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卫++++母坤鑫++++杜龙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是我国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其桑蚕茧品质优异,质量稳定,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丝绸生产原料,其“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行政主导模式提交了一份全国桑蚕生产不可复制的成绩单。
一、蚕桑组织体系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面积1667平方公里,人口16.7万人,辖25个乡镇,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由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并邻近金沙江,宁南县光、水、热资源丰富,适宜桑蚕、烤烟等多种动植物的种植繁衍,逐步形成了桑蚕、烤烟和矿产等三大支柱型产业。
2014年,宁南县栽桑20余万亩,养蚕27.23万张,产鲜茧25万担(合1.25万吨),农户售茧收入达到4.43亿元,户平均养蚕收入达到17700元,茧丝及相关产业效益突破28亿元。蚕茧总产量、蚕茧单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及行业效益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四川省第一,被中国茧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荣誉称号,并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首批实施县和“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宁南县已成为四川蚕业,乃至我国茧丝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宁南县在发展现代蚕业过程中,按照“确定一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制定一套标准,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坚持“整合职能,统筹协调”的原则,成立了以县领导为组长,商务、财政、蚕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蚕业富民工程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全县桑蚕生产、蚕茧收购和加工销售全过程,首创了“党委政府宏观调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村组干部共同参与,广大蚕农具体操作”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蚕业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助农增收、助县发展的蚕业道路。
县蚕业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优势,组织形成了“县蚕业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部门,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严格落实了《宁南县桑蚕茧综合标准》,做到了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管理等规范管理;完善了蚕业生产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将考核细化到育苗、栽桑、小蚕共育、蚕房建设、省力化机具和专用肥推广、蚕茧质量等10多个环节;加大了对基地乡镇责任人的目标考核力度,做到工作目标考核“分项落实、分季督查、奖惩都硬”,将蚕桑业发展作为行政考核指标,调动了乡镇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了科技入户的考核管理办法,将技术人员绩效收入与养殖户挂钩,增强技术人员责任心;加大了乡镇级村组技术人员的培养及培训力度,着力提高茧农养蚕技术水平,使之生产规模相适应;完善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调整了督导方式,将行政力度与技术措施落实情况作为考核重点进行督导,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和技术体系服务作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反馈,有效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产业化运作优势,为蚕业稳定、发展和延伸蚕业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宁南县、镇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和团体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了桑、蚕、种、茧、丝一体化的蚕业管理体制,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县、乡、村、社、共育室五级技术服务网络,建立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蚕业生产示范园区。通过加强蚕业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蚕业科技服务体系,为蚕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促进了宁南蚕桑业的快速发展。
二、标准化体系建设
前几年,在宁南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临金沙江,吃水不满缸,种地一片坡,收获一箩箩。人们长期的超载放牧、破坏农耕,使宁南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特别严重。而今,伴随着河谷的干热气候,时下已经入夏,江畔层次分明绵延数公里的万亩桑田长势正旺,郁郁葱葱,对于固土防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创造出现这样的奇迹,跟宁南县不断有序推进蚕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密不可分,该县充分发挥质监、蚕业两个部门的职能作用,精心总结蚕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编写了涵盖桑树栽植、蚕期养殖管理、桑蚕茧收购等七个环节,使企业生产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互配套,形成具有宁南本地特色的标准体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6215”标准套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桑粮、桑经(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
“6215”标准套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严格按照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标准进行栽植,选用枝条直立性强叶质好的桑树品种进行嫁接,提高桑叶产量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行间空间。在2月上旬种植莲心白(卷心菜),4月底收获;5月上旬种植红薯,9月初收获;9月底种植土豆(马铃薯),第二年1月底收获。经轮番耕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得“6215”套种模式的土地较纯粮食种植的土地每亩每年多收入一万元左右。
宁南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状况和农户种植习惯,蚕业工作者摸索出一套高产高效的“6215”套种模式,为全县蚕农提供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提高了桑蚕业农业标准化建设程度,促进了桑蚕业的科学发展。 现在,大力发展成片种植的“6215”标准模式,加上精管理,形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桑田,有力地打造出现代农业的亮点,在农村呈现出一道亮丽的“观光农业”风景线。
目前,该县将继续巩固蚕业标准化建设成果,继续加大力度引导农民向高效蚕业、规模蚕业过渡,构筑“品种新、管理细、投入省、品质优”的精品蚕业产业链。当然“6215”标准套种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变革,也是经检验、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道路。正因为此,《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桑园总面积要从目前的180万亩达到300万亩,将继续大力推广宁南“桑+马铃薯”的“6215”复合经营模式,继续研究完善蚕业标准化体系内容,逐步把宁南县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生丝生产基地。
三、现代养蚕模式
蚕桑是宁南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柱,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的桑蚕养殖改革,宁南县将“培育蚕桑农场,发展现代蚕业”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对养殖大户和蚕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建造养殖大棚给予现金补助,有效调动了养殖户养蚕的积极性。
目前,宁南县集中打造一批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的规模化养蚕工厂,提高了蚕业集约化、工厂化、专业化饲养水平,推进了现代蚕业家庭农场发展。在养蚕模式专业化方面,一是不断坚持养蚕技术的创新,实现了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期防病隔沙育,通过滚动饲养、大棚蚕台育、单户单季分批饲养等技术,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管理规范化、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二是不断积极探索推广省力化、自动化、高效化的养蚕机具和蚕业生产技术,引进了自动化养蚕机、超声波补湿器、电动喷粉器、长臂省力剪等器械,并在实际生产中大力推广运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三是不断坚持养蚕模式的创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培育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紧张和蚕业资源闲置的问题,逐步实现大蚕饲养从零星散户饲养向规模化和工厂化集中饲养,推进传统养蚕模式向高效化、规模化的现代蚕业过渡。四是不断借助 “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蚕业发展水平,在县蚕业部门的支持下,多次邀请四川大学、省蚕业研究所、省纤检机构、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对宁南蚕业生产技术和蚕业发展方向进行指导,为蚕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和现代蚕业科技的运用奠定了科技基础。
宁南县十分注重对蚕农养蚕技术的培训工作,每年不定期地召开养蚕大户“现代蚕业养蚕模式集中培训”会议。在培训期间,专业技术人员对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桑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规模化养蚕模式、现代化蚕具推广使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讲解,帮助养蚕大户理清发展方向,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养蚕技术,及时解答蚕农在养蚕中遇到的疑问,以此解决了蚕农在养蚕技术方面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在推广小蚕共育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每季度派出全体技术骨干坚持下基层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技术措施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应用新技术的信心。
同时鼓励和扶持养蚕大户改善养蚕设施,扩大养蚕规模,发展蚕桑家庭农场,推行现代蚕业生产模式,提高蚕茧质量。据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养蚕区域已遍布宁南25个乡镇,带动2.5万户10万人从事蚕桑生产。全县养蚕达27.23万张,产鲜茧25万担,农户售茧收入4.43亿元,户平均收入达1.7万元。另外,宁南县新建集体共育室10间,改造大蚕房1600间,新增工厂化养蚕示范点7个,示范带动培育蚕桑家庭农场939余户,组建蚕业专业合作社50家,发展年养蚕20张以上的蚕业生产大户近2000户。全县养蚕收入3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达到1700户,其中养蚕收入10万元以上的蚕业大户达到了50多户。葫芦口镇银厂蚕桑农场年养蚕达到230张,产茧12000公斤,蚕业收入达到45万元。
蚕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开启了规模化、省力化、高效化的现代蚕业发展模式新篇章,宁南县将继续探索最优的现代养蚕模式,在养蚕技术方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利用实用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养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养蚕收益,使该县蚕业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带动全国茧丝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鲜茧收购管理
为保证鲜茧收购的公平公正开展,促进优质优价的政策实施,提高鲜茧收购科技化水平和透明度,增加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推动桑蚕业健康发展,宁南县研发了“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 利用科技手段管理鲜茧收购过程,并在全县推广应用。
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融合了鲜茧收购系统和税控发票系统,涵盖了系统管理、基础信息管理、农户管理、财务管理、收购管理、茧款支付系统、发票管理、报表统计等8项管理职能和56个执行职能,调用了IC卡接口、电子秤接口、LED显示接口、税务接口和银行接口等,可读取茧农基本信息、鲜茧重量信息、鲜茧品质信息、银行资金结算、税务缴纳监控等信息。
为规范管理,公司为每户办理了售茧IC卡,IC卡中存储了养殖户姓名、住址、身份证等信息,使IC卡成为了栽桑养蚕等过程的通行证和识别码。由于养蚕过程中宁南县实施了“统一蚕品种、统一小蚕共育、统一时间发放、统一使用蔟具、统一上蔟时间、统一病虫害防治”的“六统一”政策,使得每户茧农鲜茧产量都比较大,化蛹一致性很高,鲜茧收购时,公司、村组、茧站和养殖户等多方代表共同监督,养殖户利用IC卡在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中读取信息,所有单据不显示蚕农的姓名等信息,而是以流水号代替,由扫码枪读取。茧站系统操作人员将蚕品种、茧类别等基本信息录入后,仪评人员将下足茧粒、50g茧粒数、非正常蛹粒数、毛足茧粒、鲜壳量等仪评基础质量信息录入系统,系统根据GB/T 1526—2008《桑蚕鲜茧》、DB51/281—1998《桑蚕茧(鲜茧)分级及检验方法》、DB5134/T54—2011《桑蚕鲜茧收购——茧层量检验方法》等计算出上车率、毛足茧率、含水率等,然后根据相应规定扣重、计算单价,份额类计算出正茧、双宫、黄斑等总价金额,并将鲜茧质量与售茧金额等信息显示于LCD屏幕上,使整个收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使蚕农放心售茧,明白拿钱,完全杜绝了人情茧现象,让蚕农养蚕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茧站收购工作进度,减少了劳动强度,使得原有的收茧岗位相应减少30%~40%,仪评岗位减少了25%,工作效率提高了30%,成本节约了50万元左右。
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与中国移动建立了网络数据传输平台、集团局域网和生产技术短信指导系统,及时向养殖户传达栽桑养蚕新技术、蚕茧收购政策、茧款支付等信息,使科技推广和政策宣传更加快捷方便,实现生产、收购、技术指导无缝连接,使蚕桑的产业化经营更加完善。
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与农行建立养殖户信息共享平台,蚕农售茧不再领取现金,茧款通过网络银行转账功能支付至农户金穗惠农卡中,并通过中国移动短信平台实时通知售茧户,极大降低了资金途中运输,茧站发放、保管,余款回收等安全隐患。
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与税务部门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取得了国内茧丝行业第一家冠名收购发票权,并实现网上纳税申报。通过系统税务接口,将所有购销信息通过网络上报至税务部门,实现了公司纳税网络申报和实时税务监控,使南丝路集团公司成为国内茧丝行业第一个向蚕农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
桑蚕鲜茧采集管理系统的鲜茧收售模式的实施,使得宁南县在全国率先实现桑蚕鲜茧生产经营的智能信息化管理,智能IC卡管理蚕农信息,为蚕农提供售茧、存款、纳税“一站式”服务,也及时准确地从系统里了解乡(镇)、村、组的蚕桑生产情况,有效统计蚕茧质量指标和各种数据,使数据更准确,更能有效指导生产。
(作者单位:四川省纤维检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