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5-11-17 15:58
作品 2015年11期
关键词:花旦扬琴知音

视点

本期两部中篇都与音乐相关,精彩却各有不同。

苏州作家葛芳的中篇《听尺八去》,用古典精致的中文,写当下中产的生活,如同苏绣一样细密行针,耐心而节制。虽然主人公内心已然是翻云覆雨,行文却不急不徐,人物内心的冲突翻腾与文字的含蓄节制形成了极大的张力。如尺八空灵,余韵悠长而苍凉。读罢让人想到张爱玲的名句——生命是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广东作家王哲珠的中篇《琴声落地》却是另一种景象,作者文字跳荡轻盈却饱满热烈,构思谈不上出新出奇,不过是自毕飞宇的《青衣》后,许多青年作家效仿过的题材。但年轻的王哲珠却写出了新天地,这新天地不在作品的思想深度,也不在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悲唱,作者以情取胜。“王扬琴”与县剧因“花旦映婵”之间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高山流水,知音相遇的激越,“花旦映婵”对“王扬琴”说的那句“走,一起走,你弹琴,我唱曲……”当是人世间最美的相遇,因此,未了的结局才分外让人心碎;“王扬琴”的扬琴与老建兄的二胡,又是另一种知音。于是,当琴声在老建兄的灵堂响起时,读者如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笑傲江湖》中那动人心魄的琴箫合奏;“王扬琴”与女儿阿芝的情,是父女情,又何常不是知音?正因自己生命中的缺失,做父亲的支持女儿选择了错误的爱情,成为他心头的另一桩痛;还有“王扬琴”的妻子,对丈夫和“花旦映婵”的绯闻几十年的隐忍与宽容,这种感情也格外让人动容。这种种感情的揉杂,使得这部小说丰满而动人……

想到一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唤醒,如何讲述中国经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如何写好中国经验,却是个难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写什么相对好解决,怎么写却委实为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西化严重,翻译腔盛行。我们读到一些描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小说,却是通篇翻译腔,总觉得不伦不类。好在有汪曾祺,阿成延续了传统中文之美。但汪曾祺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都最后一个,显然后继无人了。而且用古典汉语来写当下生活,很容易文字内容两张皮,读来做作矫情。这两篇文章却结合得很好,让人看到了优雅的中文和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优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听尺八去》和《琴声落地》有着特别的价值,也是我们放在一起发表的用意所在。

本期精彩纷呈,王威廉的《第一课》,哈金的诗,民间易学高人谢克忠谈周易预测的散文,著名编剧陈鹏的《中国古代奇闻录》,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猜你喜欢
花旦扬琴知音
浅析中国扬琴重奏的现状与发展
花旦
花旦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花旦
花旦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