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繁荣及反思

2015-11-15 02:06赵丹张波
唐山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影视剧题材东北

赵丹 张波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繁荣及反思

赵丹 张波

随着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热播,东北地域文化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东北题材影视剧的繁荣、影视剧中蕴涵的地域文化的分析及繁荣背后的思考三个大方面来进行论述。

引言

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手段,日益成为民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北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承载着东北文化厚重的历史,反映了东北农村在转型时期的精神面貌。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繁荣有效地传播了特色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带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繁荣的背后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繁荣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热映高潮,标志性的作品是“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1989年)、《辘轳·女人和井》(1991年)、《古船·女人和网》(1993年),这三部电视剧以主人公枣花的爱情婚姻离合为主要线索,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代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变化,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篱笆·女人和狗》先后被评为第九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东北三省第三届“金虎奖”一等奖,第八届“金鹰奖”一等奖。“农村三部曲”的热播同时也掀起了研究农村电视剧的热点话题,并给辽宁省文艺界,东北文艺界乃至全国文艺界都带来了许多思考。1991年“东北电视剧的美学追求”研讨会提出:“东北电视剧的重要内核在于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格,这主要体现在影视语言层次上。”,一时间研究者相继发声,《直面人生、开拓未来——〈辘轳·女人和井〉启示录》、《十二集电视连续剧——〈辘轳·女人和井〉》、《努力寻找“雅”与“俗”的交叉点——我们组织创作〈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的体会》等近20篇研究文章发表在关于电视剧研究的理论刊物上,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一度成为影视界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再次辉煌。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关注“三农”问题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关键。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使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了动力,许多民营资本纷纷投入到农村题材影视剧市场,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开始火爆荧屏。《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系列、《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欢乐农家》、《喜庆农家》、《城里城外东北人》、《清淩淩的水蓝莹莹的天》、《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种啥得啥》、《插树岭》、《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烧锅屯的钟声》、《文化站长管文化》和《静静的白桦林》、《女人的村庄》等电视剧的热播,标志着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再度辉煌,在电视文化领域又刮起了强劲的“东北风”。《刘老根》就如何发展繁荣农村经济问题着眼,以乡下农民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为题材,讲述了新时代农民的奋斗史;《希望的田野》反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圣水湖畔》以保护耕地推广农业技术这一故事为中心展开叙述,传播科技兴农的新观念;《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讲述的是先富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的故事。《希望的田野》、《种啥得啥》、《圣水湖畔》揭示农村现实问题的深度,《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烧锅屯的钟声》对农村生活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的批判力度以及《乡村爱情》系列、《刘老根》系列和《马大帅》系列剧中的亦庄亦谐的独特风格,反映农村生活的真实性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新世纪主旋律成为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主流,创作者们遵循着东北地域特有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让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东北农村影视剧又迎来了春天。

二、东北题材影视剧的魅力之源——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东北人民在其物质与精神生产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魅力之源。东北题材影视剧的热播不仅仅展现了东北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和地方语言等表层,而且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深层次地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征。

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似乎较其他文化更为复杂。“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处边陲、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群的野兽,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的形态风貌;再是人文环境的历史构成——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两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代的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以及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和日伪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东北农村影视剧以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了黑土地上人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农村电视剧能够以地域文化为载体,充分反映历史进程中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影视剧《刘老根》里展现的是辽宁西北的风情,《圣水湖畔》里绘尽了吉林查干湖的景致,《清淩淩的水蓝莹莹的天》里描绘黑龙江田园般的风景。创作者们都立足于自己熟知并热爱的一片热土,反映出东北一隅的独特地域文化风情,讴歌了创造历史的一代新型农民的形象,如《希望的田野》的徐大地,《插树岭》的杨叶青,《静静的白桦林》的山妈妈等,他们豪爽、质朴,他们真诚、乐观、坚韧,他们是新时代普通农民中的一员,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默默收获,默默地演绎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说,东北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应归功于地域文化的魅力。《刘老根》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之所以受人关注喜爱,是它带来了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地域文化特色的一次成功实践。正如赵本山所说“《刘老根》中的东北地域文化的确能打动人心,而这种地域文化是几代演员都无法挖掘透彻的。其实,我拍摄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刘老根》面世后要有市场,要让观众满意,要让其他地域的观众也了解并喜欢东北丰富的地域文化,尽管有些观众可能听不懂其中的某些方言,但是他也喜欢看,这就是地域文化的魅力。”

三、东北题材影视剧繁荣背后的思考

国内收视率调查表明,《马大帅3》开播首日收视率就达到15.6%,《闯关东》达到11.2%,《乡村爱情》在黑龙江收视率达到20.9%,辽沈地区是10.7%,《乡村爱情2》在央视首轮播出时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时达到11.62%,这个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新闻联播》;《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从第1集3.7%的平均收视率一路飙升至第26集的收视率7.42%。《静静的白桦林》、《插树岭》、《美丽的田野》、《希望的田野》和《喜庆农家》等剧的热播,“东北风”迅速地刮遍大江南北。影视剧热播传播东北地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反思其背后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作公式化

题材内容的重复、公式化不能不说是东北农村电视剧的一个创作上的缺点。农村题材影视剧在题材内容上有很大的模仿重复痕迹,比如《刘老根》中的农民刘老根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度假村,靠发展当地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圣水湖畔》中马莲和《刘老根》中刘老根都是一个在农村很有思想并敢于实践的新型农民。刘老根在创业中受到村长的压制,但是得到正直书记的大力支持,马莲也是面对这样的情况。另外,故事展开的场景相同或相似,《乡村爱情》、《圣水湖畔》、《一村之长》、《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等很多农村题材影视剧都是利用“小卖店”这个特定的地点展开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很容易陷入一味地题材重复当中。如果一味地进行人物形象重复、活动场所重复、情节重复、细节重复、语言重复等公式化创作,必然会造成观众的审美观赏疲劳。

(二)内容肤浅化

创作题材不够广泛和厚重也是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长期以来的一个局限性,其对中国农村改革30年来的巨大变化关注度不够,挖掘不够深刻,也不能很全面地多角度地涉及当今农村所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课题。当下,农村题材影视剧取得了一个空前的繁荣局面,影视剧的热播吸引了更多投资商选择投拍农村电视剧。农村题材影视剧为了更好地获得市场,创作者们把目光投向农村、关注农村现实、关注农民的生活,但是目前荧幕上的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层出不穷,而具有突破性的经典剧目却少之又少,很多的作品重复着昙花一现,播出后很快被人淡忘。

(三)风格庸俗化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了符合农民的身份和迎合农民这一受众群体,往往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展开故事。为了强化喜剧效果,通常会融入二人转、大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很多电视剧有很明显的小品化倾向,往往为了搞笑而搞笑和情节结合的很牵强。这是把“庸俗”等同于“通俗”,是对东北农村“文化意蕴”的一个肤浅化的解读和误导。而广大受众也不会满足这种“浅”而“俗”的东西,大家需要的是电视剧中“鲜活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需要的是真正能诠释东北农村“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作品。

结语

在电视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电视剧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手段之一,越来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要想发家致富、农村要想旧貌换新颜,绝不会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轻轻松松,而是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东北题材影视剧要再现一个和谐的新农村,真正体现当代农民的真实生活,真正关照农民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诉求,在传播东北地域文化、影视作品真正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政府政策服务等方面还有许多新问题、新发现亟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探讨和研究。

[1]周波.黑土地文化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J].北方传媒研究,2006.4.

[2]许宁,李成.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

[3]张刚.〈刘老根〉的艺术魅力.辽沈晚报,2002.10.

赵丹,女(1977.1—),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

张波,女,(1963.5—),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东北题材影视剧中的地域文化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02号)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型二人转的特色与前景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637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130117)

猜你喜欢
影视剧题材东北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大东北的春节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