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艳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有探究的欲望,在兴趣的促使下才能发挥最大潜能。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数学课堂,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巧妙运用导语,引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巧妙地运用导入语,往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什么方法导课,能积极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征来选择。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的“看一看”(一)时,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从前,有四个盲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于是他们决定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就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不一样呢?你们知道吗?”这样就很巧妙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接着,运用“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感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站的角度不同,观察物体的形状也不同。”
三、通过“尝试”错误,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激发兴趣,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学生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学习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四、动手操作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操场上,用自己准备好的卷尺测量出一米的长度,观察一下,感觉一下,建立一米到底有多长量感,再让学生量出100米的长度,自己走一下。最后让他们量出1000米的长度。当学生量出1000米的长度时,每个学生都很吃惊,感觉1000米怎么有那么长?在教学米与千米的进率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体验了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不但感知1米与1千米的长短,还记得很牢,增加了数学的乐趣。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在教学中,从小学生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