我是太阳》《玫瑰门》《雍正皇帝》《英雄无语》等尽管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我以为也都是写得相当好的。

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突破性成就,我以为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题材、主题异常广泛。重大题材和非重大题材都进入长篇小说创作。上面列举的作品中,有许多像《李自成》那样概括巨大历史事件、时空开阔的重大题材的作品,也有像王安忆的《长恨歌》、苏童的《米》、余华的《活着》那样写小人物、小题材的作品,还有张平、陆天明的反腐倡廉小说,林白、陈染的女性主义小说,网络文学中的新武侠小说、穿越小说、悬疑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等。许多小说可以说写了前人所未写,开创了长篇小说创作题材和主题空前广阔的新时代。

二是形式、风格十分多样。章回体小说的时代虽已过去,但章回小说仍然存在。书信体和日记体的小说也仍然存在。各种人称的小说都有。贾平凹的作品中既有《废都》那种风格的作品,也有《秦腔》那样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莫言的长篇小说风格和形式也相当多种多样,不仅《红高粱》与《丰乳肥臀》不同,《檀香刑》与《蛙》也大不一样。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富阳刚之美,刘斯奋的历史小说富阴柔之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都在长篇小说创作中有自己的表现。

三是语言水平有显著提高。建国初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在克服欧化文风,实践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追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新时期长篇小说既注意创造个人的语言风格,也重视语言的民族风格的创造。许多作家的语言都极有特色:像王蒙喜用铺床叠屋的形容词,像陈染追求语言的陌生化,像贾平凹的商洛秦风,王安忆的沪上细腻而深邃的文风,等等,都显示作家一方面力求语言的独创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地方风格,在表情和达意等方面都见出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纯熟。

四是人性深度的生动刻画。新时期长篇小说描写人物的众多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仅《李自成》这部小说就写了几百个人物。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三教九流、贩夫走卒,有许多人物都写得极有人性深度,像崇祯皇帝的宵衣旰食而又忌刻多疑与冷酷,像洪承畴的公忠体国和终因好色而叛变,都写得相当深刻。《无字》写三代女人遇见的男人都极不堪,而又个性各异,可谓入木三分;《玫瑰门》笔下的司徒绮文,其内心世界的剖析之丝丝入扣,觫人心肺。

五是宏观叙事的大胆追求。现实题材和近现代历史题材方面,像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580万字,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380万字,张炜的《你在高原》450万字。历史长篇中姚雪垠的《李自成》430万字,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包括《康熙大帝》四部、《雍正皇帝》三部、《乾隆皇帝》六部、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十一卷600万字。这些超长篇的著作刻画人物之多,所写时空之广阔都超过以往的长篇,无不体现了小说家对宏观叙事的追求。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大省,也是文学创作的大省,长篇小说的创作可谓硕果累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涌现了大批长篇小说作家,像范小青、叶兆言、储福金,还有艾煊、陆文夫、周梅森、赵本夫、苏童、黄蓓佳、毕飞宇等,都是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小说家。他们的系列作品在反映现代的社会矛盾,刻画富于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造地域文化风采与特色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受到读者的敬重。而像叶炜这样的年青小说家正茁壮成长,前途也未可限量。

所以,对于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成绩,我们决不应低估,决不应自我菲薄。应该说,我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水平已为世界所承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证明了我国文学的世界水平。实际上,在他之前,高行健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虽然获奖前已加入法国国籍,但他其实是中国培养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灵山》就是用中文写的。1986年我国文化部在上海举办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院士就说过,如果鲁迅先生和老舍先生还健在,他们肯定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惜他们都过世了。而诺贝尔奖的规定,只颁发给在世的作家。我敢斗胆地说,今天跟莫言的水平不相上下的中国作家,决不止一位两位。当然,在充分肯定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时,也不能不看到我们存在的不足,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绝对数量尽管如此之大,人们却感觉优秀的长篇小说还不能说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种说法是,因为创作数量大,许多好小说没有被发现。因为评论家的队伍小,看不过来,有些优秀小说没有在评论上反映出来,从而也不被读者所注意。我想,这完全可能。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评论落后于创作。而且,当今读者的选择很多,图像时代来了,电影、电视、广告、橱窗,到处都是图像,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被挤压了,加上工作压力大,能挤出时间读长篇小说的读者少了。这样,优秀的作品出版了,却未被发现,是完全可能的。不过,好作品终归是不会永远被埋没的。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机制,层层推选,也层层筛选,应该说有利于将优秀作品推举出来。我以为,当前许多长篇小说所以不被看好,不能说与自身的弱点没有关系。我曾经在《南方文坛》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宁愿少些,但要好些》,就是针对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来说的。因为我觉得有许多作品如果作者在已有基础上再加一番工夫,肯定就会更上一层楼,匆匆出版,未免可惜了。记得德国汉学家顾彬也说过差不多意思的话。他批评我国有些作家写得太快,过于追究金钱,甚至批评我国当代文学作品有些就是“垃圾”。因为他认为德国作家写个长篇都要花数年的时间,而现在有些中国作家只用两三个月时间。我以为许多长篇小说所以不被看好,大体有以下原因:或是题材太小,没有多大意义,写个短篇或中篇即可,却硬要拉出长篇;或是人物粗浅,没有典型性;故事情节还吸引人,读者读完,却没有一个人物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语言不讲究、粗糙。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最好的语言是简洁。生动而又简洁,这是文学语言的上乘要求。现在有些作品却语言拖沓、啰嗦,又不注意生动,让读者读来厌烦;或是没有思想,缺乏人生哲理的高度,故事虽热闹,读后读者却感到无所获,无所启迪。

现在虽然是市场经济,追求金钱不能说错。但文学具有二重性,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是商品,但它又是艺术品。商品是有价的,艺术却是无价的。作家不能止于追求有价,而要追求无价。这方面,我们需要向前代的名家学习。一部《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穷到瓦灶绳床,举家食粥的地步。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前后删改的稿子可以拉一架板车。梁斌同志写《红旗谱》前后经历十余年。徐兴业写《金瓯缺》前后经历四十年。我想,传世之作没有不经过艰辛劳动的。而艺术更需要琢磨又琢磨,所以它才能成为无价之宝。曹雪芹虽然没有拿到稿费,他的作品只靠传抄,而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却年年印,成为长销书。我想,这应该给我们的长篇小说作家以启示。当然,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有的作者就是追求快,乃至后半部还没有写好,前半部就给出版社拿去印刷了,他就是追求早拿稿费,好养家活糊口,你也不能说他错。而且写作时间短,也并非就绝对不能出好作品。有的天才作家就是两三月个出一部长篇,巴尔扎克就是,因为他要赶着还债。他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写了许多历史小说以维持生活,因胡编乱造,都不敢署名二十九岁之后到五十一岁去世,他才写了《人间喜剧90多部长篇,正式用巴尔扎克的名字,而且传世。所以,也不能说快就绝对不行。但巴尔扎克后来作品的原稿都是改得很厉害的,他每天晚上八时写到凌晨才去睡觉。上午醒来后就在清样上修改稿子,有的改得面目全非。他真正呕心沥血,靠喝咖啡维持最后是咖啡中毒,年过五十就死了。可见,他虽然写得快,多数也还不是粗制滥造。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它不但反映时代人物关系和历史风云的变化,也反映时代的精神、时代的风尚和审美情趣的推移。所以,文学的问题从来不仅仅是文学自身的问题。我国长篇小说创作从建国初到新时期和新世纪的风貌变迁,也不仅仅是长篇小说作家个人的问题,虽然又与个人的选择密切相关。明清以降,以迄民国初年,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不下千部,而名世的经典之作,也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寥寥数部。这些作品所以经世不衰,为历代读者所百读不厌,无不与其艺术卓具特色,而内涵又十分厚重,人物刻画精到并血肉丰满,多有典型意义相关。它们都是生长于特定历史文化土壤的产物,也是艺术家呕心沥血的产物。世界文学史上的长篇经典亦如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应该是足以启发我们思考的。

总之,我衷心希望我国的长篇小说能够持续繁荣,写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可以传世的作品。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猜你喜欢
题材作家创作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