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以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吴 敏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贵州黔南职院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分析,探索消除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以提高西部高职教师工作的能动性。
【关键词】西部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消除策略
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十分缓慢。本课题组旨在借鉴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特点、对策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贵州黔南职院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分析,探索消除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1)能力恐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必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黔南职院是由四所中专学校组建而成,面对岗位调整产生的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大部分教师表现出知识的恐慌和技能的恐慌。约30%的教师调整到全新专业,对新知识的学习存在极大的压力;仅有30%的双师型教师,70%的教师缺乏岗位实践经历,面对高职教学中的技能要求感到无力。
(2)责任心缺失。由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教师心理产生挫折感,对职业热情大大降低。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压力增大,造成教师严重的心里压抑。学校内部缺乏激励机制式的管理方法,将教师束缚在规则的框架内,教师价值观念改变,个人成就感降低,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流失。对前途感到无望,丧失工作激情和责任。
(3)情感衰竭。学院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有150多人,占70%多,长期重复机械的工作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加之知识获取的途径多样化,厌学现象严重;独生子女个性突出,对老师缺乏敬畏,难以管理。从而,教师在工作中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关爱。
(4)职业转移。由于对所从事职业的厌倦和对单位的不满,部分教师逐渐产生退缩心理,消极怠工,推卸责任,另觅职业。20%左右的教师调离,40%左右热衷于第二职业的发展。
(1)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师资队伍中40岁以上占72%,硕士以上学历占23%,正高职称占5%,存在着年龄老化、学历偏低和职称偏低等现象。调离的教师中,30%是青年教师,60%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骨干教师,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教师长期处在焦虑、失眠、多疑等情绪中,不同程度诱发心理、生理疾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40岁以上教师90%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和慢性病。此外,职业倦怠的的传染对新进教师产生的不良影响,严重制约教师队伍的发展。
(2)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升。职业倦怠导致教师观察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引发职业意识淡漠,责任心缺失,工作投入减少、课堂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对学生缺乏耐心,教学质量下降。
(3)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急躁、疲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对学生的关注必然减少,学生管理变得松散,对学生变得冷漠和疏远,将职业倦怠感传递给学生,传递给学生家庭,传递给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最终成为社会的“通病”。
(4)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师资流失和职业倦怠引发责任心缺失和教学质量下降,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管理难度增大,制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办学成效不高。各种负面情绪和言论的传播,导致社会对学校认可度降低,难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学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政府方面。加大投入,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加快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从根本上克服倦怠心理。
(2)学校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交流平台,促进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信息的传递,增强了解和信任,提升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民主,提高他们的个人成就感和责任感。实施教师健康行动计划,创建良好的生理心理环境,减轻压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教师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能得到放松;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减缓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3)自我调节。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强大自我,重树信心,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就感。提高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勇于面对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控制。主动调整、科学解压,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缓解工作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参考文献:
[1]刘晓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营销,2003(1).
(作者单位:贵州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