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

2015-11-16 21:48秦太明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南音嵇康美学

■秦太明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

■秦太明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之深远,是众所周知的。如何让其音乐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产生穿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实践,试图使其音乐美学思想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实现完美对接。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实践

无论是在全国音乐院校、艺术院校还是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讲义或教材上,嵇康的音乐美学巨著《声无哀乐论》在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方面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其“躁静者,声之功”的一系列命题,深刻揭示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是一部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音乐美学论著。观古而思今,如何让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理念与当代大学生产生穿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环节

嵇康《声无哀乐论》涉及到音乐美学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等,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乃至世界音乐美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嵇康身上的闪光点,以嵇康的超凡魅力、嵇康的所处年代、嵇康的音乐技艺和《声无哀乐论》的师心独见等基本内容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五要素”强化教学法、“启发式”“探究式”跳跃教学法为手段向学生逐一剖析。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嵇康在短暂四十年的生人旅途中,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诗人的蜕变过程,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辉煌等一系列带有传奇色彩的、当代大学生兴趣浓厚的话题。广泛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观察事物、观察艺术的发展规律的认知能力。所谓课堂教学“五要素”强化教学法,就是课堂教学提炼的“听、看、写、说、议”五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听就是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讲述和其他同学的试讲;看就是看教材、看课件、看画面与音乐旋律及律动等各类资料;写就是要求学生记笔记、记音乐主题、记重点难点问题、写作业、写文章,写调查报告或心得等;说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设出反方;议就是对音乐人物的特性进行议论、讨论和辩论。“启发式”“探究式”跳跃教学法就是在“五要素”强化教学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问题,不说不知道、不原本买卖、不照老师讲的回答的“三不主义”。比如:在讲述嵇康的人格魅力和他音乐美学思想这一专题时,对嵇康的颖慧过人,学不师授,博洽多闻,诗文音律,无所不精。是当时最著名的音乐理论及演奏家。连《世说新语》都记载着:“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郎清举。’或云:‘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真可谓是风姿伟岸,仪表堂堂且学识出众的“俊才”、“奇才”。这是当代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人物类型,用他们的原话就是“嵇康简直是帅呆了、酷毙了”,再由嵇康的“俊才”、“奇才”直接跳跃上升至他音乐美学思想这个高度,让同学们直接参与进来,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不怕说不好、不怕说错、甚至不怕别人驳倒等等。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演讲能力和演讲艺术,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嵇康埋下伏笔、抖出了“包袱”。继而从文学修养、“七贤”个性、生前死后的是是非非、人格魅力及太学生的上书请赦以及后世名人的高度赞评,折射出嵇康的高大形象和“真名士”风采,通过课堂多点教学这一层面,进一步塑造了大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讨论环节

在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讨论中,有两个热点:一个是《声无哀乐论》的师心独见,针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躁静者,声之功”的命题以及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的独特见解,我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嵇康少年的学不师授、恃才傲物,到魏晋时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复杂政治环境;从嵇康高超的音乐技艺到《声无哀乐论》的“师心独见”等一系列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辩论,特别是嵇康对于音乐艺术更隐秘、更精微的理性观察,揭示音乐区别与其他艺术独有规律的缜密性思考以及嵇康许多论述涉及到的一些只有在现代科技观念下才能达到的领域,同学们也都非常佩服他的“师心独见”和“锋颖精密”。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使同学们对嵇康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美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深入的了解和情感的升华,也使嵇康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日渐高大起来,拉近了同学们与千古名士的时空距离。

课堂讨论的另一个热点是对千古名曲“广陵散”的音乐形象的把握。关于琴曲《广陵散》的赏析,课堂上我先简单的介绍《广陵散》历史渊源和表现内容以帮助同学们理解乐曲的内含,这是赏析中外名曲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也是学生赏析乐曲的兴趣点之一。《广陵散》的故事情节是聂政刺杀韩王:聂政的父亲替韩王铸剑,误了限期,为韩王所杀。聂政为抱父仇,用十年时间,练就一手卓越的琴艺。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取乐,聂政趁韩王听琴不备,于琴腹中出其所藏匕首,将韩王刺死。然后从美学角度简单介绍一下乐曲结构:此曲各谱分段题目有“取韩”、“投剑”等题目,全曲共四十五段,然而一旦在结合到作品把握音乐形象时,一些同学就会感到瞠目所盲,理论与实际脱节。哪些是“取韩”,哪些是“投剑”,哪些是“现实生活”哪些是“生动比拟”,就显得很抽像,音乐形象在哪里,便含混不清了。经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关于如何把握音乐形象的种种问题,对此情况,我从中国古代音乐家创作乐曲的习惯性,从中国古代音乐的玄妙性,从音乐形象本身所具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嵇康与琴曲《广陵散》的不解之缘等几个侧面作一下宏观性指导,引发学生就音乐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不同意思,哪怕是截然相反的理解。老师只作原则上的指引,不作具体的评判。

通过同学们各抒己见的欣赏讨论和鉴赏辩论,不但进一步理解了《广陵散》的庞大结构与深刻的哲理性,理解了它被后世誉为“曲之师长”的原因,看到了是它隐含的反叛精神和悲愤激越的情绪以及戈矛杀伐的气势,而且学会了由欣赏到鉴赏的递升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把握作品和创新作品的综合审美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分两个方面:

1、走出去

(1)考察泉州历史文化。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厚重,地方特色明显。我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和校门分别参观考查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清净寺的宗教音乐、博物馆的音乐史料和状元街中原仕族南迁泉州的历史壁画,通过对相关图画中的音乐史料的实践考查,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的衍进历史和音乐形态有了一个直观的比较,使他们联想到当代泉州的多元文化与历史上的魏晋时期的历史渊源。

考察中,我把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的名人名曲与中国历史紧密结合起来,把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把魏晋文化、泉州现象进行全面参观考察和讲述,使学生对古、今音乐文化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实践中的座谈会,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气氛异常热烈,认识问题更加深刻,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随之加强。通过考查观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察南音乐团。泉州是是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城市,其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作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是闽南人的精神食粮。“管弦和谐”、“琴瑟合鸣”的文化理念,充分展现着多元的独特艺术魅力。特别著名南音曲牌【风入松】与嵇康创作的琴曲《风入松》的衍进关系,进一步加强了闽南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联络,感染并影响着社团、社区、社会的人们,强化着各阶层的融合,形成良性的发展状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2、探渊源

在考察宗教场馆、考察南音乐团的同时,在“中国音乐史”的“南音史”版块的众多曲牌中,我与学生一起,从嵇康琴曲《风入松》到今天的南音著名曲牌【风入松】衍进入手,考察了唐代《风入松歌》、宋代《风入松》词、元散曲【风入松】、明代南音曲牌【风入松】以及清代【风入松】南音曲牌和民国时期【风入松】南音曲牌一直到新中国时期【风入松】南音曲牌等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不同表现做了一些实验,把南音【风入松】曲牌演奏得快或慢、强或弱、独奏与合奏、声乐与器乐不同方式的演奏或演唱进行比较,得出了不同的艺术感受。使同学们对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作业批改环节

在做好课堂实践教学、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工作的基础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重要环节。

在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这个章节中,我批改学生作业,坚持了一个“细”字,从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作“扫描”式的浏览,总是一字一句地仔细审阅。论点是否正确,遣词是否精准,论据是否充分,句子是否通顺,论证是否有力,使用标点符号是否符合要求,最后结论能否自圆其说等等。从选材立意、结构层次、分析论证等宏观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批阅和把关。比如在批改作业时,有些学生把嵇康的音乐思想、美学理念与“竹林七贤”混为一谈,我从嵇康的人格魅力角度在评语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竹林七贤”所追求的“魏晋风度”是一个共性,他们的人物个性和代表作品,虽然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特征,但七个人的作品风格和思想境界又不尽相同,及时突出嵇康人格魅力的光辉形象和其音乐美学思想“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的独特性格。使学生在文化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塑造他们艺术思维的立体化、缜密化和个性化。作业批改中,我还发现有个别学生把嵇康的“嵇”字误写成了的“稽”,虽然是个别现象,我却高度重视,紧抓不放,不但及时在全年级课堂上予以纠正,而且讲述了“稽”字作为古代地名的当代方位以及嵇康祖籍的历史渊源,同时也讲述了“嵇”字作为嵇康姓氏及出处的前世今生。使同学们在增长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嵇康这个历史名人文化厚度的认同感。

我在批改作业时评语大都写得比较多,除了每本作业都写有一个总评外,常常在需要之处加上一些旁批。总评中指出该生此次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旁批中会加一些简捷而明确的短语。此事做起来很不容易,一个年级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要逐一写出切合答案实际、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评语,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针对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这个话题,我布置过“如何学习嵇康音乐思想的师心独见与锋颖精密?”的系列小论文,批阅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两份或几份作业答案的某些段落是雷同的,对此,我都会有针对性地从嵇康的音乐精神入手,写上一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较长批语,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句 “此处与某某作业答案雷同”的旁批。现身说法,让学生心悦诚服,从而培养他们仰慕古人严谨敬业的高端思维能力,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通过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明辨是非、实践教学的感同身受、作业批改的日臻完善以上诸环节的实践探索,使学生对嵇康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有了一个较全面较深入的了解,使课堂充满了教改特色、学术特色、实践特色和创新特色。也使学生认清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传承与弘扬的关系以及民族与世界的大文化依存关系。认清了一部《声无哀乐论》从历史积淀的远处走来,在经历了沧桑巨变、千锤百炼之后,现代人对它仍然爱不释手,是因为它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时代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秦序.六朝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王耀华 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12YJA760049)成果

猜你喜欢
南音嵇康美学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盘中的意式美学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FATE, PLAY, LOVE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