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宇
浅析县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优化
汉 宇
【摘要】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优化。不但符合新时期文化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构建阅读文化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综合运用培训、相关的学术性讲座、谈话或者是外出进修等方式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可以利用意见栏或公示等形式来提高读者的参与性,促使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优化工作;强化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优化
新时期,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水平在不断提高,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图书馆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图书馆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普通群众不断充电,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重要场所。因此重视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优化工作,不但符合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新时期阅读文化的构建,符合提高普通群众文化素养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的需要,优化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能力。
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是我国推广阅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图书馆是县区居民进行阅读的重要场所。对一个县区的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判断县城内部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拓展,政府对阅读文化构建的重视,县级图书资源要进一步被激活,被社会公众所利用。从目前来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内容主要是各种文献数据的传递,向读者提供图书借阅的服务以及图书馆藏书信息服务等。随着书香社会的构建,国家政府部门对图书馆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对县级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逐渐上升,在资金和图书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不断扩大。这样也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前,图书馆内部的图书数量在逐渐增多,图书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电子阅览室和网上图书馆的建设进程在不断地加快。而且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逐渐加强,管理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群众借阅环节更加简便等。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书香社会的构建,图书馆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多元化,除了目前的工作之外,还将增加课题检索、科技查新、学科导航、专题情报调研等服务,主要是解决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在工作、教学、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研究性问题,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一)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同实际发展需要不是很匹配
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和网络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并且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陈旧的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模式以及不能够较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工作人员不断转变观念,掌握相对较新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与管理的信息解决技能、计算机网络使用技能、信息和资料数据资源的管理能力等。可以说,当前的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但是在现实的图书馆中,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图书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都相对年长,掌握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理论知识相对陈旧,而且工作人员本身就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工作素质能力同目前的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不是很匹配,从而影响着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实际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情况同阅读的需求存在较大隔阂
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读者在借阅图书的时候期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图书和信息资源,降低自己寻找图书的时间。不仅如此,在进行打印、复印以及图书借阅、预约服务的时候也希望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是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但是,在图书馆实际管理工作中却经常存在没有打印和复印服务、不能预约借阅等情况。上述情况充分证明了当前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状况同阅读者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和质量。一些县级图书馆内并不提供借阅前自助查询书籍资料的服务,只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寻找。这样许多读者在图书馆进行图书借阅的时候,常常要花很多时间自己在图书架上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严重的情况是花了很多时间最后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并没有收藏或者是已经被出借等。出现这种情况下就大大降低了读者的借阅质量和效率,甚至可能导致一些读者不再来图书馆借书。
(三)图书馆服务管理方式的效用不高
当前许多县级图书馆服务的方式比较僵硬,管理工作模式相对单一,服务和管理工作人员不能详细的了解读者的实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向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主要是利用纸质书籍来传递信息和数据,典型的有报纸、期刊、杂志等,而且相关的资料更新速度极度缓慢,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检索、利用的能力欠缺,完全不能够适应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更新速度,不能满足读者全方位、多元化、高层次信息资源的特殊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当前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的效用相对较低,服务与管理工作能力较差造成,这同时也侧面的反映出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县城的文明情况,同时也能够反映普通群众的阅读情况。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普通读者都应当重点关注图书馆的建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提高图书馆建设工作的质量,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一)逐渐提高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
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模式,聘用新型、专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人才,强化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团队的质量。在服务与管理团队建设方面,图书馆应当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综合运用培训、相关的学术性讲座、谈话或者是外出进修等方式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条例来对人员的工作和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还应当根据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以此来为优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还应当充分的尊重人才的职业规划工作,重视人才的发展情况,为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激发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进取,从而优化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质量。
(二)促使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优化工作
图书馆是一个文化组织,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对图书馆的建设负有责任,要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心灵之家,也必须使读者真正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活动中来。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因此其优化工作必须紧密的联系本地读者的实际发展需要来开展,这样才能够为读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不仅如此,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书籍、设备资源以及读者的借阅情况等,这些都同读者的阅读密切相关。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意见栏或是公示等形式来提高读者的参与性。或者是直接、间接的收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建议,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在优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坚持PDCA的原则,以此不断的检验和改进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从而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三)强化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数字化建设
电子阅览室主要是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为读者提供阅览、查询、培训、疑难解答等服务。电子阅览室能够为读者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完善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时还能够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满足新时期读者的阅读需要。不仅如此,电子阅览室能够提高阅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减少时间成本,同时也能够较快的更新图书资源等。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引进和开发图书馆借阅服务与管理工作系统,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图书数据库,将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转变成为数字化资源,这样能够较快图书资源共享和传递的速度,提高图书资源的开放程度,也能够有效降低纸质图书的破损率。这种新型服务与管理模式能够较好的满足读者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便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也是创新和改革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
在新的发展时期,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其服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进程。图书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提高社会公众文化素养的地方,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图书馆应当紧密联系读者,根据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优化策略,从而提升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郎文君,吴宝根,王小勤,吴蓓华.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研究——以上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1(06).
[2]卢丹.辽宁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项目模式选择和技术平台构想[J].图书馆学刊,2015(02). [3]方达斌.试论图书馆信息服务及行政办公室如何就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2).
[4]杨晓薇.数字环境下高校馆与地区馆实施合作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探究——以辽宁地区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0).
[5]于昆.大学生闲暇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北京5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6]张慧.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及其未来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号14XTQ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汉宇(1982-),甘肃榆中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学和公共政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