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平
(贵阳市第二中学,贵阳 550000)
自主探究、落实培养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中的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李安平
(贵阳市第二中学,贵阳 550000)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两个实验中,体会科学家从实验材料的选择、研究思路的确定、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研究过程所起的作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从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中,领悟到科学的不断发展是要通过人们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取得。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成教学目标
首先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对遗传物质是什么进行思考。
其次是实验的探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涵,让学生分组对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每个实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果及结论,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第三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教材中对于实验过程的文字描述或平面图形用动态直观的动画课件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
第四是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根据教学过程,主板书只写出主要知识内容,最后形成知识框架,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这节内容的知识概念图。
(一)设疑导入
图片展示:由果蝇到摩尔根,并引导学生朗读章首小诗,引入基因是什么物质?
这一环节是用果蝇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引导探索
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分析格里菲思实验:①对比第一、二组实验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②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③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分析艾弗里实验:①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②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③第一、二组对照实验后,为什么还要进行第三组对照?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①格里菲思实验: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②艾弗里实验:说明只有DNA才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②为什么用35S、32P标记物质?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③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④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⑤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⑥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图片展示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尝试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学习工作表相关内容。然后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在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以及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拓展思维。
(三)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分析、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包括实验探究中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上、完成学习工作表等方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因探究活动较多,时间安排略显紧张,有点前松后紧,导致拖堂,最后的拓展升华没有很好完成。二是为了节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较少,对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也进行了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因为实验探究对于学生有难度,有一部分学生的反应不够积极,回答问题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重视了点而忽略了面。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和改进,以期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