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木
80年前,8.6万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盛名,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地位。
长征精神成为于都儿女新时期汲取前行动力的源泉。今天的于都,正以长征精神奔跑在改革振兴路上,努力谋划发展新篇章。
红色于都:长征品牌响彻全国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而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并于2004年新建搬迁至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侧。纪念馆陈列采用文字、图表、照片、沙盘、油画、实物、模型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现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集结于都,开始长征的历史。
近年来,于都县把“长征”品牌作为优势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先后建设了长征大桥、长征公园、红军大桥、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长征出发地陈列馆、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人物园等建筑设施,并将毛泽东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47处重要的革命遗址修葺一新。
于都在贡江镇新地村、水南村规划土地610亩,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区”。2012年,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馆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第二批国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
于都河畔:奏响“发展升级”新乐章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等8.6万人,分别从八大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日,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地方,于都河畔,一座新城从荒岭滩涂梦幻般升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展示着现代气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潮流涌动。十里渡江大道,十里绿草鲜花。
在当年红军渡河的东门渡口南岸,11.2平方公里的贡江新区建设正在火热推进,使之成为于都县中央商务、总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红色文化体验、绿色生态居住区,向大城市迈进。
长征渡口:建起“小康提速”大桥
1934年10月,红军集结于都准备长征。当时于都河600多米宽,水流湍急,大部队要过河只有用船或架设浮桥。为保证红军顺利渡河,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在8个主要渡口上架起了5座浮桥。
当年的渡口和浮桥已不在,替代的是渡江大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等一座座大桥。大桥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长征第一渡”的光阴故事,见证着于都河畔振兴发展的浪潮。
“长征精神”在这里生根开花,每一项改革之举都能看到“长征精神”在闪光。正在建设中的工业新区—上欧工业小区,机器轰鸣,起重机、运输车、挖掘机、推土机来来往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两年来,于都2万余户农户告别了危旧土坯房,25万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近20万户农户完成低电压改造……如今,长征的号角依然激荡在耳,8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动力,不断激励这里的人们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