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现存问题探究

2015-11-16 23:44张荷花
电影评介 2015年4期
关键词:戏迷唱段剧目

张荷花

面对全国各大戏曲栏目间的营销竞争,《梨园春》不断整合内容资源,及时调整营销传播策略,收视率屡创新高。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显示,自1999年5月改版至2008年6月,《梨园春》栏目平均收视率均高于25.8%,最高收视率达到35.7%,不仅连续9年位居河南卫视首位,在全国戏曲类电视栏目中也是无可匹敌的。[1]但是,《梨园春》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笔者对《梨园春》栏目的发展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发现《梨园春》栏目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期,其演唱内容及节目形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演唱内容老化,远离现代生活

传统戏曲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表现内容和表演程式都与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息息相关,在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必然会与现实生活脱节[2],豫剧也是如此。目前,《梨园春》栏目播出的剧目仍以传统豫剧为主,栏目的攻擂选手们经常演唱的也都是一些传统剧目,无论是守擂还是攻擂,翻来覆去的依然是那些老段子。这些传统剧目大多以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的也都是一些“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观。传统剧目虽然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也难免存在一些封建残余和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都不断地发展变化。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豫剧所演绎的传统制度习俗和思维方式已经非常遥远。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很难理解剧中人物的思维,也很难接受剧中人物的做法,更谈不上情感上的共鸣了。

目前,许多年轻人选择看电影、电视剧,观看戏曲的少之又少。调查中发现,30岁以下的受众群体中,对戏曲知识了解的很少,甚至有60%以上的受众没有观看过戏曲节目。众所周知,电视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为什么大家会喜欢看电视剧呢?例如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奋斗》,还有2009年的《蜗居》,2011年的《家的N次方》及2012年的《北京爱情故事》等,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电视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像《奋斗》这部讲述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电视剧,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着重描写了6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3]《蜗居》,则直面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贴近生活,反映了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生活中历经的种种波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得到各界广泛热议,收视率颇高。近两年热播的《小爸爸》、《辣妈正传》、《产科医生》等几部电视剧,直接把镜头对准了当下的“育儿类”话题,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原因就是电视剧中的“爱情观”“奋斗观”“房价”“育儿”这些现象都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也是目前大家关注最多的社会问题,所以极易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二、形式单调,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娱乐方式

在与个别戏迷受好者访谈中了解到,有些戏迷一开始也是《梨园春》的忠实观众,对于《梨园春》的节目可以说是期期不落,但是目前观众的收看明显没有以前多了,理由是“整天就那几个形式,闭着眼睛就能知道下一环节是啥内容,看多了也就烦了”。20多年来《梨园春》栏目虽然一直在调整,实际上模式几乎没有大动,一直是以这种集娱乐与欣赏为一体的栏目形式为主。无论是1999年的改版,还是2004的改版,梨园春的主持人一直是庞晓戈和倪宝钗这两个搭档,主持风格也一直没有大的变化。2011年栏目的主持人庞晓戈待产休假,主持人又有所调动,由原《梨园春》擂台紧急风的朱冰和关枫两位年轻的俊男靓女搭档,可是观众的呼声又都转向了之前庞晓戈和倪宝钗这一老一少的组合。

在串词方面也同样如此,之前庞晓戈和倪宝钗这对组合时说的串场词就是:“请现场观众将手放在打分器上,请——打——分”,2011年栏目的主持人换成朱冰和关枫之后,依然还是“请现场观众将手放在打分器上,请——打——分”,这句重复了很多遍的话。主持人可以从介绍选手的时候或者在打分前,介绍一下选手的唱段,普及一下戏曲知识,另外也可以通过评委的点评让选手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们的调查中,61%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节目没有以前好看了,73%的受访者则说栏目的形式不新颖了。

另外,《梨园春》栏目的擂台赛形式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戏曲专业知识,很多观众热衷的只是擂台赛这种表演形式,并没有真正欣赏传统戏曲的魅力。一些年轻人不喜欢看戏曲节目,是由于对历史知识了解比较少,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蕴藏的精髓。当下,《梨园春》应该以恰当的节目形式多增加一些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受众对戏曲的欣赏,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戏迷。

三、唱段单调重复且少儿戏曲剧目严重缺乏

目前,《梨园春》栏目的参赛者演唱的唱段太少而且太过陈旧,打擂的选手所选的唱段重复率太高。栏目开播,20多年来,已经举办800多期节目了,报名参加《梨园春》擂台赛的选手有几十万人次。但是每场比赛,我们听到的常常是“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呀呼嗨嗨呀呼嗨嗨呐呀依呀嗨”…… 的唱段。有时,甚至同一组比赛中几个选手同唱相同的一段曲目,比较经典的《铡美案》,一场比赛中能有几个包青天。经典唱段的确有它的精彩之处,但是听得多了观众难免会出现厌倦的情绪。栏目组可以在播出的演唱剧目上加强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梨园春》艺术团和社会上的一些人才资源,尝试着创作更多比较符合时代精神的剧目,防止戏迷们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

传统戏曲大多是一些歌颂民族英雄主义、体现正义、精忠报国、尊老爱幼和一些取材于历史题材的剧目,这些传统剧目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讲究的是“忠、孝、节、义”的大理念。《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红灯记》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唱段,对于少儿选手来说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像《大祭桩》《泪洒相思地》这些剧目由少儿来演唱就表现的有点不合时宜了。在2005年的《擂响中国》的少儿组比赛中,多名小选手声泪俱下地同唱着《泪洒相思地》《香魂女》《大祭桩》这些成人的唱段。少儿参赛的唱段中,90%以上都是成人世界里那些表现“男女之情”“哭儿嫁女”的唱段。另外,经典唱段《朝阳沟》曾有好多少儿参赛选手演唱,其中的“俺外甥从部队给我来信”“亲家母,你坐下,咱们来说说知心话”等一些唱段,年龄较小的选手甚至连“外甥”“亲家母”这些称呼的含义都不怎么清楚。我们赞叹这么小的年纪,可能连唱词是什么意思都没弄明白,却能把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唱段演绎的这么好。每每看到这样的选手,观众们都是又兴奋又难过,对小选手又爱又怜。

四、主持人的调换,降低了观众对栏目的忠诚度

《梨园春》刚刚开播的时候,男主持人倪宝铎和女主持人庞晓戈两个人搭档,倪宝铎的沉稳符合了戏曲栏目的古典与庄重,从而体现出了“梨园”两个字;庞晓戈的青春靓丽象征了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的结合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很好地诠释了梨园的“春天”。可以说,这一个沉稳、一个活泼的老少搭档正好与栏目相得益彰,10多年来已经在《梨园春》栏目的受众心目中留了深刻的印象。

目前,倪宝铎已经退休,除了庞小戈外,又增加了关枫、朱冰、程成和小龙几位年轻的主持人,这几位主持人形象上女的青春靓丽,男的年轻帅气。他们的年轻靓丽给观众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气息,可是,他们的戏曲知识积累不如倪宝钗和庞晓戈两个老搭档,对豫剧历史和豫剧名家的了解也不如倪宝钗和庞晓戈深刻。2011年,庞晓戈休假期间,在《梨园春》的官方论坛上,很多戏迷朋友们关注最多的问题就是:“小戈去哪了,怎么还不回来主持啊?”老倪的呼声也是同样高涨,官方论坛上一位叫“大行德广河南人”的网友,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家人的愿望”的帖子,这位戏迷说:“老倪,你去哪里了?想死你了……你不回来,俺看梨园春没味……”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戏迷朋友们对这两位主持人的认可,有些比较偏激的观众甚至不再看《梨园春》栏目了。由此可见,一个出彩的主持人也是一个栏目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1]蒋愈红.《梨园春》的品牌发展之路[J].视听界,2008(1):36.

[2]魏菊芳.电视戏曲栏目的困境与出路[D].陕西:西北大学,2010:31.

[3]杨润东.一部干净的奋斗史、一群干净的男孩女孩——看电视剧《奋斗》有感[J].当代电视,2008(10):74.

猜你喜欢
戏迷唱段剧目
我家的戏迷外公
舞台剧目
绵绵古道连天上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一弯新月挂半天
小戏迷登台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
火呀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