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辜鸿铭不剪辫子
◎彭忠富
辜鸿铭先生推崇“国学”、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的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曾被孙中山、林语堂等人推为“中国第一”。辜鸿铭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将中国的“孔孟之道”推介到国外,令欧美人大开眼界。
英国小说家毛姆先生曾经拜会过辜鸿铭。1920年,毛姆游历中国,他乘舢板千里迢迢溯江而上,到重庆拜访辜鸿铭。当时,辜鸿铭先生63岁,在毛姆笔下他是一个喜欢挖苦人的老头儿:“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一条灰色的细长辫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的牙齿亦参差不齐,不再洁白,两只手又细又小,苍白没有血色,看起来像鹰爪……”
毛姆先生不愧是一位小说家,将辜鸿铭的外貌描写得惟妙惟肖,可能大家最疑惑的还是那条辫子。1920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九年,清朝政权已被推翻。那些激进的青年早在清朝被推翻前就开始剪辫子、穿洋装,成为引领社会时尚的人群。辜鸿铭是留学生,他为何不剪掉他的辫子呢?
其实,辜鸿铭先生不剪辫子还真有原因。他的父亲曾在祖先牌位前告诉他:“记着,我们是中国人!孩子,不论你周围是英国人、马来人、印度人、俄国人或法国人,你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父亲还反复叮嘱他“不能剪掉头上的辫子”。辜鸿铭成为满腹经纶、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后,又遵从父亲遗命“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1885年,他被张之洞委任为英文秘书,开始了清朝的仕途生涯。
辜鸿铭先生始终牢记父亲的嘱咐,可是父亲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剪掉辫子。辜鸿铭曾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一条辫子,它是一种象征,我是古老中国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先生留在头上的辫子的确不合时宜,但是他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优越与自信。可惜,这种观点在欧美文化甚嚣尘上的民国时期成为了绝响。
(摘自《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