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社交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及发展
陈媛媛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科技传播是科技普及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科技信息本身的专业性、高端性,内容难懂、枯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为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更广、更快的传播。本文基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介绍社交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以及发展现状、趋势。
科技传播;社交媒体;发展趋势
与职业从事科研的专业人士略有不同,大众总是在周边环境、事物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对科技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搜索、获知。法国科技传播研究学者PiereFayard将科普区分为计划科普和自由科普。①科技传播传统渠道如图书、报纸、电视可以归为计划科普,即传播者依照既有调查、经验,假设出用户想要了解的知识,进行有计划性的科技知识整理及传播,书里、电视里有什么信息,大众才能获得什么信息;另外一种是现如今最为常用的网络渠道,有百度、维基百科等搜索,果壳、知乎等网络社区平台,还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网络渠道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其便捷性增加了受众主动获得相关科技信息可能性,正如Facebook的工程师和技术官离职创办问答社交网站Quora时所持的“主观知识提取”设计理念②。
调查显示,互联网、电视为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如图1)。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C)发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中提到面对现有科学类电视节目质量较低、大众科学网覆盖面有限的困境,中国科学界之外的商业传播渠道需要改善。
图1 中国公民获取信息渠道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增加了科技新闻的可读性。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了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媒体亦与社交平台结成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也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必然选择。根据美国Pew发布的2015美国新媒体研究报告,青年人对个人社交圈信息表现出了更多的信任度,在中国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凸显。根据腾讯企鹅智库的调查,微信以57.1%的比例高居获取新闻社交平台第一位。许多科普类报、刊通过社交媒体很好的留住了一些年轻的用户群体,而年轻用户群体对于扩大平台影响、提高用户基础大有帮助。
图2 社交平台获取新闻来源:企鹅智库调查(样本数50146人)注:此项调查为多选,所以各选项总和大于100%。
知乎和果壳是较早出现的网络社区平台,知乎内容宽泛的经验互助平台,果壳网关注与泛科技。果壳在2012年推出果壳问答,知乎于2013年推出知乎日报。根据Alexa排名(2015年12月),可以侧面反映网站流量,知乎(www.zhihu.com)的日均PV约为730万(月平均),而果壳(www.guokr.com)的日均PV约为400万(月平均),每天都有大量用户浏览网页。除了传统的网络平台,知乎和果壳在移动端配置的客户端和公众号,借助新媒体力量使科技传播更为及时、迅速。
除了传统网络社交平台,近年来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的促进了科技更为广泛的传播。微博除了关系联系用户外,兴趣连接用户较多。微博平台发展逐渐趋向于垂直化。所有垂直运营领域自媒体的发博量提升了64%,月阅读量超过百万的自媒体数量上升了39%。⑤“果壳网”微博粉丝数超过400万,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 “果壳问答”微博粉丝量过70万,由用户协作创造内容的问答平台。中国国家地理旗下杂志运营的“博物杂志”,为各种生物、植物的辨识、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科普平台,同时其风趣、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中国科协官方微博“科普中国”粉丝数量近百万。众多科技领域活跃人士纷纷开设微博,与受众建立互动。
微信具有较强的社交关系连接性。微信强大的“圈内”传播力吸引科技传播组织、机构纷纷设立公众号,加入微信这一社交平台。有调查显示,近80%的用户都关注了微信公众号。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泛科技传播与专领域科技传播,如“牧夫天文论坛”仅服务天文、航天爱好者,“果壳网”则定位为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按照运营机构分类,科技传播微信公众号大致有媒体机构、科研及学术机构、专业科普机构、自媒体等。专业科普机构如中国科普研究所官方微信公共账号“科学媒介中心”、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运营的“中国科普博览”;传统媒体如《科学世界》杂志社的“科学世界”、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自然出版集团官方微信“麦克米伦”;自媒体如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知识分子”。各类微信号各有特点,科研、学术机构具有一手科研科普资源,以传媒和教育视角提供高端前沿、热点解读的科普服务;自媒体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内容选择上有很大的空间,科学、人文、思想均有涉及。科技传播公众账号运营主体中不乏中外合作背景,如《科学世界》杂志与日本知名科普杂志Newton版权合作,环球科学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自然》版权合作方,这些公众账号翻译全球一线科学家、科学作家撰写的科普作品,是国外先进科技传播提供平台。
3.1 不断提升的亲民性
如今,主要的科技传播类社交媒体均将受众定位为面向非专业科技群体读者。于是内容亲民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运营特色。以专业内容为中心,扩充周边信息素材及故事性文字,用以配合解释专业知识;将科技与生活信息紧密结合,通过实际应用提升观众兴趣;形成特色,稳定受众群,通过内容的互动,提高受众参与度。
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结合的方式,传递包括自然历史、科学、野生世界、人文考古及风土民情在内的科技信息。其微信标题也口语亲民化,如“如何给云称体重?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截至2015年12月7日,阅读量接近3万)、“宇航员在太空怎么喝咖啡?给马特·蒙达来一杯!”(截至2015年12月7日,阅读量过万),尤其是通过视频来演示的科学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示科学现象。
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社交媒体结合受众的感知与认知模式,全方面的为阅读习惯逐渐发生变化的受众提供科技信息。人类对审美感受的需求,产生出从一感到多感的感知立体化的转变。而科技传播也正是要满足这种释放性和感召力。科技探索物质世界,艺术追求美的感受,科学技术和艺术是硬币的AB面,相互融合使得科技信息内容更加亲民化。社交媒体信息表现多样化,其图、文、声、色表现技术“让科学数据变得美丽起来,而且也使新理念变得生动活泼”⑥。
对于科技传播平台,将科技专业知识转化成亲民性的内容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是这些必要的科普动作也带来了更多的受众以及品牌的知名度。
3.2 更为广泛的互动性
“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7点赞、转发、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上最基本的互动行为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传播类社交媒体与受众将可以实现更多的互动。
大数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虽然各平台、领域的数据尚未实现真正的“大”,但是已经开始重视用户数据、信息资料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社交媒体依据既有数据识别受众兴趣、爱好,提供图像、视频,或者文章链接等,按兴趣进行定制内容推送,将更有利于用户快速的接收与自身相关的科技信息。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便是人工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和引入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在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智能交互服务的提升,社交平台可能会为科技传播带来更为活跃的影响。Twitter在2015年初收购了人工智能提供商Whetlab,社交媒体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建立平台,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助理服务,简化客户交互服务。中国的新浪微博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2014年微软“小冰”入住微博,2015年进一步的接入到微博的数据品台中,可实现7×24小时的人工回复。微博大数据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科技传播类微博公众号升级为人工智能公众号后,在提供智能客服等功能的同时,可提升用户与官方微博的活动积极性。
具有识图功能的社交平台对科技传播也会有所贡献。对于未知的事物,受众有通过图片资料获得更详细、专业的解释、说明的需要,借由平台分析图片中的事物,继而使用相关信息来获取文字信息。国外已经在图像识别内容搜索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Facebook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上进展颇大,Pinteres也推出了自己的识图功能。以“博物杂志”新浪微博账号为例,每天有数以百计的用户提供图片询问物种,运营者虽力求保证逐一解答,但是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受众对相关知识的渴求,难以照顾到每一位需要回复的网友。未来,借由社交平台的图片搜索功能,将会更为迅速的解决用户需求。
3.3 受众服务的细分化
社交媒体在发展初期是内容沉淀及用户积累过程,需要靠良好的品质及口碑实现。中国人口基数大、互联网使用人口还在逐年上涨、受众群体兴趣爱好复杂,尤其是对于科技资讯内容丰富化和受众达到一定群体规模后,各社交媒体主题开始注重受众的细化,针对不同的科技主题与内容又进行分类并单独开设社交账户,用以在更专业、细分的领域沟通、交流,分享其研究数据。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为例,在不同领域明确受众分类,例如 NASA Education(教育)板块,分设For Educators、For Students、NASA Kids’club,对不同文化水平、需求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NASA旗下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太阳及其影响(Studying the Sun and its Effects)、地球外探索(Humans Exploring Beyond Earth)等领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至少分设5个以上细分账号。国内已经在此方面有所实践,如果壳网同时开设了主题站如“果壳自然控”、“果壳健康朝九晚五”“谣言粉碎机”等,为了满足受众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需求。随着我国科技关注受众的增多,这种趋势在综合性科技传播社交媒体中将更多显现。
3.4 商业化运作下的内容多元化
作为科技传播为主要导向的社交媒体,首先必须保证传播内容的专业以及严谨,其次,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及广泛性。在有专业内容运营团队的进行内容策划、筛选,今后对于新颖性、广泛性则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与相关领域专业群体联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与世界各地内容制作公司进行一系列的合作,经过后期挑选及制作,生产出许多具有极强可视性、前沿性的自然类、科技类节目⑧,其微信公众号内容添加相关视频短片,增加内容的新颖性、可读行,吸引读者关注。在未来这种模式会更广泛的应用于科技传播类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中,通过策划选题、制造活动等吸引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其他媒体的投资,制作多样性内容,用以丰富单一的科技内容表现。
注释
①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②阑夕,知乎·果壳:两枚知识型社区的生存样本解剖.http://tech.163.com/14/0625/09/9VIUC2IP000915BF. html,2014,6.
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R].北京,2015,9.
④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 aspx?id=332546.
⑤来源:http://column.iresearch.cn/b/201511/752410. shtml.
⑥来源:h t t p://w w w.s c i e n c e m a g c h i n a.c n/ highlights140207.aspx.
⑦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⑧楚惠萍,高跃,王大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商业化的科技传播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4.
G2
A
1674-6708(2016)151-0119-02