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喜萍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教师往往会陷入新课改与旧传统的种种误区,严重影响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深化。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积极寻找可行的方法和对策,针对性的突破这些误区,不断的完善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生物课教学;误区;对策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们熟悉和认同,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推进。初中生物课教学也变得更加开放、灵活。然而,有的教师在生物课教学中却过于追求形式,讲究时尚,注重“表演”,而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本质,陷入新课改与旧传统的种种误区,严重影响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深化。
误区一: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材与以往相比,内容更侧重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资料的呈现。多媒体课件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有些教师就认为一堂好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于是对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都会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却不知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应对策略:追求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
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实践和交流。多媒体的应用要服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要求,让多媒体作为师生互动的有效桥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真正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过分淡化知识的讲授,拔高学生的主体作用
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不敢多讲,惟恐挤占了学生的自学时间;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提倡让学生乐学,上课就采用比赛、小品、朗诵、音乐、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欢声笑语。下课后糊里糊涂,收获颇少,这样的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应对策略: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
其实,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应起引导作用。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大的效益,教师要做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广度、梯度和深度,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误区三:强调探究性学习,忽视接受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上视其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性学习方式。
应对策略:谋求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协调统一。
在生物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继承已有知识的最基本的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恰恰需要这些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得的基础知识。如何搞好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合理平衡呢?在生物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思考并在教学方式之间作出灵活的选择,谋求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协调统一。
误区四: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教学活动的深度
课堂教学的改革确实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奋度。但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忽视了教学的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出现“满堂对话”的现象。使“对话”流于表面,出现了关注“温度”,忽视“深度”的现象。
应对策略:课堂教学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性,一粒米里看世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甄别学生生成的问题,捕捉课堂上闪现的点滴智慧火花和思维闪光,选择恰当的问题,生成拓展,组织、参与、引导教学进程。让学生及时获得情感体验、主题感悟,引领学生揭示问题的真谛,用智慧和机智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误区五:片面强调激励性评价,忽视“适度批评”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就不能批评学生。于是,课堂上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过分表扬:“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甚至明知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任然一味的鼓励:“很好,继续努力”,还美其名曰:这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然而,这种过多的“廉价”表扬不仅缺乏激励性,还会误导学生。
应对策略:激励性评价与适度批评相结合。
其实,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细化。“太好了!”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还是对问题分析得透彻,要具体些。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激励;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
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加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准确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道路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正视并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和困难,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积极寻找可行的方法和对策,针对性的突破这些误区,新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完善并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杜颖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中学生物教学,1997(5).
[2]唐国华.警惕新课程实践中的“七误区”.中学生物教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