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实施方法探析

2015-11-17 12:06方欢方贤文陈小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24期
关键词:激励政策学科竞赛

方欢 方贤文 陈小奎

摘要:该文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方法和制度保障实施办法出发,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探讨背景,首先深入探讨目前学科竞赛的开展类别及其存在的三类问题,其次,以信息与计算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和专业特色出发,选择了适合学生素质拓展和专业学科发展的学科竞赛体系,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激励办法来促进学生和老师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提供参赛作品的获奖面。最后,以近三年的学科竞赛的奖项说明所实施政策与制度的有效性,今后将进一步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科竞赛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竞赛;组织方法;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4-0083-02

Study on the Method of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FANG Huan, FANG Xian-wen, CHEN Xiao-kui

(College of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7,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organiz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academic competi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measur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specialty. Firstly, the category of current course contests and its existing three kinds of problems are deeply discussed. Secondly, with national featur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 are selected, and a series of policy guarantee and incentive measures are presented to promo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ipline competition. Finally the winning side of entries are provided, nearly three years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award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and system, in the future more effective way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ompetition.

Key words: discipline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 method; incentive policy

新时期,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就业创业类、科研立项类、专利申请类大赛纷纷兴起,这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赛事,尤其博得大学生的喜爱,也同时得到了国内各大高校的足够重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很多专业的创新创业网站,方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赛信息,如:大学生创新网(实为上海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网)(http://cxw.shou.edu.cn/),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http://cxw.shou.edu.cn/),浙江大学本科生创新网(http://innov.zju.edu.cn/r/)、牛犊网等网站。

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的种类和参赛范围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在赛事的组织以及竞赛的动员等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背景,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开展进行经验的分析与总结。

1 学科竞赛的组织分类

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背景,以安徽省为例,目前的学科竞赛按照参赛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A类赛和B类赛。每个高校都制定了符合其发展目标的A类赛赛事目录,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指定包含在A类赛,并且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关的竞赛主要包括:ACM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等。而B类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等。

面对种类繁多的竞赛及其分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首先,竞赛的门类和等级划分十分复杂,在校大学生本身并不十分清楚各类竞赛的种类及其参赛作品的要求,而这部分的内容只能根据专业老师的引导来进行。而实际情况是,负责通知学生参赛的大部分是学校的行政单位,只能负责信息的传送,而不能够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与此同时,专业课老师在本科生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活动中处于被动角色,如何充分调动专业技术老师的积极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其次,学科竞赛的门类还在不断地增加,并随着目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以2015年为例,配合国家对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不少新的竞赛类别,如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选拔赛、“科大讯飞杯”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等。这些不断涌现出的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竞赛代表了目前的技术主流和发展方向,但是这些竞赛的落地还需要高校不断调整教学课程及其教学方法,来适应这些竞赛,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3)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是目前各类竞赛开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目前各大高校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都遵循“以奖代资”的方法,即利用学生获得的奖项等级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而不是对所有的参赛队伍进行一定比例的基础资助,这使得很多的高校在获奖面不是很大的情况下竞赛的参与程度不够,而各个高校在很多竞赛参与时候的参赛项目要求越多越好,而且很多竞赛各类高校的获奖基数直接决定于参赛项目总数,这样参赛总数与学生和老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产生了很明显的冲突。

2 竞赛组织的相关经验

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面对种类纷繁的竞赛以及学生本身的参赛积极性,根据以下的方法和制度来保证各类学科竞赛的有效开展。

2.1 合理的制度鼓励保障学科竞赛的开展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的优势特色专业,分别于2008年与2010年获批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于2012年获批安徽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13年获批安徽省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目前每年招生2个班约76人左右,在校生300人左右,每年共参加各类竞赛10余项,参赛选手大都来自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同学们,除了一些没有参赛积极性的同学,剩下的大部分同学都至少要面临1-2项竞赛,多的要参加4-5项竞赛,学科竞赛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切实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来使得专业的同学们保持很高的专业学习热情和较高的竞赛参与程序。这些制度和方法主要如下所示:

1)成立了理学院创新团队,选拔创新意识较高的同学进行提前的专业训练。自2014年开始,每年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拔10余名同学参与到创新团队中,每学期按照创新团队的任务进行课外专业素质的拓展。

2)理学院创新团队的建设方法。理学院各系对创新团队的成员进行技术指导以及专业学习的提前介入。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为创新团队中的软件技术方向的人员配备一个业务指导老师,每个学期业务指导老师需要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任务方法和培训任务,学期末以一定的考核方式完成本学期创新团队学员的考察工作,通过这种以老师直接指导的方式,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3)学生参与竞赛的奖励政策。学生参与竞赛后,如果能获得奖项就可以得到学校及学院的各类奖励,然而受到获奖面的约束,还是由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参赛作品无法获奖,如何保证学生整体竞赛的参与积极性,就必须对这部分同学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激励。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系采取的做法是:对于通过校级选拔赛的同学,获奖同学可以将其作品作为一次课程设计课程的作品,也就是以参赛作品作为一次课程设计的结课凭证,从而减低一些由于参赛带来的时间补偿。另外,所有通过校级选拔赛的同学,可以获得300元以内的图书报销额度,信息与计算科学系通过质量工程等项目的支持,对参赛选手进行技术资料的支持。

4)指导教师的奖励政策。指导教师指导的参赛团队,如果其作品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根据学校的政策在职称评定和教学考核方面会有一定的加分鼓励,而对于没有获奖的指导老师,理学院将根据各位老师的年平均竞赛完成量,每年评出优秀学科竞赛指导老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然后面对指导老师的资助政策还需要加大物质奖励,一些相关的措施正在积极地筹备中。

2.2 遴选合适的竞赛体系

面对种类繁多的竞赛,不可能所有的竞赛都组织学生去参加,这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必须根据学生本身的素质以及专业建设的目标,选择一些合适的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根据安徽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未来五年内,将在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方向上做一些深入的专业探讨,因此根据这个目标,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我们在一年内选择了这些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按照学年划分):9月到12月,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1月到3月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3-5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及移动互联网APP设计大赛,6月到8月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相关的竞赛,除此之外各类挑战杯大赛、科普设计大赛等竞赛将归属学生处及团委的组织范畴之内。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赛事体系,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培养软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在程序设计算法探讨方面放弃了ACM程序设计大赛,而选择“蓝桥杯”设计大赛,主要是通过这类竞赛提高同学们进行程序编写的兴趣,重点在于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

2.3 遴选高水平的企业指导老师,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提倡教师专岗化,依托创新基地,按照分类循环培养的原则,通过“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等途径,实施“名师”工程、“双师”工程、“金讲台”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建设一支由学科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高水平、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充满活力、勇于探索、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依托创新基地,以各种横向课题为牵引,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两大平台、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平台,即基础教学实训平台和科技创新实 训平台;四个模块即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设计实训、科技创新实训;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工程素养、人文素养、协作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多维度、多层次体现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层次性。构建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设计实训——科技创新实训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使创新基地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的基地。将产生的经济效益投入到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实现项目研发、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 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根据之前的一系列的政策保证和激励措施,近三年获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国家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及三等奖20多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奖励12项;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0篇。

成绩是过去的,未来我们将探讨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政策来激励学科竞赛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以学促研,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学科发展,打造更加健全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4 小结

本文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背景出发,总结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结合学科建设的特点及方向,阐述了学科竞赛体系的选择方法,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学科竞赛的激励办法和制度,提高学生和教师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提高学生的获奖面,最后,以学生的实际获奖成绩说明了这一些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性,未来我们将从更多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鸿,黄春姣. 高校教师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10):36-37.

[2] 施菊华.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5):179-181.

[3] 杨坤. 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5,33(1):181-182,196.

[4] 江帆. TRIZ共亨创新教育理论初探[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123-126.

[5] 张喜梅,观洪斌,张洪振. 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3):60-61.

猜你喜欢
激励政策学科竞赛
河北省大学生入伍激励政策与多维度评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