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洪涛 高芸艺
骨质增生还是疏松
◎ 田洪涛 高芸艺
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化,本质上是人体生理上的代偿功能,是人体为适应力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因此,骨质增生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人员。症状轻时外观无异常,仅表现为关节刚活动时疼痛,随着活动的继续,疼痛可逐步减轻、消失。如果病情加重,会出现关节红肿、积液甚至变形,疼痛程度不断加重,关节活动不断受限。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情况与关节负重运动、气候温度变化关系密切。
而骨质疏松则是因为组成骨头的物质不足,比如因为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缺乏而导致骨钙缺乏。它的高危人群是绝经后的女性及老年人。虽然男性并不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但事实上50岁以上男性的骨折大约有25%与骨质疏松相关。疼痛在发病早期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疼痛,通常发生在劳累后或夜间,这与负重的时间和程度有关,与气候、温度变化也相关。对于骨质疏松较重的患者,疼痛还会放射到前胸、两肋、腹部及腹股沟等处,这可能与脊柱椎体骨折畸形相关。骨质疏松关节一般无红肿、积液,关节活动多正常。
骨质增生:对症消除疼痛等不适。就像皮肤会长皱纹一样,骨质增生是一种人体内的正常生理现象,只要没有引起病理改变,人就可以与骨质增生和平共处。如果骨质增生引起疼痛、麻木、身体不适等状况,就应治疗。治疗原则是“控制骨质增生发展,软化正在形成的钙化组织,消除炎症,促进损伤组织愈合,解除疼痛,达到临床治愈”,然后坚持康复保健锻炼,控制病情复发。
骨质疏松:补钙、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因同样都是由缺钙引起,故常被称为骨痛的“孪生兄弟”。中年以后,人体是负钙平衡状态(即丢失多于摄入),骨钙减少,出现血钙和软组织钙含量增加的反常现象。骨质增生是机体应对骨质疏松的代偿而已,人体用这种代偿作用形成的新骨远不能补足大量丢失的旧骨,本应进入骨骼内部的钙却沉积修补在某些受力最大的骨面上,如颈椎、腰椎、足跟等部位,这就是骨质增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骨痛的时候一会儿说有骨质疏松,一会儿说有骨质增生的原因。
(摘自《就医选药》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