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湖北军工新“引擎

2015-11-18 13:48羽渊
军工文化 2015年8期
关键词:军民军工湖北省

羽渊

湖北为促军民融合发展,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专项领导小组”,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作为专项小组的牵头单位,制定了工作规则,组建专家咨询组,并开展了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军队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保障等5个方面的专项调研。

军民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不仅是因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政策,在国家军品任务不足时期,为军工企业保留了队伍、保存了能力;更是因为在新的经济战争形态下,军民融合产业是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实力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2014年,马凯副总理在湖北调研时说:“推进军民融合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融合,既是强军的迫切需要,也是富国的迫切需要;既是立足当前稳定、调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谋划长远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迫切需要”。

这既是对湖北军民融合政策的肯定,亦是一种新的期许。军民融合,正在成为驱动湖北军工产业、乃至整个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优势与问题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

湖北“六大行业”齐全,承担了繁重的国家战略和常规武器研制生产任务,其中多项是被誉为“杀手锏”的国防重点武器装备,在技术领域有十几个国内“唯一”,“军转民”的技术优势明显;同时科教大省也为“民参军”储备了技术和人才优势。但是,由于客观历史原因,同国内其他省份一样,湖北同样面临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比如,军民两套工业体系依然存在;国企独大,民营经济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机制上,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机制还不健全,军民结合的竞争机制以及军民结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投融机制都不够健全。而观念和思想的障碍则会导致对上述问题的无视甚至无所作为。

但是,并不能因为“硬骨头”难啃,就放弃对军民融合的探索。湖北省国防科工办既有长远规划,还有微观政策服务,建立了“目标任务明确、相关部门协同、上下机构联动、政府企业同行”的工作格局,力争到2020年,全省军民品比例达到2:8,形成1~2个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军民融合的龙头产业和企业同时,积极推荐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编制了“民参军”政策汇编和优势民企推荐名录,努力从供需两个方面,从军方采购部门、军工设计单位、军品生产企业三个层次,为优势民口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打通信息渠道。继续推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保密资格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工作,2014年新增保密认证单位14家。

当下,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需要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军民融合释放更多的经济活力,经济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转换需要发掘军民融合的更大潜力。这对湖北乃至全国军民融合工作,都既是挑战也是 压力。

新引擎,新能量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带领全行业率先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的新路径,以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的产业支柱逐步形成。

一是搭建了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平台。根据湖北省军工企业的区域分布和产业聚集情况,开展了“湖北省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创建工作。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孝感军民结合产业园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建设完成了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一批军转民的技术和产品具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地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中航工业在荆门市、武汉市规划建设的“爱飞客”航空综合体项目已经签约,预计投资过百亿。2014年,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工信部审核批准,正式挂牌。这是工信部批复的第五家同类基地,是内陆地区唯一的船舶与海洋共创装备产业国家级示范基地,是全国第一个范围涵盖副省级城市并跨其他城市的示范基地,也是自主创新能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的示范基地,为发挥湖北省军船研发设计建造优势,促进海工装备集群发展,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搭建了新平台。抓好“武汉东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申报工作,利用湖北航天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推进航天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产业链,带动民用航天、卫星应用和激光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了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湖北省按照科学发展,军品为本、民品兴业的发展思路,瞄准制造业、光电、信息、医药、化工、建材、环保七大领域,加强与地方经济融合。选择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产业等优势领域,通过大力谋划和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了产业新引擎。2014年国家(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落户武汉光谷未来城,国家能源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在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挂牌,海上浮式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项目和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三是取得了一批协同创新重要成果。充分发挥湖北军工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实力强,湖北高校、院所数量多,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快等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军工与民口、跨行业、跨地区以及政府部门间多层次、多领域的面向军品研制和军民结合产业的科技协同创新。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军工企事业单位与湖北高校产学研联合研制攻关。成立了以武汉大学为牵头单位、空军预警学院、568厂和荆州南湖机械总厂等军工单位参加的“雷达技术军民融合武汉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军用和民用雷达技术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依托武汉大学成立了“高分中心湖北分中心”,推进国家“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国土、规划等民用领域的应用。在军工单位与民口配套单位协同创新方面,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制、协同配套等多种方式深化合作。三江航天集团公司采取市场化方式吸纳成熟的民营公司和海外研发团队,加入组建了湖北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重大军事应用研发创新和民用领域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推进先进激光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在跨行业、跨地区协同创新方面,组建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有省内外的25名院士和52名行业专家加入,为湖北省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决策咨询和技术难题攻关。该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湖北省相关船舶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并争取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和海工专项6个,获得国家专项支持资金1.34亿元。在政府部门协同创新方面,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加强了与湖北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协同,使军工单位的一批海工装备、高附加值船舶方面的重大创新研制项目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和省市专项资金支持。

据此,湖北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巩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推进民用航空产业,挖掘光电子信息产业,谋划商用航天产业。以高德红外公司为试点、探索地方政府对民参军企业的综合管理模式;以北斗光谷公司为试点,探索军民两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运行模式;以雷达技术军民融合武汉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为试点,建立军工领域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以军民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搭建相互交流平台为抓手,建立军民用科技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宏观上及时跟进国家大的战略部署和决策,中观上主动作为促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协调互动,微观上大胆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期望通过军民融合,撬动湖北军工大发展,促进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真正成为湖北军工、乃正整个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军民军工湖北省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