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编排

2015-11-17 01:56黄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材内容

黄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28-01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古语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话的核心就是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做成事情的重要性。同样,把“天时、地利、人和”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也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历谈点看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讲“天时”

这里的“天时”与季节性对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消化”所学、走进社会、接触自然的载体,其在编排时跟随季节更替的节拍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成功感。比如,当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间被安排在春季时,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更应该体现春季的季节性特征,这样,实现活动与季节的完美对接,让“天时”成为了教材魅力展现的有力助推器。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按照教材编写的时间,这课程就应该在大约6月份的时候开展,可那时候天气太热,如果学生在早上8点30到校,在校时间多为高温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的同学不会很多,因此季节的原因会大大影响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效果。因此我建议把统计这一单元的内容适当提前,那么《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综合实践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讲“地利”

这里的“地利”与地域性特征对接。地理位置不同,其地理环境自然有异。地理环境以其独有的不可复制的排他性、唯一性彰显其特点。同为重庆市的管辖区域,渝西与渝东南在地理环境上就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如果教材编写者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能将“地利”考虑进去,那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展现得更加突出,也更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三峡库区生态调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所在的学校距离三峡库区有好几百公里,学生除了通过网络等当今传媒手段搜集到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外,实地感受当地的生态环境便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同理,老师面对此内容安排也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教材在老师手里就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或者是丢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智慧的老师会结合地方实际重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分享,更多老师可能会选择让此环节“烟消云散”,或者一笔带过。从这点上讲,教材编写的受众面和受益面双双打了折扣。基于此,笔者建议,教材编写除了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作为实践活动的载体外,可在内容上增加其他可供选择的地方性特点,以体现内容编写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讲“人和”

这里的“人和”与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接。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用,必须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愿意参与、愉快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激情投入,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很难把功用传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教材内容将会越来越被学生漠视,其存在将形同虚设。不可否认的是,要达到活动的“人和”目标,教师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同样非常关键。同样的教学内容,摆在不同教师面前,很有可能产生差距悬殊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讲,光有学生的激情和主动还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达到极致,教师在整个活动进程中的思想和作为也是活动效果的直接影响者。当教师的精心程序设计、科学方法策略与学生的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对接得天衣无缝时,活动的设计初衷才能完美呈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编写进了教材,但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一方面追求教材编写更加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使用教材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教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活”一定强过“死”!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