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龙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以《会展视觉设计》为例
□吕玉龙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对课程目标、教育目的、教学设计效果、实现程度等要素,进行综合检测及依据结果作出改进的决策过程。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能否继续深化的重要保证。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进一步阐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功能、构建策略及其原则,并提出了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思路及方法,为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会展视觉设计;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和职业教育的核心特色;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评价,是基于新的课改理念,引导课程建设,检验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根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些考核与评价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对象,设定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标准、程序、方法和原则;它涉及培养什么人、谁来培养、如何培养三个方面问题。随着高职课改工作的逐渐深入,在“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较好的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相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成为当前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方向,而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曾提到,在职业教育中应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各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2]。因此,工学结合未来的发展,将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课程评价的内涵及其特征
课程评价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为基础,对课程进行的检查与判断,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测量,以便了解和掌握课程实施是否实现了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课程实施的效果,既可为以后课程建设和发展建立理论依据,又可为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和经验推广奠定基础。目前,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它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诊断、反馈及监控的重要功能,并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要求在课程评价中必须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课程及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
其次,课程评价包含广泛的评价对象。评价的对象应包含课程计划本身,如课程计划、教学设计、实施方案、项目开发及教学效果等;也包括课程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及其未来的发展。
再次,课程评价具有多样性特点。在新的课改理念中,课程评价更多体现的是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过程,任何单一的检测或考核的方法都不能代表课程评价的全部。
课程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多年来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评价方式与当前课程建设理念的发展严重不符,制约了课程改革深化的进程,造成了课程评价与行业需求、培养目标相脱离,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无法较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评价重心偏移,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过于关注课程教学的结果,而忽视了课程建设中诸多因素的重要作用,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无法正常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及监控的功能。
第二,评价主体缺乏多元性。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评价模式,无法引入行业需求及专业发展理念,忽视了行业专家及学生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相脱离,做出的评价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第三,评价方法单一,缺乏新的评价思想。在课程改革与评价实践过程中,由于学校与企业交流不够,使得“工学结合”仍停留在纸面上,无法使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发挥指导性作用,导致行业企业对学校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缺乏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在传统的课程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相脱离,过多的强调了共性,不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且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基于“工学结合”的,全面、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用来引导、诊断、反馈及监控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全过程,已经势在必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将对改变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理念、促使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企业、学校和学生创建“三方共赢”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证。在此以高职院校《会展视觉设计》课程为例,阐述如何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会展视觉设计,是各类展览及会议举办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信息传达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大型展会的标识、核心图形、招贴、背景板、导向系统、延展应用设计、多媒体设计等方面[3]。作为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会展视觉设计》课程,我们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习与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带动了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该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起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架构图
(一)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策略
1.积极转变课程评价观念。课程改革是一个牵涉层面广泛、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课程评价的研究十分重要[4]。在新的《会展视觉设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课程评价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模式,确保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益。首先,要确立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落实“项目进课堂、教学进现场”的课程教学理念;其次,使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参与者、探究者,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再次,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与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让学生加入到课程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2.发挥企业评价主体作用。近年来,随着会展业不断发展,会展教育与会展行业已经产生了极大的融合,其中,行业企业专家作为高职院校《会展视觉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校企共同制定课程目标、教学设计、实训项目开发、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发挥企业对课程建设的引导、诊断、反馈及监控的主体性作用,来提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水平。
3.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主体作用。在《会展视觉设计》课程建设中,我们应该转换学生地位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实训项目的开发者、探究者,将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当前,《会展视觉设计》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的,其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也应该依据相关行业标准、评价主体等要素,将课程评价的目的性、方向性、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将教师角色转换为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评价的主体应由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通过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评价方法多样化。在《会展视觉设计》课程中,其评价对象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实训项目开发、教学结果及其参与者未来发展等诸多要素。因此,课程评价的方法也应在校内与企业相结合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多样化。首先,实行多次评价和“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其次,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关注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行为习惯的培养;再次,应注重差异性评价,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获得发展。
3.评价功能全面化。在《会展视觉设计》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调动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各主体对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管理和激励等全面化的功能。
4.评价过程动态化。将课程评价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多地关注和体现课程的发展进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历程、教师素质提高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使课程评价呈现为一种过程动态化的效果。
(三)基于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1.课程目标评价。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会展视觉设计》课程评价,是针对课程开发阶段进行的评价,它主要是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评估。也是针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训项目、实施计划,课程实施的合理性、课程设计的意义,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性等进行的评判。其评价结果将成为指导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2.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是针对《会展视觉设计》课程实施阶段进行的评价。它主要是针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实训项目任务开发与设计等进行评判。依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对课程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方案等做出及时调整或修改,可以确保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是针对《会展视觉设计》课程结束阶段进行的评价,它是评价主体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针对该课程的实施效果所进行的评判过程。针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反思,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理念、思路、过程进行反思[5],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及要求,是否存在偏差,如何进行下一轮改进等问题。当前,我们针对《会展视觉设计》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其一,学习效果评价。在《会展视觉设计》课程评价过程中,应引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采用行业专家、学生和教师三者结合的考核模式,让学生以自评、互评的形式参与其中,既可公正客观地考核学生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能考核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意识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6]。
其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是整个《会展视觉设计》课程评价体系中的终极评价,只能在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会展相关工作岗位以后方可实施,它也是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中时间、空间跨度最大和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评价环节,主要是通过衡量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业绩及晋升发展等指标来实现,旨在了解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日后工作和个人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为课程建设创建理论依据。
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改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提升师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课程评价的目的不能只是得到一个结果,而忽视了评价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唐冬雷,莫徽忠,史美娟.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与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7-4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张磊.会展视觉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7.
[4]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J].职教论坛,2010(12):47-50.
[5]肖凤翔,马良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59-164.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殷新红
吕玉龙(1973-),男,甘肃平凉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平面视觉设计教学。
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以《会展视觉设计》为例”(编号:kg2013982),主持人:吕玉龙。
G712
A
1001-7518(2015)27-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