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求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2015-11-16 00:53贺晓燕徐传明
四川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体育设施绿道

张 宇,贺晓燕,徐传明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求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张 宇,贺晓燕,徐传明

基于有效供给、均等化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中型体育场馆、街道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健身路径及健康绿道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相关优化措施的探讨。研究显示: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总体不足,且存在区域配置差异;省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基本满足大型赛事的需求,但服务于“全面健身”的能力有限;区(县)级体育中心基本达准,但“配置不均衡”、“配套滞后”等问题凸显,且所供给产品存在结构性失衡;街道、社区文体(健身)活动中心(广场、站、点)网络体系基本成型,但供给产品单一;健身路径工程初具规模,配套服务滞后;健康绿道三级网络尚未成型,中心城区供给不足。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供求现状;优化措施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群众体育的发展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成都市政府依据群众及体育产业的发展的需求,加大了城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公共体育设施的供求矛盾问题依然明显,尤其是中心城区,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思考。国内关于公共体育设施供求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总量、种类、规模等方面的供求矛盾分析。饶传坤(2007)[1]结合居民对体育设施的利用情况,对杭州市城西居住区的社区体育设施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主要问题为种类少、规模小、配置不合理等”。马成国(2012)[2]结合居民对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对上海市4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分析,认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与设计仍需完善。综上所述,以往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但研究较宏观、欠系统、欠深入,对新时期居民的体育需求及供给困境的原因缺乏深入了解,对供给产品的结构及配套服务等问题的关注与认识不足。为此,本文结合成都市中心及周边城区居民的基本锻炼需求,分析该市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有效性、均等性、结构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按规模及用途可分成4类:省、市大型体育场馆;区县体育中心;街道(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健身路径与健康绿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查阅、互联网检索和收集自2000——2014年国内外与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及其公共体育设施相关的学术期刊70余篇,书籍3本。了解当前国内外公共体育设施供求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动态,全面了解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在此基础上展开本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深教师的访谈,拟定《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供求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问卷》。选择成都市中心及周边共计12个区县的居民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分3次对不同区县、街道的居民进行发放。共计发放2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1份,有效回收率为87.43%。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问卷效度检验采用对问卷内容和结构作定性评价的方法,专家、教授评定结果为较合理。问卷信度采用小范围重测法,间隔时间为2周,检验相关系数R=0.87。

1.2.3 实地访谈法 就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运营管理情况及相关原因等问题,拟定访谈提纲,对各区、街道公共体育设施的相关管理者、使用者进行面谈、咨询,获得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平均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收集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与需求相关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讨论与分析

2.1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总体不足,且存在区域配置差异

表1 成都市部分区县公共体育场地情况统计表

注:数据来源于四川体育年鉴 2012。面积指“场地面积”,单位为“㎡”;人均面积为“㎡/人”。

截止至2012年,各区(市)县规划建设的一场一馆一池和社区健身路径、健身小广场、健康绿道、健身中心及农村健身工程等健身设施大量增加,全市体育场地面积大幅增加。据四川年鉴(2012)、四川体育年鉴(2012)显示。201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1 41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 173.3万人,其中主城及邻近的10区2县人口共计690.3万人。公共体育场地情况(如表1)所示,总面积为838.8万㎡,标准场地661.6㎡,非标准场地182.3㎡,人均场地面积为1.22㎡/人,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水平[3],其中,武侯区的人均水平最高(2.78㎡/人),高新区最低(0.55㎡/人),除武侯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它区县均处于供给不足状态。此外,老城五区人均场地面积为1.19㎡/人,除武侯区达到较高水平外,另外四区人均场地面积均在0.8㎡/人左右,低于周边区县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2 省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基本满足大型赛事的需求,但服务于“全面健身”的能力有限

成都市主城区现有省体育馆、省游泳馆、市体育中心、市猛追湾游泳场、市城北体育馆等大型体育场馆。省体育馆占地43 200m2,能容9 064名观众。省游泳馆占地面积17 098m2,能容纳2000余名观众。市体育中心能容纳40 000余名观众。以上大型场馆先后承办过国内外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花样游泳、跳水、水球、足球、田径、武术、跆拳道等大型赛事,较好满足居民的赛事观赏需求。此外,各场馆大力挖掘场馆资源,在完成训练、竞赛任务的同时,尽量兼顾市民全民健身的需求,在非比赛、训练时段对市民开放喜好程度较高的项目设施(所开放项目详情如表2)。以下为各场馆做出的部分努力:省体育馆经过室外体育设施改造,设计全面健身路径,对市民进行免费开放;市体育中心免费开放外环道及内场田径场塑胶跑道(周一、三、五7:00-10:00)。然而,各大型体育场馆多功能单一,只适合专业竞赛与观赛,且运营及维护成本较高,相对于居民日渐高涨的锻炼需求,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不足凸显。

2.3 区(县)级体育中心基本达到“一场一馆一池”标准,但“配置不均衡”、“配套滞后”等问题凸显,且产品结构欠合理

2011年制定的《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明确各区(市)县基本完成“111”工程(一场、一馆、一池)配套的目标。至2013年底,成都市周边区(县)基本达到“一场一馆一池”的配置标准,中心城区出现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其中,武侯区配有区文体活动中心,再加上该区高校体育场馆众多,需求不紧迫;金牛区、青羊区、成华区均拥有各自地区体育中心(公园),达标情况良好;锦江区、高新区迫于土地紧缺等原因,均未达到相关配置标准,须通过规划、改建、合作等方式,尽快缓解(或解决)区域居民的健身需求问题。此外,就区县级体育中心(场、馆)的布局、运营等方面来看,存在滞后于需求的问题(调查与访谈过程中均发现此类问题)。如:由于缺乏科学、前瞻性的规划布局,导致体育中心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难以满足许多居民的锻炼“便利性”诉求;由于缺乏规范、与时俱进的运营管理理念,造成供求双方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时现,致使供求矛盾更为严重。

现阶段,各区县体育中心(场、馆)的职能主要包括:保障各级业余体校的训练场地;开展各类中小型运动会;服务全民健身。其中,主要通过无偿或有偿的方式,为锻炼者提供各类项目的活动场地及器材设施,来实现其“服务全民健身”的职能。各区县体育中心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经、彩票公益金,为居民提供所需求的服务是职责所在。据调查得知,成都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所喜好的项目,主要有羽毛球、乒乓球、散步与跑步、篮球、游泳、舞蹈等项目。然而,相对于居民的需求,区县级体育中心在体育设施的类型及数量供给方面,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供过于求”等问题。以金牛区体育中心为例,该中心拥有保龄球馆1个,室内网球馆1个(2片),室外网球场1个(6片),田径(足球)场1个,游泳池1个,棒球场1个,乒乓球台3张。其中,乒乓球台的“供不应求”现象明显,利用率较高(尤其是周一至周五18:00以后及周六、周日),排队等候现象时常出现;保龄球馆、棒球场、网球场的“供非所求”、“供过于求”的现象共存,保龄球馆、网球场馆的利用率较低(周六、周日的平均利用率均不足50%),分析主要原因为:非居民喜好运动项目或收费标准超出预期等。棒球场除了业余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主要是周末)外,其他时间几乎处于空置状态;而居民较喜好的羽毛球项目则无场地供给。当然,大部分其他区县的体育中心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2.4 街道、社区文体(健身)活动中心(广场、站、点)网络体系基本成型,但供给产品单一

理论上讲,街道(乡镇)、社区(村)文体活动中心应该是周边居民最便利的运动健身场所,是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据走访调查,成都市中心城区,共70余个街道,大部分(超过90%)街道(乡镇)拥有对居民免费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或青少年活动站。共400余个社区,一半以上的社区拥有免费开放的文体活动站(室、点);周边区(市)县的街道(乡镇)、社区(村)也基本上配备文体活动中心(广场、站、点)。由此可见,成都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尤其是街道(乡镇)文体活动中心网络体系基本成型。现阶段,大部分文体活动中心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棋牌、乒乓球、舞蹈等项目的场地设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但在走访中发现,文体活动中心的使用对象以青少年儿童、老年人为主,与服务于不同类型人群(全民)的初衷存在冲突。据调查,存在主要问题归纳如下:场地有限、科学规划缺乏等导致的供应场地类型单一、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经费不足、运营管理落后导致的服务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5 健身路径工程初具规模,配套服务滞后;健康绿道三级网络尚未成型,中心城区供给不足

2007年11月29日,成都市正式出台的《成都市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对市级、区级及片区级的公共体育设施制定明确标准,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路径、农村健身工程等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有序进行。2010年,成都市提出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健康绿道”工程的建设逐渐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可知,2013年,成都市已拥有全民健身路径3000条左右,健康绿道1000km左右。全民健身路径在街道、社区的覆盖情况良好,已初具规模,但利用率较低,使用对象以老年人与青少年儿童为主。结合调查、访谈得知,健身路径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为配套服务滞后,如缺乏氛围引导(缺锻炼目标、伙伴、无赛事引领等)、使用指导、维护更新等;健康绿道则以周边区县为主(温江、双流、龙泉、郫县、青白江、新都),中心城区主要集中在锦江区,现主要可以满足周边居民散步、跑步及骑行的需求。健身路径健康绿道(区、街道、社区)网络体系尚未成型,中心城区(相对于人口总量与密度)的供给量不足。另外,健康绿道的产品体系还有待丰富,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2.6 优化措施

2.6.1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大部分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社会资本参与有限。一方面,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与信心。须健全公共体育设施融资、分工、分红及权责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政府与社会企业(组织或个人)的合作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来,以达成“多赢”的良好目标。

2.6.2 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缓解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压力 除资金外,制约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为土地,尤其是中心城区。土地紧缺已严重影响到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如成都市武侯区,多年前已计划修建各自的区体育中心,迫于用地紧张,迟迟未能达成计划。然而,与此同时武侯辖区内遍布大量的大、中、小学校,大部分学校均拥有校体育场馆,且课余时间的场馆资源利用率不高,有待挖掘。可以采用合建或租赁的方式与学校合作,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公共压力,并且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此外,也可以尝试与企业(如国企、央企等)进行合作。

2.6.3 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要具科学性、前瞻性 公共体育设施选址须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划(如公共交通等),力求最大程度的方便于全民。公共体育设施的产品结构和功能,既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又能较好兼顾到未来的调整或改革。如大中型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须符合多种赛事的承办与观赛需求,并较好兼顾到全民健身及场馆未来调整、改建的需求;街道、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的产品结构设计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功能设计需适应居民的动态需求变化(可即时调整功能)。

2.6.4 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结构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复合利用的目标 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供给过程中,“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非所求”现象共存。在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居民的需求,调整供给产品的结构,提高设施利用率,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调整或改建部分供给过量的场地设施,如部分体育中心利用率较低的网球、保龄球场馆,调整或改建为羽毛球、乒乓球场馆。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改建成本过高或各项目场地均供给不足的情况出现,那么就要求相关部门准确、及时把握各项目的需求特征(如时间特征等),对场馆进行复合的改建,以期达到复合利用的目标。

2.6.5 建立建设与运营的长效机制,不断更新运营管理方式 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不仅是相关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后期相关配套服务的供给也不容忽略,须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的长效机制。部分大中型体育场馆、街道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健身路径、健康绿道建成之后,跟进运营与管理落后,配套服务滞后等问题时现已成不争之事实。体育场馆运营(供求信息流通等)效率低下,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意识不足,场地设施维护不力;健身路径、健康绿道缺乏氛围引导、使用指导等配套服务。在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过程中,须制订建设与运营的长期计划,做好建设与运营的衔接工作;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居民的需求;运营与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运营管理方式,根据居民的需求动态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反应。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总体不足,且存在区域配置差异。

(2)省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基本满足大型赛事的需求,但服务于“全面健身”的能力有限。

(3)区(县)级体育中心基本达准,但“配置不均衡”、“配套滞后”等问题凸显,且所供给产品存在结构性失衡。

(4)街道、社区文体(健身)活动中心(广场、站、点)网络体系基本成型,但供给产品单一。

(5)健身路径工程初具规模,配套服务滞后;健康绿道三级网络尚未成型,中心城区供给不足。

(6)采用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调整产品结构,建立建设与运营的长效机制,更新运营管理方式等措施,对供求现状进行优化。

3.2 建 议

(1)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权责明确,确保融资及其合作的有序进行。

(2)不断更新运营管理方式,提高供求双方间信息流通速度,准确、及时把握需求动态变化。

(3)场馆复合利用操作过程中,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为原则。

(4)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产品、功能等的设计,应尽可能兼顾到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

(5)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须注意与私营、学校体育设施的互补。

参考文献:

[1] 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01):16~20.

[2] 马成国,季浏.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03):29~33.

[3]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关于印发“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D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 n33448/n33793/3425606.html,2012-09-18.

[4] 四川年鉴社.四川年鉴2013[J].成都:四川年鉴出版社,2013.

[5] 四川体育局.四川体育年鉴(2007-2012)[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 杨风华.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有效供给——民营化及政府职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7.

A Study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Chengdu C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ZHANG Yu, HE Xiao-yan, XU Chuan-m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supply, equaliz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hengdu,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upplying with public facilities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diums, street, community sport center, fitness path, and green path, we will discuss the relevant optimiza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all of the abov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verall supply of Chengdu public sport facilities is insufficient, and exists regional configuration differences; provincial stadium can basically meet the demand of major events, but the ability of serving for "comprehensive fitness" is limited; sports center of districts are basically qualified, but some issues about "configuration imbalance", ”the lag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are serious and the supplying products exist structural imbalances; the network system of street ,community sport center(square, station, point) is basically formed, but the type of the products is single; the progress of fitness path is under construction, but the relevant services are delayed; Level-3 network of green path has not yet been shaped, which leads to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in the city center.

Chengdu;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Current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ptimization measures

G80-051

A

2014-10-23

2013年四川省体育局资助项目,课题编号:13STK07。

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四川成都,610041。

Dept. of P.E. of Leisure,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41, China.

1007―6891(2015)01―0113―04

10.13932/j.cnki.sctykx.2015.01.25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体育设施绿道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某体育中心VIP接待区谐波治理实例分析与探讨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深圳湾体育中心
周浦体育中心篮球馆照明设计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体育中心赛后利用新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